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輪轂軸承壓裝機構,其特征是設置一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兩端座為左右對稱設置的左端拉力座和右端拉力座,矩形框架的兩縱向桿是對稱設置在矩形框架縱向中軸線兩側的上拉力桿和下拉力桿,上拉力桿和下拉力桿固定連接在左端拉力座和右端拉力座之間;壓裝油缸設置在右端拉力座,在左端拉力座上設置導向桿,右端固定壓頭和左端固定壓頭分別設置在壓裝油缸的活塞桿桿端和導向桿前端。本發明專利技術實現了車橋組件上輪轂軸承的雙端一次壓裝,節省裝配時間、提高裝配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橋裝配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尤其適于應用在重型卡車車橋裝配線的輪轂軸承壓裝機構。
技術介紹
在車橋裝配過程中,對輪轂軸承進行壓裝的工序是將輪轂軸承壓裝到車橋軸頸上。輪轂軸承的可靠壓裝對車橋的裝配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輪轂軸承的壓裝方式是人工手動敲擊壓裝,這種壓裝方式不僅難以使裝配達到要求,而且裝配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噪聲污染;已有利用液壓機進行單邊分次壓裝,即首先在車橋的一端利用液壓機壓裝其中一只輪轂軸承,之后裝夾車橋的另一端,并在車橋的另一端利用液壓機完成另一只輪轂軸承的壓裝。在這種壓裝方式中,由于壓裝力較大,對輪轂的定位夾緊要求較高,但在夾緊時可能造成輪轂及車橋的損壞,單邊分次壓裝的方式也使壓裝過程耗時較長,影響了整條裝配線的節拍平衡,嚴重降低裝配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懸掛式輪轂軸承壓裝機構,以期能夠在壓裝可靠的前提下簡單容易地對輪轂軸承進行壓裝,保證其裝配可靠、節省裝配時間、提高裝配效率。本專利技術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輪轂軸承壓裝機構的結構特點為,設置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端座為左右對稱設置的左端拉力座和右端拉力座,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縱向桿是對稱設置在矩形框架縱向中軸線兩側的上拉力桿和下拉力桿,所述上拉力桿和下拉力桿固定連接在所述左端拉力座和右端拉力座之間;一壓裝油缸,所述壓裝油缸的油缸座固定設置在所述右端拉力座上,所述壓裝油缸的活塞桿的桿端朝向左端拉力座方向,在所述活塞桿的桿端螺紋連接可更換的右端固定壓頭;在所述左端拉力座上設置有導向桿,所述導向桿的前端朝向右端拉力座方向,在所述導向桿的前端螺紋連接有左端固定壓頭;設置可滑套在車橋軸頸上的壓裝筒,所述右端固定壓頭和左端固定壓頭分別抵于設置在相應一端的壓裝筒的尾部端面上,以所述壓裝筒的前端面抵于被壓裝的輪轂軸承。本專利技術輪轂軸承壓裝機構的結構特點也在于設置可固定套裝在車橋軸頸上的導向內筒,所述壓裝筒滑套在所述導向內筒上,在所述壓裝筒中、位于導向內筒的尾部設置一壓簧。在所述左端拉力座上固定設置一防護套,所述導向桿套裝在所述防護套中。在所述左端拉力座和右端拉力座上分別設置一對固定懸吊用鋼絲繩的吊耳,所述鋼絲繩的上端是由平衡器吊掛。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有益效果體現在I、本專利技術通過采用矩形框架的結構形式,利用單邊動力即可一次完成車橋兩端的輪轂軸承的壓裝,其壓裝過程簡單、可靠、高效,可能效避免損傷輪轂;2、本專利技術中固定壓頭可更換,因此能夠適用不同型號的車橋的輪轂軸承的壓裝;3、本專利技術中在左端設置導向桿,導向桿在左端拉力座上可以有一定的移動范圍,提高該壓裝機的可操作性;4、本專利技術設置導向內筒,方便了被壓裝的輪轂軸承在車橋軸頸上的準確套裝。5、本專利技術采用平衡器進行吊裝,操作者可遠離執行部件,減小安全隱患;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左端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右端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吊裝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1壓裝油缸;2右端固定壓頭;3車橋軸頸;4右端拉力座;5輪戚軸承;6壓裝筒;7導向內筒;8上拉力桿;9車橋組件;10導向桿;11行走梁;12鋼絲繩;13防護套;14左端拉力座;15下拉力桿;16左端固定壓頭;17平衡器;18吊耳;19壓簧。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實施例中輪轂軸承壓裝機構的結構設置為如圖I所示,設置一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兩端座為左右對稱設置的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矩形框架的兩縱向桿是對稱設置在矩形框架縱向中軸線兩側的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固定連接在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之間;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設置在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上,可拆卸。如圖I和圖3所示,設置一壓裝油缸1,壓裝油缸I的油缸座固定設置在右端拉力座4上,壓裝油缸I的活塞桿的桿端朝向左端拉力座14的所在方向,在活塞桿的桿端螺紋連接可更換的右端固定壓頭2。如圖I和圖2所示,在左端拉力座14上設置有導向桿10,導向桿10的前端朝向右端拉力座4所在的方向,在導向桿10的前端螺紋連接有左端固定壓頭16 ;右端固定壓頭2和右端固定壓頭16為適于不同的工件配套設置。如圖2和圖3所示,設置可固定套裝在車橋軸頸上的導向內筒7,壓裝筒6滑套在導向內筒7上,在壓裝筒6中、位于導向內筒7的尾部設置一壓簧19 ;右端固定壓頭2和左端固定壓頭16分別抵于設置在相應一端的壓裝筒6的尾部端面上,以壓裝筒6的前端面抵于被壓裝的輪轂軸承,為了準確配合,將壓裝筒6的尾部端面設置為臺階孔,并將右端固定壓頭2和左端固定壓頭16對應設置為臺階面。導向桿10可以在左端拉力座14中軸向滑動,以便在壓裝之前可以先行手動將導向桿10推向前,以此使左端固定壓頭16的臺階面與相應一端的壓裝筒的尾部端面準確配合。如圖2所示,在左端拉力座14上固定設置一防護套13,導向桿10套裝在防護套中,防護套13用于保護導向桿10不被損傷。4為了實現懸掛式輪轂軸承壓裝,如圖4所示,在右端拉力座4上設置一對固定懸吊用鋼絲繩12的吊耳18,鋼絲繩12的上端是由平衡器17吊掛;左端拉力座14上也作同樣的懸吊結構設置。操作過程操作人員在等待上一個工位的車橋組件9到來后,首先在兩端車橋軸頸3上分別套裝導向壓頭7,再將待壓裝的輪轂軸承5通過導向壓頭7套裝在車橋的初始位置上,隨后在車橋軸頸上套裝壓簧19,再將壓裝筒6套裝在導向壓頭7上,使壓簧19位于壓裝筒6中,并抵于導向內筒7的尾部,初始工作完成;將矩形框架利用平衡器17和鋼絲繩12的懸吊,在行走梁11上移動到空間適當位置,將右端固定壓頭2和左端固定壓頭16分別對準相應一端的壓裝筒6的尾部端面,并臺階面準確配合;啟動壓裝油缸1,由壓裝油缸I提供壓裝驅動力,經右端固定壓頭2、壓裝筒6以及框型框架等構件的傳力,實現車橋組件上輪轂軸承的雙端一次壓裝。權利要求1.一種輪轂軸承壓裝機構,其特征是設置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端座為左右對稱設置的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縱向桿是對稱設置在矩形框架縱向中軸線兩側的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所述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固定連接在所述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之間;一壓裝油缸(I),所述壓裝油缸(I)的油缸座固定設置在所述右端拉力座(4)上,所述壓裝油缸(I)的活塞桿的桿端朝向左端拉力座(14)方向,在所述活塞桿的桿端螺紋連接可更換的右端固定壓頭(2);在所述左端拉力座(14)上設置有導向桿(10),所述導向桿(10)的前端朝向右端拉力座(4)方向,在所述導向桿(10)的前端螺紋連接有左端固定壓頭(16);設置可滑套在車橋軸頸上的壓裝筒¢),所述右端固定壓頭(2)和左端固定壓頭(16)分別抵于設置在相應一端的壓裝筒¢)的尾部端面上,以所述壓裝筒¢)的前端面抵于被壓裝的輪轂軸承。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轂軸承壓裝機構,其特征是設置可固定套裝在車橋軸頸上的導向內筒⑵,所述壓裝筒(6)滑套在所述導向內筒(7)上,在所述壓裝筒(6)中、位于導向內筒(7)的尾部設置一壓簧(19)。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轂軸承壓裝機構,其特征是在所述左端拉力座(14)上固定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輪轂軸承壓裝機構,其特征是設置: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端座為左右對稱設置的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所述矩形框架的兩縱向桿是對稱設置在矩形框架縱向中軸線兩側的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所述上拉力桿(8)和下拉力桿(15)固定連接在所述左端拉力座(14)和右端拉力座(4)之間;一壓裝油缸(1),所述壓裝油缸(1)的油缸座固定設置在所述右端拉力座(4)上,所述壓裝油缸(1)的活塞桿的桿端朝向左端拉力座(14)方向,在所述活塞桿的桿端螺紋連接可更換的右端固定壓頭(2);?在所述左端拉力座(14)上設置有導向桿(10),所述導向桿(10)的前端朝向右端拉力座(4)方向,在所述導向桿(10)的前端螺紋連接有左端固定壓頭(16);?設置可滑套在車橋軸頸上的壓裝筒(6),所述右端固定壓頭(2)和左端固定壓頭(16)分別抵于設置在相應一端的壓裝筒(6)的尾部端面上,以所述壓裝筒(6)的前端面抵于被壓裝的輪轂軸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巨廣,楊連華,胡振華,黃文進,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