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容器外周部的彈性體脫落·切斷、從而能夠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進一步高速化的攪拌·脫泡裝置。作為解決方案,該攪拌·脫泡裝置(1)具有容器(2)的自轉部件和公轉部件,在用于對容器(2)內的材料進行攪拌·脫泡的裝置中,包括:容器保持件(11),其用于保持容器(2);公轉臂(12),其用于以能夠使容器保持件(11)自轉的方式支承該容器保持件(11)并使該容器保持件(11)公轉;公轉臂(12)的驅動部件(3);以及環狀的外環(13),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的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11A)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容器保持件(11)以與自轉軸線形成預定角度(θ)且使嵌入設置于凹狀槽(14)內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的抵接面(15a)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將凹狀槽(14)與外環(13)之間的間隙配置為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樹脂彈性環(31)的徑向尺寸的二分之一以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攪拌·脫泡裝置,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且通過使該容器旋轉來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的攪拌·脫泡裝置。
技術介紹
一直以來,實際應用有一種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且針對容納在容器內的單一材料、混合材料進行攪拌或脫泡的攪拌·脫泡裝置。作為該材料的例子,能夠列舉出醫藥品、化學材料、食品、涂料、半導體裝置材料等領域中的單一或混合而成的液體(包括流動體)材料、或者液體材料與粉末材料的混合材料等(以下,簡稱作“材料”)。在此,作為以往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個例子,提出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攪拌·脫泡裝置100(參照圖10)。該攪拌·脫泡裝置100的特征在于,其由以下構件構成:馬達101;旋轉臂103,其固定于該馬達101的輸出軸102,并以上述輸出軸102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轉;混合槽104,其與上述旋轉臂103相連接,并且,以能夠通過上述旋轉臂103旋轉而在上述輸出軸102的周圍公轉且以向上述馬達101的輸出軸102側傾斜的軸線N為中心地自轉的方式軸向支承于上述旋轉臂103;以及混合槽旋轉部件,其用于使上述混合槽104自轉;上述混合槽旋轉部件由以下構件構成: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其以遍布上述混合槽104的外周面104A整周的方式安裝;以及定位橡膠彈性體106,其位于比上述混合槽104的外側母線M所描繪的公轉軌道靠外側的公轉軌道整周,并且,在上述混合槽104公轉時,以相對于上述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不滑動的方式接觸于上述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據此,能夠提供一種用于強制地使混合槽104自轉的混合槽旋轉部件。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332367號公報在此,本申請專利技術人進行了專心研究,其結果,得知專利文獻1所例示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產生以下問題:伴隨著容器(例如攪拌·脫泡裝置100中的混合槽104)公轉·自轉速度變為高速,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置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彈性體(例如攪拌·脫泡裝置100中的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自容器的預定位置脫落、或者由脫落而引起切斷、或者使定位橡膠彈性體106脫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彈性體的脫落·切斷、且能夠進一步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實現高速化的攪拌·脫泡裝置,該彈性體是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置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本專利技術利用以下所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該容器公轉的部件,該攪拌·脫泡裝置用于使該容器旋轉而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其特征在于,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多個容器保持件,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公轉構件,其用于以能夠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自轉的方式支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并且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該公轉構件用于使該各個容器保持件繞該旋轉軸公轉;驅動部件,其用于驅動上述公轉構件而使該公轉構件旋轉;以及環狀的外環,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上述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相抵接的方式圍繞該容器保持件進行配置;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嵌入設置在呈環狀設于該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的凹狀槽內的樹脂彈性環和設于該外環的內周部的抵接面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該容器保持件的自轉軸線與該外環配置面成為預定角度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配置為,自上述抵接開始位置至上述抵接結束位置中的該容器保持件的凹狀槽與該外環之間的間隙為因該容器保持件與該外環相抵接而處于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上述樹脂彈性環的徑向尺寸的二分之一以下;上述容器保持件通過上述公轉構件的公轉而繞上述旋轉軸公轉,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利用自上述外環受到的摩擦力來自轉。采用本專利技術,能夠防止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彈性體脫落·切斷,從而能夠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進一步高速化。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圖2是放大了圖1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3是放大了圖1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概略圖。圖4是表示圖1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的樹脂彈性環向外環的抵接狀態的圖。圖5是表示圖1的攪拌·脫泡裝置的容器的例子的概略圖。圖6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圖7是放大了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放大了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概略圖。圖9是表示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的樹脂彈性環向外環的抵接狀態的圖。圖10是表示以往的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1的例子的主視剖視圖(概略圖),圖2是放大了圖1的攪拌·脫泡裝置1的一部分的立體圖(概略圖)。另外,在用于說明各實施方式的所有附圖中,有時對于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重復說明。而且,為了簡化附圖,對一部分螺栓·螺母類省略了圖示。該攪拌·脫泡裝置1是如下所述的裝置:其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并用于通過使該容器自轉及公轉來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單一材料·混合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以下,簡記作“攪拌·脫泡”)。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1包括:多個容器2,其能夠容納被攪拌·脫泡的各種材料;多個容器保持件11,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2;公轉構件12,其用于以能夠使上述各容器保持件11自轉的方式支承上述各容器保持件11,并且設置為能夠以旋轉軸12a為中心進行旋轉,從而使該各容器保持件11繞旋轉軸12a公轉;環狀的外環13,其以內周部13A與容器保持件11的整個外周部11A相抵接的方式圍繞整個容器保持件11而與公轉構件12的公轉面平行地配置;驅動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馬達)3,其用于驅動公轉構件12而使其旋轉;以及控制部(未圖示),其用于控制上述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保持件11、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公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1.一種攪拌·脫泡裝置,其包括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
用于使該容器公轉的部件,該攪拌·脫泡裝置用于使該容器旋
轉而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
其特征在于,
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
多個容器保持件,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
公轉構件,其用于以能夠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自轉的方
式支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并且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
進行旋轉,該公轉構件用于使該各個容器保持件繞該旋轉軸公
轉;
驅動部件,其用于驅動上述公轉構件而使該公轉構件旋轉;
以及
環狀的外環,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上述容器保持件的外周
部相抵接的方式圍繞該容器保持件進行配置;
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使嵌入設置在呈環狀設于該
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的凹狀槽內的樹脂彈性環和設于該外環的
內周部的抵接面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
上述外環以該容器保持件的自轉軸線與該外環配置面成為預定
角度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配置為,
自上述抵接開始位置至上述抵接結束位置中的該容器保持件的
凹狀槽與該外環之間的間隙為因該容器保持件與該外環相抵接
而處于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上述樹脂彈性環的徑向尺寸的
二分之一以下,
上述容器保持件通過上述公轉構件的公轉而繞上述旋轉軸
公轉,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利用自上述外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德永宏,
申請(專利權)人:三星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