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揭示一種太陽能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該裝置包括至少一太陽能模塊與連接結構,連接結構包括本體與連接帶,本體組裝至太陽能模塊,且本體具有凹部,連接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與位在第二端處的連接凸部,其中第一端連接至本體。該使用方法包括將其中一太陽能裝置連接凸部卡置于另一太陽能裝置上的第一凹部,以將太陽能裝置連接在一起。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將多個太陽能模塊以所述連接結構進行拼接且電性連接在一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太陽能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連接結構的太陽能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為了因應石化能源的短缺與減低使用石化能源對環境帶來的沖擊,替代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研發便成了熱門的議題,其中又以太陽能電池(photovoltaic cells)最受矚目。太陽能電池可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且發電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或氮化物等有害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然而,現今于架設太陽能裝置時,受限于其需要結構復雜且數量較多的零件方得以將其架設在平臺上,因而造成太陽能裝置的架設工藝所花費在零件與人工架設的成本無法有效地降低。再者,現有用以架設太陽能裝置所采用的支架皆為剛性結構,因而造成將多個太陽能模塊拼接之后會被局限在一平面上,并無法針對太陽能裝置所處地形環境而加以適當地變更。因此,如何有效地簡化構件型式并縮短其架設時間的同時,亦提高太陽能裝置對于地形的適用性,便值得相關人員予以研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其通過連接結構以適應地形的輪廓。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太陽能裝置,包括至少一太陽能模塊與一連接結構。連接結構包括一本體與一連接帶。本體組裝至太陽能模塊,且本體具有一第一凹部。連接帶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位在第二端處的一連接凸部,其中第一端連接至本體。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太陽能裝置的使用方法,用以連接多個太陽能裝置。各太陽能裝置包括一太陽能模塊與組裝其上的至少一連接結構。連接結構包括一本體、一連接帶與一電極對,其中本體具有一第一凹部,連接帶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位在第二端處的一連接凸部,且第一端連接至本體。電極對分別配置在第一凹部內與連接凸部上并電性連接太陽能模塊。太陽能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將其中一太陽能裝置連接凸部卡置于另一太陽能裝置上的第一凹部,以將太陽能裝置連接在一起。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一電極對,分別配置在第一凹部內與連接凸部上,并電性連接太陽能模塊。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多個太陽能模塊與多個連接結構。這些連接結構設置在太陽能模塊上,且設置在其中一太陽能模塊上的連接凸部卡置于位在另一太陽能模塊上的第一凹部,以將這些太陽能模塊電性連接在一起。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本體還具有一第二凹部,而上述第二端可拆卸地埋設于第二凹部中。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分別位在太陽能模塊的相對兩側。 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凹部位在太陽能模塊的一受光側。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連接凸部的外型輪廓相符于第一凹部的外型輪廓與第二凹部的外型輪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連接凸部卡置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時,連接凸部相對于太陽能模塊的距離,小于本體于第一凹部處的頂面相對于太陽能模塊的距離,或小于本體于第二凹部處的頂面相對于太陽能模塊的距離。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太陽能模塊具有至少一棱角,且上述本體包覆此棱角。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本體由緩沖材料構成。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連接帶具有可撓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本體還具有一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位在太陽能模塊的一受光側,第二凹部位在太陽能模塊的一背光側,且連接凸部可拆卸地埋設于第二凹部內。太陽能裝置的使用方法還包括,將連接凸部從位在背光側的第二凹部中拆卸,以卡置于另一太陽能裝置的第一凹部。相較于現有技術,在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實施例中,通過配置在太陽能模塊角落處的連接結構,而對太陽能模塊產生緩沖等保護作用,并利用連接結構的連接帶上的連接凸部與本體上的凹部的相互搭配,而讓相鄰的兩個太陽能模塊能借此而連接在一起,進而得以將多個太陽能模塊以此連接結構進行拼接且電性連接在一起。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I的太陽能裝置于另一側的示意圖。圖3是圖I的太陽能裝置于另一狀態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圖I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I的太陽能裝置于另一側的示意圖。圖3是圖I的太陽能裝置于另一狀態的局部放大圖。請同時參考圖I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裝置100包括一太陽能模塊110與多個連接結構120。在此,太陽能模塊110具有矩形體的輪廓外型,而連接結構120分別配置在太陽能模塊110的四個角落,然而于其它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太陽能模塊可視需求而有不同的輪廓外型,在此并未對其輪廓與所搭配的連接結構的數量予以限制。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結構120是以緩沖材料(例如橡膠)所制成,其包括一本體122與一連接帶124,本體122包覆住太陽能模塊110的棱角,以達到對太陽能模塊110產生緩沖及保護的效果,亦即無論太陽能模塊110的外型輪廓為何,連接構件120皆以其本體122提供太陽能模塊110緩沖、防撞與腳墊等功能。連接帶124具有一第一端El、一第二端E2與位在第二端E2處的一連接凸部124a,而連接帶124的第一端El連接至本體122,亦即在連接結構120的制作過程中,本體122與連接帶124可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在此,太陽能模塊110具有相對的一受光側SI與一背光側S2,而本體122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凹部122a與一第二凹部122b,其中第一凹部122a位在太陽能模塊110的受光側SI,第二凹部122b位在太陽能模塊110的背光側S2,而連接帶124的第一端El連接至位在受光側SI處的本體122,且位在第一凹部122a旁。當太陽能裝置100以圖I所繪示的狀態運作時(即此時的太陽能裝置100僅包括一個太陽能模塊110),連接帶124是可拆卸地嵌合在第二凹部122b內,以讓連接帶124與本體122具有一致的表面輪廓。然而,本專利技術在此并未限定凹部122a、122b與連接帶124配置在太陽能模塊110上的絕對位置。圖4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放大圖。請同時參考圖3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裝置200包括多個太陽能模塊110與配置其上的多個連接結構120,亦即此時的連接結構120除了與上述實施例一般通過其本體122達到對太陽能模塊110的緩沖、保護效果外,尚能通過其連接帶124連接多個太陽能模塊110。詳細而言,當欲連接任意兩個太陽能模塊110時,便需先將連接帶124從第二凹部·122b中拆卸(如圖3所示),接著將在其第二端E2處的連接凸部124a嵌合至另一太陽能模塊110的第一凹部122a(如圖4所示)。據此,便完成太陽能模塊110于結構上的連接。換句話說,由于每個連接結構120的連接帶124及連接凸部124a的外型輪廓分別相符于其第一凹部122a與第二凹部122b的外型輪廓,因而能以此特性而連接不同的連接結構120。請再參考圖5,為讓多個太陽能模塊110能相互拼接成如圖4所示的狀態,因此在同一連接結構120上,連接帶124的延伸方向Dl (即第二凹部的延伸方向)與第一凹部122a的延伸方向D2,其在太陽能模塊110所處的平面上的正投影,是處于相互垂直的狀態。此舉讓相鄰的四個太陽能模塊110通過連接帶124首尾相接的方式拼接在一起,并以此模式不斷地進行擴增。然本專利技術并未限制于此,于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設計者能通過改變太陽能模塊的輪廓外型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太陽能模塊;一連接結構,包括:一本體,組裝至該太陽能模塊,該本體具有一第一凹部;以及一連接帶,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位在該第二端處的一連接凸部,其中該第一端連接至該本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盛延龍,
申請(專利權)人:神訊電腦昆山有限公司,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