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翻身架,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油泵和滑輪機構,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上,且所述油缸與所述油泵連通,所述滑輪機構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的兩端。在翻身架中直接加設滑輪機構,使翻身架能夠像橫移小車一樣在軌道上移動。因此,在管片的翻轉吊運工藝中,橋吊可以將已經拆模的管片吊起之后,可以直接放置到翻身架上,翻身架翻轉管片的同時可以在軌道上運動。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翻身架能夠同時完成管片的翻身和運送功能,減少了管片翻身吊運工藝中的起吊次數,有效縮短了管片的吊運時間,提高了管片翻身吊運過程中的安全系數。(*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翻身架。
技術介紹
當前,隨著國內軌道交通建設和各種公路、鐵路、燃氣、電力、取排水隧道等工程的迅猛發展,對各類隧道工程用的鋼筋混凝土管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管片為瓦片狀,每塊重約4噸,在生產過程中,根據工藝的需要要進行90度或180度的翻身,并在翻身后將管片從生產車間轉移到生產車間外的露天修補區,以方便起重機搬運管片。請參照圖1,目前管片的翻身吊運工藝包括利用橋吊15將管片鋼模14上已經拆模的管片13吊起,并運送到翻身架16上;利用翻身架16將管片13翻身后,再用橋吊15將 管片13吊運至橫移小車17上;生產車間11與露天修補區12之間設有軌道18,橫移小車17在軌道18上移動并將管片13運送到露天修補區12,起重機19搬運管片13,完成整個翻身吊運工藝。如圖2所示,現有的翻身架16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161以及油泵162 ;所述翻轉架主體包括底座163,支架164以及翻轉架165,其中,所述支架164與所述底座163和翻轉架165相連,所述油缸161設置在所述底座163上,所述油缸161的頂部與所述翻轉架165鉸接,所述油泵162與所述油缸161連通。橋吊15運送管片13到翻轉架165上,接著,油泵162帶動油缸161工作,控制翻轉架165翻轉,確保管片13準確翻轉,完成后,橋吊15吊起管片13并將其移至橫移小車17上。但是,由于現有的管片翻身吊運工藝中,翻身架16是固定設置在生產車間11內,橫移小車17必須要等管片13翻身吊運完成后才能移動,在很大程度上減慢了管片的吊運時間;同時,在管片13的整個翻身吊運過程中,管片13的起吊時間過長,起吊次數過多,因而比較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此,對管片生產企業而言,如何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產量,成為眼下最重要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翻轉架,能夠有效縮短管片的吊運時間,同時大幅縮短管片的起吊次數,提高管片翻身吊運過程中的安全系數。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翻轉架,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油泵和滑輪機構,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上,所述油缸與所述油泵連通,所述滑輪機構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的兩端。作為優選,所述翻身架主體包括底座、支架以及翻轉架,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翻轉架分別與所述油缸的頂部及支架鉸接。作為優選,所述滑輪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底座一端的主動輪機構,及設置在所述底座另一端的被動輪機構;其中,所述主動輪機構包括滑輪、齒輪、減速箱及三相異步電機,所述齒輪分別與所述滑輪和減速箱相連,所述減速箱與所述三相異步電機相連。作為優選,所述三相異步電機外設有電機保護罩,且所述滑輪的周圍設有與所述電機保護罩相連的鋼板外殼,所述電機保護罩和鋼板外殼均與所述底座相連。作為優選,所述油泵上設有啟動按鈕,所述啟動按鈕內設有急停按鈕。作為優選,所述電機保護罩上設有限位開關按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翻身架的翻身架主體兩端設有滑輪機構。所述滑 輪機構能夠在軌道上行駛,使翻身架在對管片翻身的同時在軌道上移動。因此,在生產車間中,橋吊可以將管片鋼模上已經拆模的管片吊起,直接放置到所述翻身架上,工作人員啟動翻身架,使管片在進行翻身的同時,翻身架在軌道上運動,當翻身架從生產車間到達露天修補區停止時,管片完成翻身,可以立即通過起重機搬運。這樣,所述翻身架能夠同時完成管片的翻身和運送功能,減少了管片翻身吊運工藝中的起吊次數,有效縮短了管片的吊運時間,提高了管片翻身吊運過程中的安全系數。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管片翻身吊運工藝的工作場地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翻身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中翻身架的結構示意圖;圖4a 4b分別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中主動輪機構的俯視和左視示意圖;圖5a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中主動輪機構中的主電路圖;圖5b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中主動輪機構中的帶電氣互鎖的正反轉控制電路;圖6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中管片翻身吊運工藝的工作場地示意圖。圖中1U1-生產車間,2、12_露天修補區,13-管片,3、14_管片鋼模,4、15_橋吊,17-橫移小車,5、18-軌道,7、19-起重機,6、16-翻身架,61、161-油缸,62、162-油泵,63、163-底座,64、164-支架,65、165-翻轉架,66-啟動按鈕,67a_主動輪機構,671-滑輪,672-齒輪,673-減速箱,674-三相異步電機,675-電機保護罩,676-鋼板外殼,67b-被動輪機構,68-限位開關按鈕。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需說明的是,本技術附圖均采用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請參照圖3,并結合圖6,本技術的翻身架6,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61、油泵62和滑輪機構,其中,所述油缸61和油泵62均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上,且所述油缸61與所述油泵62連通,所述滑輪機構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的兩端。在翻身架6中直接加設滑輪機構,使翻身架6能夠像橫移小車一樣在軌道5上移動。因此,生產車間I中,橋吊4將管片鋼模3上已經拆模的管片吊起,并直接放置到所述翻身架6上,接著,工作人員啟動翻身架6,使管片在進行翻身的同時,翻身架6在軌道5上運動,當翻身架6到達露天修補區2的起重機7位置停止時,管片完成翻身,可以立即通過起重機7搬運。這樣,本實施例的翻身架6,同時完成管片的翻身和運送功能,減少了管片翻身吊運工藝中的起吊次數,有效縮短了管片的吊運時間,提高了管片翻身吊運過程中的安全系數。請繼續參照圖3,所述翻身架主體包括底座63、支架64以及翻轉架65,所述支架64設置在所述底座63上,所述翻轉架65分別與所述油缸61的頂部及支架64鉸接。管片放置在翻轉架65上,通過所述油泵62以及油缸61控制所述翻轉架65在支架63上轉動,完成管片的翻轉工藝。請參照圖4a 4b,并結合圖3,所述滑輪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底座63 —端的主動輪機構67a,及設置在所述底座63另一端的被動輪機構67b。其中,所述主動輪機構67a包括滑輪671、齒輪672、減速箱673及三相異步電機674,所述齒輪672分別與所述滑輪671和減速箱673相連,所述減速箱673與所述三相異步電機674相連。三相異步電機674與減速箱673配合控制所述滑輪671轉動,并帶動被動輪機構67b,確保翻身架6以每分鐘20米 的速度移動。請參照圖5a飛b,并結合圖3 4b,所述翻身架6中設有用于控制所述主動輪機構67a中三相異步電機674的主電路,和控制所述主電路的帶電氣互鎖的正反轉控制電路。所述三相異步電機674與接觸器KM1、KM2連接,主電路中還設有總開關QS和用于限流保護的熱繼電器FR,觸頭L1、L2、L3與外部電源或電路相連。其中,接觸器KM1、KM2分別用于控制所述三相異步電機674的正反轉,而所述接觸器KMl、KM2則由圖5b所示的帶電氣互鎖的正反轉控制電路控制,因此當總開關QS閉合時,所述主電路并不能開始工作。通常,所述正反轉控制電路接在主電路中的接觸器KMl、K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翻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油泵和滑輪機構,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上,所述油缸與所述油泵連通,所述滑輪機構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的兩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翻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架主體、油缸、油泵和滑輪機構,其中,所述油缸和油泵均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上,所述油缸與所述油泵連通,所述滑輪機構設置在所述翻身架主體的兩端。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翻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架主體包括底座、支架以及翻轉架,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翻轉架分別與所述油缸的頂部及支架鉸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翻身架,其特征在干,所述滑輪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底座一端的主動輪機構以及設置在所述底座另一端的被動輪機構;其中,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兆喜,孫解京,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建筑構件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