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在第一信號線與電源地之間從第一信號線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壓敏電阻和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在第二信號線與電源地之間從第二信號線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壓敏電阻和第二瞬態電壓抑制器,在第一信號線和第二信號線之間依次跨接有第三放電管,第三壓敏電阻和第三瞬態電壓抑制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具有良好防雷能力的同時還能確保通訊設備的傳輸能力,以及波特率不會降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防雷電路,具體來說是涉及一種用在信號傳輸線路上的信號防雷電路。
技術介紹
各種通信設備都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通訊線路,要求通信設備能夠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也能正常工作,防雷水平就是衡量一個通信設備產品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中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標,而通訊設備的防雷水平的提高,關鍵是在雷雨天時,通訊線路不會帶入雷電流到通訊設備中。現有通訊設備的防雷模塊都采用兩級防雷電路,參見圖1,現有信號線的防雷電路一般設置有兩根信號線,每根信號線與電源地PGND之間分別串聯一個放電管FD和壓敏電阻YM。由于一次雷擊放電過程常常包含多次先導至主放電的過程和后續電流,通過這兩根信號線并不能快速的瀉掉雷電流,對通訊設備不能達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在具有良好的防雷能力的同時還能確保通訊設備的波特率傳輸能力不會降低。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在第一信號線與電源地之間從第一信號線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壓敏電阻和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在第二信號線與電源地之間從第二信號線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壓敏電阻和第二瞬態電壓抑制器,在第一信號線的輸出端和第二信號線的輸出端之間跨接有第三瞬態電壓抑制器。所述第一防雷器件為第一放電管,所述第二防雷器件為第二放電管。所述第一信號線上分別串聯有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所述第一信號線上分別串聯有第三電阻和第四電阻。所述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和第四電阻都設置成低于10歐姆的電阻。所述第一信號線與第二信號線上跨接有第三放電管,所述第三放電管一端設置在第一信號線中第一信號線與第一放電管連接點和第一電阻之間,另一端設置在第二信號線中第二信號線與第二放電管連接點和第三電阻之間。所述第一信號線與第二信號線上跨接有第三壓敏電阻,所述第三壓敏電阻一端設置在第一信號線中第一信號線與第一壓敏電阻連接點和第二電阻之間,另一端設置在第二信號線中第二信號線與第二壓敏電阻連接點和第四電阻之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嚴格按照放電間隙、壓敏電阻、TVS的順序進行排列,泄防電壓由高到低,逐次遞減。串聯大功率小阻值電阻進行限流。這樣設計的原因是由它們本身的特性決定的。放電間隙放電電流大、速度最慢;壓敏電阻放電電流大,速度中等;TVS放電電流小,速度最快。當雷擊電流到達時,首先通過放電間隙,泄放掉前導放電階段的大電流,然后再通過壓敏電阻將主放電階段的持續電流控制在設備的沖擊絕緣水平以下,最后使用瞬態電壓抑制器TVS快速的釋放掉殘余的雷電流,充分保證了通信設備的足夠安全。在信號線一和信號線二之間分別跨接了放電管、壓敏電阻和瞬態電壓抑制器,它們主要是用于抑制差模干擾,原理與上述相同。如前所述,信號防雷電路能夠在保證通訊設備傳輸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完美的對通信設備進行保護。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信號防雷電路的電路圖。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信號防雷電路的電路圖。圖I中有關附圖標記如下IN——信號線,FD——放電管,R——電阻,YM——壓敏電阻,PGND——電源地。 圖2中有關附圖標記如下INl——第一信號線,IN2——第二信號線,Rl——第一電阻,R2——第二電阻,R3——第三電阻,R4——第四電阻,FDl——第一放電管,FD2——第二放電管,FD3——第三放電管,TVSl——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2——第二瞬態電壓抑制器,TVS3——第三瞬態電壓抑制器,YMl—第一壓敏電阻,YM2—第二壓敏電阻,YM3——第三壓敏電阻,PGND——電源地。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參見圖2,本技術提供的信號防雷電路,包括連接在第一信號線INl和電源地之間的第一放電管FDl和連接在第二信號線IN2和電源地PGND之間得第二放電管FD2,連接在在第一信號線INl和電源地PGND之間第一壓敏電阻YMl和連接在第二信號線IN2和電源地PGND之間第二壓敏電阻壓敏YM2,還包括跨接在第一信號線INl和第二信號線IN2之間的第三瞬態電壓抑制器TVS3、連接在第一信號線INl和電源地PGND之間的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和連接在第二信號線IN2和電源地PGND之間的第二瞬態電壓抑制器TVS2。上述電源地均為大地,以便促使電流傳輸給大地,對通信設備進行保護。所述第一放電管FDl設置在設置在第一信號線INl的最前端。所述第一放電管FDl的一端接電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一信號線INl上,在第一號線INl與第一放電管FDl連接的后端串聯有第一電阻Rl,組成第一級防雷模塊,其中第一放電管FDl的擊穿電壓是90V,第一電阻Rl是3. 9歐姆,5W的電阻,當遭遇雷擊后信號線上的電壓值會陡增,會遠遠大于90V。這時第一放電管FDl被擊穿,通過第一放電管FDl瀉放掉大的雷電流,然后再通過之后線路上串接的第一電阻Rl來限制電流。所述第一壓敏電阻YMl設置在第一信號線INl的中部。第一壓敏電阻YMl上的一端接電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一電阻Rl后端的第一信號線INl上,并在之后的第一信號線INl上串聯有第二電阻R2,組成第二級防雷模塊。由于第二級防雷模塊由第一壓敏電阻YMl和串聯的第二電阻R2構成,其中第一壓敏電阻YMl是一個31V的壓敏電阻,第二電阻R2是3. 9歐姆,5W的電阻,當遭遇雷擊后,經過第一級放電間隙的放電,電流和電壓基本得到抑制,在二級電壓高于31V后,第一壓敏電阻YMl的阻值變小,通過第一壓敏電阻YMl進一步將雷電流瀉放到大地,然后再通過之后線路上串接第二電阻R2來進一步限制電流。所述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設置在第二電阻R2之后的第一信號線INl上,所述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 —端接大地,另一端與稱合在第二電阻R2之后的第一信號線INl上,組成第三級防雷模塊。所述第三級是防雷模塊由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構成,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的抑制電壓是10V,在線路和地間通過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l相連,能夠迅速把電壓降到安全電壓。所述第二放電管FD2設置在設置在第二信號線IN2的最前端。所述第二放電管FD2的一端接電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二信號線IN2上,在第二信號線IN2與第二放電管FD2連接的后端串聯有第三電阻R3,組成第一級防雷模塊,其中第二放電管FD2的擊穿電壓是90V,第三電阻R3是3. 9歐姆,5W的電阻,當遭遇雷擊后第二放電管FD2電壓上升,高于90V后擊穿,通過第二放電管FD2瀉放掉大的雷電流,然后再通過之后線路上串接一個 電阻R3來限制電流。所述第二壓敏電阻YM2設置在第二信號線IN2的中部。第二壓敏電阻YM2上的一端接電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三電阻R3后端的第二信號線IN2上,并在之后的第二信號線IN2上串聯有第四電阻R4,組成第二級防雷模塊。由于第二級防雷模塊由第二壓敏電阻YM2和串聯的第四電阻R4構成,其中第二壓敏電阻YM2是一個31V的壓敏電阻,第四電阻R4是3. 9歐姆,5W的電阻,當遭遇雷擊后,二級電壓高于31V后,第二壓敏電阻Y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信號防雷電路,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信號線(IN1)與電源地(PGND)之間從第一信號線(IN1)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壓敏電阻(YM1)和第一瞬態電壓抑制器(TVS1),在第二信號線(IN2)與電源地(PGND)之間從第二信號線(IN2)的輸入端起依次連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壓敏電阻(YM2)和第二瞬態電壓抑制器(TVS2),在第一信號線(IN1)的輸出端和第二信號線(IN2)的輸出端之間跨接有第三瞬態電壓抑制器(TVS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昌林,佘春濤,王恕恒,朱志鵬,李孜,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智達電力自動控制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