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印花機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該印花機包括噴墨部及載置所述柔性筒狀物的載體,所述載體與所述噴墨部上噴頭配合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為至少一個滾筒單元,所述滾筒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受電機驅動而繞軸轉動的圓柱狀滾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是提出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將筒狀物的兩次平板印花方式改為一次連續的筒狀印花,簡單的實現了柔性筒狀物在數碼噴墨印花時的連續作業,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改善了印花質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印花機
,涉及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
技術介紹
數碼噴墨印花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印花方式,它摒棄了傳統印花需要制版的復雜環節,直接在織物上噴印。與傳統印花相比,數碼噴墨印花具有生產過程靈活性高、重現性好、精度高、適應小批量快交貨的市場營銷體制、符合清潔性生產要求和可遠程訂貨的優點,而且解決了傳統印花占地面積大、污染嚴重等問題,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上述數碼噴墨印花在應用于具有圓筒狀自然形態的柔性物體時(如無縫內衣、襪子等),仍然需要以平面的形式進行,也就是采用轉為平板印花方式。采用平板印花方式常需在上述筒狀物的中間插入一塊平板使其撐開形成疊層狀,換而言之就是把一個連續的柱面變形成為兩個平面,然后對于這兩個平面分別進行印花,但此種方式存在如下幾種 缺點I、需對于兩面分別進行印花,需要印花兩次,影響作業效率;而且第一面印完后,常需干燥后才能處理另一面的印花,故處理流程復雜;2、筒狀物對應其中間平板端面位置的部分無法印到,而且兩面分別印花會導致其上高精度圖案線條無法準確的對接,造成筒狀物外周上的圖案不連續。3、由于上述步驟耗時耗力,無法大批量連續高效生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數碼噴墨印花機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該印花機通過設置滾筒將筒狀物的兩次平板印花方式改為一次連續的筒狀印花,簡單的實現了柔性筒狀物在數碼噴墨印花時的連續作業。為了達到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提出的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其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包括噴墨部及載置所述柔性筒狀物的載體,所述載體與所述噴墨部上噴頭配合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為至少一個滾筒單元,所述滾筒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受電機驅動而繞軸轉動的圓柱狀滾筒。所述載體由至少二個滾筒單元組成,且所述的至少二個滾筒單元以其滾筒軸線相互平行方式設置;另外,所述噴墨部被滑動式安裝在導軌上以使其噴頭可與每一所述滾筒單元相配合,所述噴墨部固定連接有一驅動其在所述導軌上滑動的執行機構。所述導軌以平行或垂直于所述滾筒軸線的方式設置。每一所述滾筒單元僅包括一個所述的滾筒。所述的至少二個滾筒單元以其滾筒軸線共線方式設置。所述滾筒單元還包括有一可繞軸轉動的架體,所述架體上可轉動式設置至少二個具有相同外形尺寸的所述滾筒;所述架體的軸線平行于所述滾筒的軸線,且距離每一滾筒的軸線的距離均相等;另外,所述印花機還包括一驅動所述架體繞軸旋轉的驅動機構。所述的至少二個滾筒單元以其架體軸線共線方式設置,且所有滾筒單元內的架體軸線與滾筒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所述滾筒單元內所述滾筒繞所述架體軸線均布。所述滾筒一端形成供所述柔性筒狀物套設其上的導入端。以上技術方案中所使用的術語“柔性筒狀物”,指的是如襪子、無縫內衣這樣的筒狀結構或者具有筒狀結構部分的織物,又或者筒狀或者具有筒狀部分的橡膠套,以及諸如此類質地柔軟的筒狀或者具有筒狀部分的物體。柔性筒狀物所共有特性具有以下三點一、具有一個不可或者不便于拆分的筒狀結構,可以整體或局部的套在滾筒上,而且不能一次性的通過平板印花完成印刷;二、應當質地柔軟,其自身基本不能保持一個固定形態;三、·其表面適宜作為噴墨打印的打印介質。任何滿足以上三點的物體均適用于本技術所提出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同時也在術語“柔性筒狀物”所涵蓋的范圍內。本技術的優點是提出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將筒狀物的兩次平板印花方式改為一次連續的筒狀印花,簡單的實現了柔性筒狀物在數碼噴墨印花時的連續作業,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改善了印花質量。附圖說明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對其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技術上述特征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I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3滾筒單元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1-4所示,標號分別表示電機I、直線導軌2、噴墨部3、滾筒單元4、架體41、滾筒42、滾筒43、滾筒44、滾筒45、滾筒46、滾筒47、滾筒48。實施例1,單滾筒式數碼噴繪印花機本實施例I中所提出的單滾筒式印花機設計構思是將待印花的柔性筒狀物套設在一個圓柱狀滾筒上,滾筒作為承載的載體,使柔性筒狀物可以保持其筒狀而具有自然的圓柱狀的表面,并在此表面上進行噴墨印花。參見圖1,印花機主要由噴墨部3和滾筒單元4組成,滾筒單元4為一個作為柔性筒狀物載體的滾筒,此滾筒與噴墨部3上噴頭配合設置。滾筒一端與電機I轉子直接或間接連接,并在電機I的驅動繞軸轉動,滾筒的另一端懸空成為導入端,供所述柔性筒狀物套設其上。需要注意的是,柔性筒狀物取下時也是經由此導入端,并不能簡單的將導入端理解為僅起到將柔性筒狀物導入的作用。在作業時,柔性筒狀物在外力牽引下從滾筒的導入端經過適當擴張后套設在滾筒上接受印花(以下簡稱上套),噴墨部3上噴頭與柔性筒狀物外周面間保持一適當距離,噴頭持續噴出小墨滴,同時滾筒轉動使柔性筒狀物旋轉一周,由此在柔性筒狀物的外周面上連續的形成預定圖像,完成柔性圓桶狀物的印花。在此過程中噴墨部3可采用固定方式或者進行同步的移動的方式,其具體的選擇基于印花的大小以及噴墨部3上噴頭的多少,由于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習見手段,在此不再贅述。當印花完成后,柔性筒狀物在外力牽引下從滾筒的導入端取下即可(以下簡稱下套)。實施例2,雙滾筒/多滾筒式數碼噴繪印花機采用上述的單滾筒式數碼噴繪印花機,可以解決
技術介紹
部分所提到的1、2中的缺點,但由于柔性筒狀物上套、下套需要一定時間,故數碼噴繪印花機在上下套時噴墨部處 于停機狀態,無法連續進行,無法充分發揮數碼噴繪印花機的效率。基于上述原因,本實施例2中進一步的提出了一種改進的雙滾筒式數碼噴繪印花機,采用雙滾筒的結構來解決上面第3點的問題,使數碼噴繪印花能連續工作,從而大大提高它的效率.參見圖2所示,印花機上具有二個滾筒單元4,每一滾筒單元4由一個滾筒構成,兩個滾筒單元4以滾筒軸線共線方式設置。另外,噴墨部3被滑動式安裝在一直線導軌2上,直線導軌2以平行于滾筒軸線的方式設置,且噴墨部3固定連接有一驅動其在所述導軌2上滑動的執行機構,在執行機構的驅動下,噴墨部3的噴頭可與每一所述滾筒單元4相配八口 ο采用上述裝置結構,當一個滾筒單元4 (如左側滾筒單元4)上套設柔性筒狀物進行噴墨印花時,可在另一個滾筒單元4 (右側滾筒單元4)執行上套的作業。左側滾筒單元4印花完成后,且右側滾筒單元4上套完成后,執行機構驅動噴墨部3移動到右側滾筒單元4處,進行噴墨印花。與此同時可對左側滾筒單元4上完成印花的柔性筒狀物進行下套作業,以及套設次一柔性筒狀物。重復以上過程,完成連續噴繪印花過程。其上述的生產過程簡化為如下表格 滾筒I打印 下套------滾筒2打印 下套通過此方式簡單的實現了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墨印花的連續工作,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由以上所描述的雙滾筒式數碼噴繪印花機結構可知,只有在兩個滾筒單元4分別完成上、下套以及印花后,噴墨部3才可移動到另一工位。對于上述情況,若上、下套時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柔性筒狀物的數碼噴繪印花機,包括噴墨部及載置所述柔性筒狀物的載體,所述載體與所述噴墨部上噴頭配合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為至少一個滾筒單元,所述滾筒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受電機驅動而繞軸轉動的圓柱狀滾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永紅,朱燕春,
申請(專利權)人:李永紅,朱燕春,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