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屬于移動設備輸電技術領域。所述電纜小車包括夾板、走輪、吊架、電纜托板、上部緩沖機構和下部緩沖機構;兩個走輪通過主軸固定在兩個夾板之間;吊架固定連接在兩個夾板的底部中心處;電纜托板與吊架固定連接;上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上側,下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下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結構簡單,質量輕,可以在鋼絲繩上自由地行走,并且具有鋼絲繩防脫離結構及防碰撞結構,對鋼絲繩磨損小,電纜夾持牢固,使用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移動設備輸電
,特別涉及一種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
技術介紹
目前,向移動設備輸電主要有滑觸線式與電纜滑線式兩種方式。這兩種輸電方式主要應用于各種起重運輸機械、生產流水線等需移動供電的設施和場所。使用滑觸線和電纜滑線向移動設備輸電都必須具備一個共同條件一移動設備的運行軌跡必須是確定的,移動設備只能沿著固定的軌道作重復性移動,如此以來沿著運行軌道敷設導體和鋪設導軌才能成為可能。但是,當向受鋼絲繩牽引的作空間移動且移動軌跡多樣的設備輸電時,前述兩 種輸電方式無法實現對移動設備的輸電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移動設備輸電方式不適用于受鋼絲牽引且移動軌跡多樣的移動設備輸電等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所述電纜小車包括夾板、走輪、吊架、電纜托板、上部緩沖機構和下部緩沖機構;兩個走輪通過主軸固定在兩個夾板之間;所述吊架固定連接在兩個夾板的底部中心處;所述電纜托板與吊架固定連接;所述上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上側,所述下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下側。所述上部緩沖機構包括上部緩沖底板和上部緩沖板,所述上部緩沖板位于上部緩沖底板的上部。所述下部緩沖機構包括下部緩沖底板和下部緩沖板,所述下部緩沖板位于下部緩沖底板的上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還連接有防脫槽桿,所述防脫槽桿位于所述夾板的底部;所述防脫槽桿、走輪和兩個夾板構成一個封閉空間。所述防脫槽桿外部套有橡膠圓套。所述吊架底部設置有兩個夾持電纜的膠板。所述走輪的主軸兩端上分別設置有孔,所述孔的兩側分別套裝有橡膠片和螺母,所述螺母與走輪的主軸通過螺紋連接。所述電纜托板為圓弧形電纜托板。 本技術提供的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結構簡單,質量輕,可以在鋼絲繩上自由地行走,并且具有鋼絲繩防脫離結構及防碰撞結構,對鋼絲繩磨損小,電纜夾持牢固,使用方便。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A向視圖;圖3是圖I的B向視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I至圖3,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包括夾板26、走輪7、吊架20、圓弧形電纜托板I、上部緩沖機構和下部緩沖機構;兩個走輪7通過主軸27固定在兩個夾板26之間;吊架20通過螺栓14和螺母15固定連接在兩個夾板26的底部中心處;圓弧形電纜托板I與吊架20固定連接;上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26端部的上側,下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26端部的下側。其中,上部緩沖機構包 括上部緩沖底板6和上部緩沖板5,上部緩沖板5位于上部緩沖底板6的上部;下部緩沖機構包括下部緩沖底板2和下部緩沖板3,下部緩沖板3位于下部緩沖底板2的上部。在實際應用中,鋼絲繩4通過與其接觸的2個走輪7來承載整個電纜小車及其下所懸掛的電纜,走輪7輪槽的半徑按相關標準(《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54-1995、《35kV及以下塑料絕緣電力電纜》GB 12706-2002、《塑料絕緣控制電纜》GB 9330-88)的要求為鋼絲繩4半徑的I.06 I. 12倍。吊架20及其以下部分能整體繞螺栓14的軸線作自由轉動,以此來適應移動設備作空間移動時鋼絲繩傾斜角度的變化,這樣該部分能始終處于自由下垂狀態,有利于其下方懸掛的電纜處于一種比較理想的懸吊狀態,并且使得電纜小車上的兩個走輪與鋼絲繩之間的接觸狀態始終不會因為鋼絲繩傾角的變化而出現大的差別,即每個走輪都能與鋼絲繩保持可靠接觸,從而在結構設計上大大降低了鋼絲繩脫離走輪的可能性。圓弧形電纜托板I給處于自由下垂狀態的電纜在與之接觸段提供了足夠的彎曲半徑,以避免電纜受損。上部緩沖機構和下部緩沖機構組成了電纜小車兩端部的緩沖裝置,起到防碰撞的作用,以避免相鄰電纜小車在移動過程中因接觸而出現的撞擊損傷。參見圖2,兩個夾板26之間還連接有防脫槽桿18,防脫槽桿18位于夾板26的底部;防脫槽桿18、走輪7和兩個夾板26構成一個封閉空間;防脫槽桿18外部套有橡膠圓套17,可以防止鋼絲繩與防脫槽桿直接接觸而造成相互間的磨損。吊架20底部設置有兩個夾持電纜的膠板21,通過螺栓22、23與吊架20和圓弧形電纜托板I固定連接。參見圖2和圖3,走輪7的主軸27兩端上分別設置有孔28,孔的兩側分別套裝有橡膠片29和螺母12,螺母12與走輪7的主軸27通過螺紋連接。兩根牽引鋼絲繩38分別穿過電纜小車上兩根主軸27的同側軸端上的孔28,在這些孔處,牽引鋼絲繩被擰緊的螺母12夾緊,使得電纜小車被動地接受牽引鋼絲繩的牽引,從而通過牽引鋼絲繩來牽引電纜小車實現了移動式輸電的目的。在牽引鋼絲繩與螺母之間墊有的橡膠片29,可以防止牽引鋼絲繩被夾傷。圖4示出了使用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實現對移動設備輸電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其中,移動設備31通過電纜接頭32與輸電電纜37連接,移動設備31還通過帶二次索保護的錨固裝置33與鋼絲繩36連接;電纜小車35的數量可以按照鋼絲繩36的長度來選取,并通過走輪與鋼絲繩接觸;距離移動設備31最近的電纜小車為尾部電纜小車,為了方便機械安裝,尾部電纜小車距離移動設備31最近的一側安裝有支撐裝置34 ;電纜37依次沿著多個圓弧形電纜托板自由懸掛,一直延伸到供電裝置;牽引鋼絲繩38依次穿過電纜小車走輪主軸端的孔,一直延伸到牽引機構39。在實現機械安裝之后,在牽引鋼絲繩的牽引下,電纜小車的走輪沿著鋼絲繩滑動,從而使電纜可以隨著移動設備的運行軌跡自由地移動。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具備如下特點I)在整個移動輸電系統中,牽引鋼絲繩不分段,從牽引機構到移動設備處電纜小車都由整根牽引鋼絲繩牽引。這樣設計的優點是牽引鋼絲繩是整個輸電系統里主要的承載件;用于移動輸電系統的所有部件中,只有鋼絲繩具備承受較大的拉力載荷且質量又是相對最小;因此選擇牽引鋼絲繩作為主要的承載件是非常合理且可行的。另外,這種設計使在進行電纜小車的部件的強度設計時只需考慮自重及其下方所懸吊部分的電纜的重量,這樣設計出來的單個電纜小車的重量比牽引鋼絲繩分段牽引情況下的電纜小車的重量輕很多,因為分段牽引時單個電纜小車除承受自重外還要承受其后下方所有處于被牽引狀態的電纜小車和被懸吊的電纜的總重力沿鋼絲繩方向的分力,而這個分力很大。在電纜小車的生產制造中,為了進一步減輕電纜小車的重量,除了標準件和非金屬件外,電纜小車的所有部件的材料都采用鋁鎂合金。2)走輪是電纜小車的一個非常主要的且體積較大的部件,基于質量輕且保護鋼絲繩的設計理念,選用聚氨酯或者聚四氟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作為走輪的材料。這種高分子材料具備高強度、超耐磨及抗撕裂等優越的綜合機械性能,采用這種材料制成的走輪耐磨,同時它與鋼絲繩是異性材料,相比于金屬材料的走輪,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走輪在鋼絲繩上運行時對其損傷較小。3)電纜小車上的防脫槽桿、走輪及其兩側夾板構成的封閉空間,可以將鋼絲繩封閉于其中。在非正常情況下,當鋼絲繩與走輪出現脫離并達到一定程度時,防脫槽桿將與鋼絲繩接觸以此阻止鋼絲繩與走輪進一步的脫離而造成脫槽。在非正常情況結束后,鋼絲繩在電纜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絲繩上行走的電纜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纜小車包括夾板、走輪、吊架、電纜托板、上部緩沖機構和下部緩沖機構;兩個走輪通過主軸固定在兩個夾板之間;所述吊架固定連接在兩個夾板的底部中心處;所述電纜托板與吊架固定連接;所述上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上側,所述下部緩沖機構分別固定在兩個夾板端部的下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維鈞,彭偉,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