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蓄電單元及蓄電組件。該蓄電單元包括:蓄電部,其用于儲存電荷;容器,其用于容納上述蓄電部;一對電極端子,其連接于上述蓄電部,并暴露于上述容器外部;上述容器的外形形成為具有厚度的多邊形形狀,在該多邊形中的彼此相對的一對側面的側面分別具備向與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線地延伸設置的槽部,各上述電極端子包括:基端部,其在上述容器的內部中連接于上述蓄電部中的對應的極性;以及暴露部,其暴露于上述容器的外部;上述暴露部沿著上述槽部的內側形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蓄電單元和由多個蓄電單元構成的蓄電組件。
技術介紹
作為能夠快速充電且充放電周期壽命較長的蓄電單元,在JP2003 - 272972A、JP2006 - 108380A、JP2003 — 272966A、JP3869183B、JP2006 — 338934A、JP2008 — 204985A、JP2002 - 353078A及JP2005 — 190885A中提出有雙電層電容器、鋰離子電池等。參照圖22來說明一例。蓄電單元100是雙電層電容器。蓄電單元 100包括用于儲存電荷的蓄電部和用于容納蓄電部的容器111。蓄電部是由正極體、負極體、及夾設在正極體與負極體之間的隔板(separator )構成的層疊體。正極體和負極體由用于儲存電荷的電極層和供電荷出入的集電層構成。電極層是含有電解液的極化電極。在正極體上接合有極性與其集電層相對應的正極端子112A。在負極體上接合有極性與其集電層相對應的負極端子112B。電極端子112由具有良好的導電性的材料形成為短條狀。在電極端子112中,在位于容器111內部的基端部接合有對應極性的集電極。電極端子112的頂端部向容器111的外部被抽出。容器111例如由層疊構造的樹脂薄膜、即分層膜(laminate film)形成。容器111以各電極端子112的頂端部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容納蓄電部并將蓄電部密封。在圖22的蓄電單元100中,容器111由一對以凹部彼此相面對的方式組合的容器部構成。在蓄電單元100中,用于容納蓄電部的空間在容器111的內部被一對凹部劃分。通過對包圍室111的凸緣部彼此進行熱焊接,由此使蓄電部以各端子112的頂端側向外部突出的狀態被密封。蓄電單元100包括用于將容器111的內壓抑制為預定水平以下的排氣閥115。如圖22所示的蓄電單元100在單體狀態下的耐電壓為3V 5V左右。為了獲得所需的電源電壓,蓄電單元100以將預定的數量串聯連接的方式使用。在圖23中示出由預定數量的蓄電單元100構成的蓄電組件M100。蓄電單元100向容器111的厚度方向排列,從而形成重疊的集合體。在相鄰的蓄電單元100之間,極性互不相同的電極端子112相互電連接。在由蓄電單元100構成的蓄電組件MlOO中,鑒于與將蓄電單元100的相互之間電連接起來的連接構造之間的關系,蓄電單元100的排列、布局方面的限制較多,針對用途的對應性欠佳。例如,由于蓄電單元100的排列、布局無法根據設置位置的不同實現靈活的應對,因此,可能會產生無用的空間。雖然電極端子112以容易接合的方式被彎折,但從蓄電單元100的容器被抽出的部分的長度、即電極端子112的突出長度E相應地變大。由此,在容器111的外部,為了對蓄電單元100之間進行電連接,需要較大的空間。而且,由于電極端子112突出到容器111外部,因此,需要用于防止觸電等的絕緣蓋。由此,可能會使蓄電組件MlOO所占有的體積大型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解決上述所設想的問題的有效方案。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蓄電單元包括蓄電部,其用于儲存電荷;容器,其用于容納上述蓄電部;以及一對電極端子,其連接于上述蓄電部,并暴露于上述容器外部;上述容器的外形形成為具有厚度的多邊形形狀,在該多邊形中的彼此相對的一對側面的側面分別具備向與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線地延伸設置的槽部,各上述電極端子包括基端部,其在上述容器的內部中連接于上述蓄電部中的對應的極性以及;暴露部,其暴露于上述容器的外部,上述暴露部沿著上述槽部的內側形成。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優點詳細地進行說明。附圖說明圖IA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蓄電單元的立體圖。 圖IB是將手邊側的膜體拆除后的狀態下的蓄電單元的主視圖。圖2是蓄電單元的立體圖。圖3是電極端子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電極端子的變形例的剖視圖。圖5是用于對電極端子的配置進行說明的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蓄電單元的立體圖。圖7是電極端子的剖視圖。圖8是用于對電極端子的配置進行說明的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蓄電單元的立體圖。圖10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蓄電組件的立體圖。圖11是蓄電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蓄電組件的俯視圖。圖13是蓄電組件的電路圖。圖14是表示蓄電組件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圖15是蓄電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6是蓄電組件的俯視圖。圖17是蓄電組件的電路圖。圖18是表示蓄電組件的另一變形例的立體圖。圖19是蓄電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0是蓄電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1是蓄電組件的電路圖。圖22是表示以往的蓄電單元例子的立體圖。圖23是表示以往的蓄電組件例子的立體圖。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參照圖IA 圖5,對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蓄電單元10進行說明。以下,如圖IA所示,將蓄電單元10的寬度設為W、將高度設為H、將厚度設為T來說明。如圖5所示,以將蓄電單元10的寬度W 二等分而得到的面作為A面、以將蓄電單元10的高度H 二等分而得到的面作為B面來說明。蓄電單元10是雙電層電容器。如圖IB所示,蓄電單元10包括蓄電部13,其用于儲存電荷;容器11,其用于容納蓄電部13 ;以及一對電極端子12,其供電荷相對于蓄電部13進出。如圖IB所示,蓄電部13是正極體13a、負極體13b、及夾設在正極體13a與負極體13b之間的隔板13c層疊而成的層疊體。蓄電部13與電解液一同被容納于容器11。正極體13a和負極體13b由用于儲存電荷的電極層即極化電極、以及供電荷進出的集電層即集電極形成。在正極體13a和負極體13b中,同極的集電極相互之間的引線被捆束而形成捆束部。在正極體13a和負極體13b之間的捆束部分別接合有極性相對應的電極端子12。 如圖IA所示,容器11的外形形成為具有厚度的多邊形形狀。容器11具有相互平行地形成的兩個等邊的四邊形的底面、以及分別形成于底面的四個邊的四邊形的側面。在容器11中,四邊形的底面的四個角部彎成圓弧狀。容器11也可以是具有除了四邊形以外的多邊形形狀的底面、以及與底面的邊的數量相同的側面的形狀。如圖IB所示,容器11由形成為包圍蓄電部13的框狀的框體Ila和粘附于框體Ila的膜體Ilb構成。框體Ila形成容器11的側面,膜體Ilb形成容器11的底面。在容器11的內部,利用框體Ila和膜體Ilb形成用于容納蓄電部13的空間14。框體Ila是由具有熱焊接性和電絕緣性的樹脂形成的、具有厚度的多邊形形狀的框體。框體Ila由上邊部、下邊部、右邊部及左邊部這四個邊部形成為四邊形形狀。框體Ila形成為包圍蓄電部13的形狀。在框體Ila中,由四個邊部包圍而成的空間以向前后兩個面開口的方式形成。框體Ila例如通過壓力鑄造而形成。在框體Ila中通過嵌入成形而形成一對電極端子12、以及用于將容器11中的空間14的內壓抑制為預定水平以下的排氣閥17。框體Ila通過預先在模具中填裝一對電極端子12和排氣閥17并向該模具填充熔融后的樹脂而形成。在框體Ila的四個邊部,分別呈凸緣狀地形成有向前后兩個面的端部的外周立起的突起18。在框體Ila中,在向前后方向相對的突起18之間形成槽部15。框體Ila的前后兩個面借助突起18向外側擴張。由此,能夠確保為了獲得框體Ila和膜體Ilb之間的粘附部的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小林茂己,
申請(專利權)人:優迪卡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