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包含:放氣口,其設置于外接充氣制品上,氣體通過該放氣口排出;內芯,其嵌設于放氣口中,用于放氣口的密封;內芯上設有充氣口,充氣口連通外界與充氣制品內腔;充氣口塞,其嵌設于內芯的充氣口中,用于充氣口的密封;內芯的充氣口中設有單向閥,該單向閥的氣體流通方向為由外界流入外接充氣制品內腔中,該單向閥阻止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氣體的流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內芯的充氣口中設有單向閥,解決了以往氣塞充氣速度比較慢和要求充氣壓強較高的不足,適用較少風壓的充氣泵;在一旦沒有氣源時,單向閥能快速彈回,密封內芯上的充氣口,防止空氣回流。(*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應用于充氣制品的塞子,具體涉及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
技術介紹
市場上現有的充放氣一體塞子工藝較復雜,成本較高;成本低廉的充放氣一體塞子,又不具有快速放氣的功能,使充氣制品原具有的攜帶便捷性大打折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充氣時具有止回作用,放氣時可實現快速排空氣體。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點是,該塞子包含放氣口,其設置于外接的充氣制品上,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通過該放氣口排出;內芯,其嵌設于上述的放氣口中,內芯的外徑與放氣口內徑相匹配,用于放氣口的密封;該內芯上設有充氣口,該充氣口連通外界與充氣制品的內腔;充氣口塞,其嵌設于上述內芯上的充氣口中,該充氣口塞的外徑與內芯上充氣口的內徑相匹配,用于內芯上充氣口的密封;上述的內芯的充氣口中設有單向閥,該單向閥的氣體流通方向為由外界流入外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該單向閥阻止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氣體的流出。本塞子還包含底座,其與外接的充氣制品表面連接,上述的放氣口設置于該底座上。上述的放氣口與內芯通過連接條連接。上述的充氣口塞與內芯通過連接條連接。上述的充氣口塞的頂端設有延伸片。正常的用于密封工作的狀態下,內芯嵌設于放氣口中,充氣口塞嵌設于內芯的充氣口中,實現本技術充放氣一體的塞子的對外接充氣制品內腔與外界之間的密封;當進行充氣工作時,將充氣口塞從內芯的充氣口中拔出,充氣口連接外接的充氣設備,外接充氣設備向充氣口充氣,充入的氣體作用于單向閥,并通過單向閥順暢進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當充氣停止時,單向閥的止回作用阻止氣體從充氣口中排出;當充氣制品放氣時,將內芯從放氣口拔出,則可使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順暢排出。本技術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和現有技術中用于充氣制品塞子相比,其優點在于,本技術內芯的充氣口中設有單向閥,解決了以往氣塞充氣速度比較慢和要求充氣壓強較高的不足,能適用較少風壓的充氣泵;同時,在一旦沒有氣源時,鑲嵌在中間的單向閥能快速彈回,密封內芯上的充氣口,防止氣腔內的空氣回流;本技術中內芯作為放氣口的密封塞,充氣口設置于內芯上,充氣口塞作為充氣口的密封塞,是放氣口與充氣口分離,也使放氣口的密封塞與充氣口的密封塞分離,實現在保證充氣口便于充氣的同時,當要放氣時,只要拉開氣塞中間的內芯,能快速排空氣腔內的氣體,也保證了充氣制品放氣的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的使用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該塞子包含放氣口 I、內芯2、充氣口塞3。放氣口 I為橡膠制品,其設置于外接的充氣制品上,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通過該放氣口 I排出。內芯2采用硬質塑件制成,該內芯2用于嵌設于放氣口 I中,內芯2的外徑與放氣口 I內徑相匹配,用于保證放氣口 I的密封,內芯2塞入放氣口 I中時,由內芯2的底部一端進入放氣口 I。內芯2頂部通過一連接帶與放氣口 I連接,當連接帶彎曲時保證內芯2的底部端與放氣口 I相對設置。該內芯2上設有充氣口 21,該充氣口 21貫通內芯2的頂部和底部兩端,使外界與充氣制品的內腔連通。內芯2頂端邊緣設有延伸圈,該延伸圈便于人手捏拿,便于內芯2從放氣口 I中的拔出。充氣口塞3采用橡膠制品,其用于嵌設于內芯2上的充氣口 21中,該充氣口塞3的外徑與內芯2上充氣口 21的內徑相匹配,當充氣口塞3塞入充氣口 21時,保證內芯2上充氣口 21的密封。該充氣口塞3的頂部通過一連接條與內芯2的頂部連接,當該連接內芯2與充氣口塞3的連接條彎曲時,保證充氣口塞3的底部與內芯2上像充氣口 21相對設置。充氣口塞3的頂端設有延伸片31,延伸片31上設有防滑條紋。該延伸片31用于人手捏拿,便于充氣口塞3從充氣口 21中的拔出。內芯2的充氣口 21中設有單向閥4。該單向閥4的氣體流通方向為由外界流入外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從而在充氣時阻止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氣體的流出。該單向閥4采用有彈性的橡膠制品,其包含密封片以及垂直設置與密封片上的伸縮條。內芯2的充氣口 21中設有鏤空支架,該伸縮條固定于該鏤空支架上,在單向閥4處于正常狀態下使密封片密封地貼設于鏤空支架上,使充氣口 21實現密封。在充氣狀態時,充入充氣口 21的氣體作用于密封片上,使伸縮條受力而拉伸,從而使密封片與鏤空支架分離,氣體則可通過充氣口 21進入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本塞子還包含底座5,其與外接的充氣制品表面連接,放氣口 I設置于該底座5上。該底座米用橡膠制成。本技術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圖2所示,正常的用于密封工作的狀態下,內芯2嵌設于放氣口 I中,而充氣口塞3則嵌設于內芯2的充氣口 21中,實現本技術充放氣一體的塞子的對外接充氣制品內腔與外界之間的密封。當進行充氣工作時,則將充氣口塞3從內芯2的充氣口 21中拔出,充氣口 21連接外接的充氣設備,外接充氣設備向充氣口 21充氣,充入的氣體作用于單向閥4的密封片上,單向閥4的伸縮條拉伸,使密封片脫離充氣口 21的鏤空支架,則氣體可順暢進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同時當充氣停止時,單向閥4的密封片不受到沒有風壓,則單向閥4的伸縮條收縮,密封片快速彈回,使單向閥4的密封片緊密貼設于充氣口 21的鏤空支架上,使充氣口 21密封,實現單向閥4的止回作用。再將充氣口塞3塞入充氣口 21中,即保證了充氣口 21的完全S封。當充氣制品放氣時,則將內芯2從放氣口 I拔出,則實現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順暢的排出。盡管本技術的內容已經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被認為是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了上述內容后,對于本技術的多種修改和替代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權利要求1.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征在于,該塞子包含 放氣口(1),其設置于外接的充氣制品上,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通過該放氣口(I)排出; 內芯(2),其嵌設于所述的放氣口(I)中,內芯(2)的外徑與放氣口(I)內徑相匹配,用于放氣口( I)的密封;該內芯(2 )上設有充氣口( 21),該充氣口( 21)連通外界與充氣制品的內腔; 充氣口塞(3 ),其嵌設于所述內芯(2 )上的充氣口( 21)中,該充氣口塞(3 )的外徑與內芯(2)上充氣口(21)的內徑相匹配,用于內芯(2)上充氣口(21)的密封; 所述的內芯(2 )的充氣口( 21)中設有單向閥(4 ),該單向閥(4 )的氣體流通方向為由外界流入外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該單向閥(4)阻止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氣體的流出。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征在于,本塞子還包含底座(5),其與外接的充氣制品表面連接,所述的放氣口(I)設置于該底座(5)上。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氣口(I)與內芯(2)通過連接條連接。4.如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氣口塞(3)與內芯(2)通過連接條連接。5.如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充放氣一體的塞子,其特征在于,該塞子包含:放氣口(1),其設置于外接的充氣制品上,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的氣體通過該放氣口(1)排出;內芯(2),其嵌設于所述的放氣口(1)中,內芯(2)的外徑與放氣口(1)內徑相匹配,用于放氣口(1)的密封;該內芯(2)上設有充氣口(21),該充氣口(21)連通外界與充氣制品的內腔;充氣口塞(3),其嵌設于所述內芯(2)上的充氣口(21)中,該充氣口塞(3)的外徑與內芯(2)上充氣口(21)的內徑相匹配,用于內芯(2)上充氣口(21)的密封;所述的內芯(2)的充氣口(21)中設有單向閥(4),該單向閥(4)的氣體流通方向為由外界流入外接充氣制品的內腔中,該單向閥(4)阻止外接的充氣制品內腔中氣體的流出。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中修,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吉龍塑膠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