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包括手動閥以及傳動裝置,傳動裝置與手動閥配合,用于將換檔板的運動傳遞給手動閥,傳動裝置包括螺栓、轉動副換向板以及球形關節軸承,球形關節軸承連接于換檔板與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之間,轉動副換向板通過安裝孔可相對旋轉地套置于螺栓上,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與手動閥卡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通過采用球型關節軸承與轉動副換向板的相互配合,將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有效傳遞給手動閥,使液壓閥在變速器內部空間復雜狹小的情況下可以相對閥體自由的伸縮運動,對變速器內部結構要求較低,且傳動精度高,結構簡單,減少了其他機構所需零件數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流體壓力執行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
技術介紹
一般來說,陸地車輛都包括一個由三個基本部件構成的動力傳動系統。三個基本部件包括一個動力設備(內燃發動機)、動力傳輸系部件以及多個車輪。動力傳輸系部件通常簡稱為變速器。發動機的扭矩和速度是根據車輛的牽引功率要求而在變速器中進行轉換后傳遞給車輪。變速器的變速功能通過其內部的液壓系統控制相關部件動作以實現。常見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包括的液壓閥以及手動閥總成,其中手動閥總成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液壓閥的閥體上的手動閥以及與變速器的換檔板連接的傳動裝置,傳動裝置·與手動閥配合,用于將換檔板的運動傳遞給手動閥,通過手動閥相對閥體的伸縮運動,液壓閥內的有關組件運動,最終控制變速器的相關部件動作以實現變速。上述傳動裝置的作用在于將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傳遞給手動閥,使其相對閥體的伸縮運動,常規的傳動裝置設計的較為復雜、運動傳遞路徑繁瑣,難以在復雜環境下對液壓閥體進行可靠的傳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傳動有效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液壓閥的閥體上的手動閥以及與變速器的換檔板連接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與所述手動閥配合,用于將所述換檔板的運動傳遞給所述手動閥,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于變速器主殼上的螺栓、轉動副換向板以及球形關節軸承,所述球形關節軸承連接于所述換檔板與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之間,以將所述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轉化為水平方向的轉動后傳遞給所述轉動副換向板,所述轉動副換向板通過安裝孔可相對旋轉地套置于所述螺栓上,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手動閥卡合,以通過自身旋轉帶動所述手動閥相對所述閥體伸縮運動。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所述球形關節軸承包括連桿以及分別連接于連桿兩端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所述第一軸承的第一外環與所述連桿連接,所述第一軸承的第一內環與所述換檔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軸承的第二外環與所述連桿連接,所述第二軸承的第二內環與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軸承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第二軸承的旋轉軸線垂直。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所述第一外環的外徑大于所述連桿的直徑,所述第二外環的外徑與所述第一外環的外徑相同。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為V形,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到所述安裝孔的圓心的直線與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到所述安裝孔的圓心的直線成30-90度夾角。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銷與所述手動閥卡合,所述連接銷豎直連接于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所述手動閥的外表面設置有沿周向環繞所述手動閥的凹槽,所述連接銷的末端伸入所述凹槽,以通過與所述凹槽的配合帶動所述手動閥相對所述閥體伸縮運動。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通過采用球型關節軸承與轉動副換向板的相互配合,將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有效傳遞給手動閥,使液壓閥在變速器內部空間復雜狹小的情況下可以相對閥體自由的伸縮運動,對變速器內部結構要求較低,且傳動精度高,結構簡單,減少了其他機構所需零件數目。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的結構示意圖的立體圖;圖2為傳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的立體圖;圖3為球形關節軸承的結構示意圖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采用球型關節軸承與轉動副相結合,外接于手動閥的凹槽中,可將手動閥的直線運動轉變為360度全方位空間運動,對液壓閥的閥體及其他機構的設計大大簡化,且傳動精度聞,傳遞路線短。如圖I、圖2、圖3所示,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液壓閥的閥體8上的手動閥7以及與變速器的換檔板I連接的傳動裝置10。傳動裝置10與手動閥7配合,用于將換檔板I的運動傳遞給手動閥7,傳動裝置10包括固定安裝于變速器主殼(圖中未示出)上的螺栓5、轉動副換向板3以及球形關節軸承2,球形關節軸承2連接于換檔板I與轉動副換向板3的一端之間,以將換檔板I的豎直方向的轉動轉化為水平方向的轉動后傳遞給轉動副換向板3。轉動副換向板3通過安裝孔可相對旋轉地套置于螺栓5上,轉動副換向板3的另一端與手動閥7卡合,以通過自身旋轉帶動手動閥7相對閥體8伸縮運動。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球形關節軸承2包括連桿24以及分別連接于連桿24兩端的第一軸承21以及第二軸承22,第一軸承21的第一外環211與連桿21連接,第一軸承21的第一內環212與換檔板I固定連接,第二軸承22的第二外環221與連桿24連接,第二軸承22的第二內環222與轉動副換向板3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軸承21的旋轉軸線與第二軸承22的旋轉軸線垂直。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第一軸承21的第一內環212與換檔板I鉚接,鉚接深度為第一外環211與換檔板I表面接觸為止。第二軸承22的第二內環222與轉動副換向板3的一端鉚接,鉚接深度為第二外環221與轉動副換向板3的表面接觸為止。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第一外環211的外徑大于連桿24的直徑,第二外環221的外徑與第一外環211的外徑相同。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轉動副換向板3為V形,轉動副換向板3的一端到安裝孔的圓心的直線與轉動副換向板3的另一端到安裝孔的圓心的直線成30-90度夾角。本技術的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其中,轉動副換向板3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銷6與手動閥7卡合,連接銷6豎直連接于轉動副換向板3的另一端,手動閥7的外表面設置有沿周向環繞手動閥7的凹槽71,連接銷6的末端伸入凹槽71,以通過與凹槽71的配合帶動手動閥7相對閥體8伸縮運動。本技術通過采用球型關節軸承與轉動副相結合,使液壓手動閥運動軌跡實現360全方位任意改變運動方向,使液壓閥體可適應在變速器內部空間復雜狹小的情況下進行布置。對變速器內部結構要求低,且傳動精度高,減少了其他機構所需零件數目。本技術中主要通過連桿24兩端的第一軸承21、第二軸承22進行運動方式轉換。由于應用了球形軸承,只通過一次轉換即可將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有效傳遞給手動閥,大大提高了的傳動靈活性,且結構簡單,傳遞精度高;同時此部件對潤滑要求低,無需·設計特殊潤滑油道,降低了變速器設計的難度,節約了成本。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液壓閥的閥體上的手動閥以及與變速器的換檔板連接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與所述手動閥配合,用于將所述換檔板的運動傳遞給所述手動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于變速器主殼上的螺栓、轉動副換向板以及球形關節軸承,所述球形關節軸承連接于所述換檔板與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之間,以將所述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轉化為水平方向的轉動后傳遞給所述轉動副換向板,所述轉動副換向板通過安裝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速器液壓系統中的手動閥總成,包括可伸縮的安裝于液壓閥的閥體上的手動閥以及與變速器的換檔板連接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與所述手動閥配合,用于將所述換檔板的運動傳遞給所述手動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于變速器主殼上的螺栓、轉動副換向板以及球形關節軸承,所述球形關節軸承連接于所述換檔板與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一端之間,以將所述換檔板的豎直方向的轉動轉化為水平方向的轉動后傳遞給所述轉動副換向板,所述轉動副換向板通過安裝孔可相對旋轉地套置于所述螺栓上,所述轉動副換向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手動閥卡合,以通過自身旋轉帶動所述手動閥相對所述閥體伸縮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偉祥,賈剛,王兆輝,唐來明,馬童立,周啟順,馬元京,姜強,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汽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