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觸摸電極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以及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此外,還基于此觸摸電極組件提供了一種觸摸屏。上述結構的觸摸電極組件的制程工藝的成本較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觸摸電極組件及觸摸屏
本技術涉及輸入設備領域,特別的涉及一種觸摸電極組件及觸摸屏。
技術介紹
隨著終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逐步由僅具備簡單的通話和短信的非智能機發展為可運行多種應用的智能終端。為了更好的運行應用,智能終端多采用觸摸電極組件作為輸入設備。傳統技術中,智能終端的觸摸電極組件為觸摸屏,是一種投射式電容屏,采用雙面ITO (Indium Tin Oxide,銦錫氧化物)的玻璃板結構。其中,玻璃板上層為菱形圖案的X電極和Y電極,X電極和Y電極由ITO涂層蝕刻而成。X電極和Y電極通過可視區外的金屬線 路引出。玻璃板下層為整面的ITO屏蔽層。用戶可通過對玻璃板上層進行按壓來實現觸摸輸入功能。然而,傳統技術中的觸摸電極組件的雙面結構使得加工工藝非常復雜,每一處電極或金屬走線都需要黃光制程工藝來實現,依次包括涂膠、預烘、曝光、顯影、烘烤、蝕刻、脫膜等步驟。而整個觸摸電極組件的制程工藝需要對X電極、連接X電極的金屬走線、Y電極、連接Y電極的金屬走線、X電極與Y電極橋接結構的絕緣層進行黃光制程,共需5道黃光制程工藝。因此,傳統技術中的觸摸電極組件制作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制作成本較低的觸摸電極組件。一種觸摸電極組件,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以及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下表面涂有防刮傷涂層。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下表面還設有電阻率小于預設的閾值的ITO涂層。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ITO涂層上還設有二氧化硅涂層。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通過光學雙面膠相向粘合。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極向所述第一聚酯薄膜邊緣外延伸有第一金屬線路,所述第二電極向所述第二聚酯薄膜邊緣外延伸有第二金屬線路。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屬線路和第二金屬線路通過柔性線路板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為由多個棱角相連的棱形電極單元連接形成。此外,還有必要提供一種制作成本較低的觸摸屏。一種觸摸屏,包括貼合的觸摸電極組件和顯示屏,所述觸摸電極組件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以及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上述觸摸電極組件和觸摸屏,采用了雙層聚酯薄膜結構,每層聚酯薄膜的單面上分別通過精密印刷工藝以及濕式蝕刻工藝設有作為電極的導電薄膜,使得觸摸電極組件的制程工藝變得簡單,因此降低了成本。同時,采用雙層聚酯薄膜粘合,使得觸摸電極組件可以為彎曲的平面,且聚酯薄膜相對于玻璃板,更加方便切割,使得觸摸電極組件可以有多種形狀,從而可以安裝在多種終端上,擴展了觸摸電極組件的應用場景,同時,可彎曲的特性使得觸摸電極組件抗摔能力大 大加強。附圖說明圖I為一個實施例中觸摸電極組件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個實施例中觸摸電極組件的第一聚酯薄膜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一個實施例中觸摸電極組件的第二聚酯薄膜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一個實施例中觸摸電極組件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5為另一個實施例中觸摸電極組件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不,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觸摸電極組件,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PET,Polyester) 10和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20。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12的導電薄膜(ΙΤ0 firm)。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22的導電薄膜。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上表面和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聚酯薄膜具有高透光性。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2和第二電極22為由多個棱角相連的棱形電極單元連接形成。第一電極12和第二電極22互為X電極和Y電極,用于垂直兩個方向的觸摸定位。通過精密印刷工藝以及濕式蝕刻工藝對導電薄膜進行加工可得到第一電極12和第二電極22。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電極12向第一聚酯薄膜10邊緣外延伸有第一金屬線路14。如圖3所示,第二電極22向第二聚酯薄膜20邊緣外延伸有第二金屬線路24。第一金屬線路14和第二金屬線路24可采用精密印刷工藝及烘烤實現。進一步的,如圖4所示,第一金屬線路14和第二金屬線路24可通過柔性線路板30連接。柔性線路板30可與終端設備電連接,用于傳輸電信號。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下表面還涂有防刮傷涂層16。將該觸摸電極組件安裝到移動終端后,用戶可通過直接接觸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下表面來觸發輸入指令。在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下表面涂上防刮傷涂層16后,可增加觸摸電極組件的耐磨性,從而提高使用壽命。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二下表面設有電阻率小于預設的閾值的ITO涂層26。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二下表面背離觸摸表面,可與背光顯示屏粘合。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二下表面的低電阻ITO涂層26可作為觸摸電極組件的接地,防止觸摸過程中的靜電干擾。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ITO涂層26上還設有二氧化硅涂層28。二氧化硅涂層28由于其化學特性,具有高透光性和較高的硬度,且可保護ITO涂層26不被腐蝕。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第一聚酯薄膜10的第一上表面和第二聚酯薄膜20的第二上表面通過光學雙面膠40相向粘合。光學雙面膠40具有較高的透光性。第一聚酯薄膜10和第二聚酯薄膜20經光學雙面膠40粘合后,成一個平面可彎曲的整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觸摸屏,包括貼合的觸摸電極組件和顯示屏,觸摸電極組件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以及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的導電薄膜,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的導電薄膜,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上述觸摸電極組件及觸摸屏,采用了雙層聚酯薄膜結構,每層聚酯薄膜的單面上分別通過精密印刷工藝以及濕式蝕刻工藝設有作為電極的導電薄膜,使得觸摸電極組件的制程工藝變得簡單,因此降低了成本。同時,采用雙層聚酯薄膜粘合,使得觸摸電極組件可以為彎曲的平面,且聚酯薄膜相對于玻璃板,更加方便切割,使得觸摸電極組件可以有多種形狀,從而可以安裝在多種終端上,擴展了觸摸電極組件的應用場景,同時,可彎曲的特性使得觸摸電極組件抗摔能力大大加強。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摸電極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的第一聚酯薄膜以及具有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聚酯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一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設有通過真空濺鍍的且蝕刻有第二電極的導電薄膜,所述第一聚酯薄膜的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聚酯薄膜的第二上表面相向粘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丹,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宇龍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