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包括有軌道組件(1)和輔助夾持組件(2),所述軌道組件(1)包括有前軌道(11)、后軌道(12)以及將軌道固定于基礎B上的軌道固定件(13),所述前軌道(11)與所述后軌道(12)對稱安裝于連鑄軋機兩側,所述前軌道(11)與后軌道(12)上分別設置有輔助夾持組件(2)。這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實現了連鑄軋機軋輥與扇形輥子之間的過渡,使得鑄坯及引錠桿可順利的通過,使得在連鑄線上增加對鑄坯施加大壓下量的連鑄軋機成為可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 及一種冶金行業中的鑄造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冶金鋼鐵行業中采用的連鑄技術已經處于成熟階段,但是對帶液芯鑄坯實施大壓下量的連續鑄軋技術還處于研究階段。新興的連鑄技術中,在連鑄線上增加了對鑄還實施大壓下量的連鑄軋機。對鑄坯大的壓下量要求大的壓下力,連鑄軋機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因此具有較大的外形,使得連鑄軋機軋輥與前后扇形段輥子間產生較大的輥子間距,不便于連鑄坯及引錠桿的通過。尤其在板坯連續鑄軋系統中,首先由于連鑄軋機具有牌坊式機架,所以使得鑄流前后空間狹小;其次由于連鑄軋機的軋輥都是大直徑輥,因此在連鑄軋機軋輥與鑄流前后側扇形段輥子間形成較大的輥間距。為了防止帶液芯的鑄坯在鋼水靜壓力的作用下在較大的輥間距處出現鼓肚變形,同時為了實現在連鑄軋機進行大壓下量壓制時對鑄坯的輔助夾持,提出了本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鑄坯出現鼓肚變形,同時能夠在軋件過程中起到輔助夾持作用的用于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述的用于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包括有軌道組件和輔助夾持組件,所述軌道組件包括有前軌道、后軌道以及將軌道固定于基礎上的軌道固定件,所述前軌道與所述后軌道對稱安裝于連鑄軋機兩側,所述前軌道與后軌道上分別設置有輔助夾持組件。進一步地,所述連鑄軋機前后的基礎上預埋有鋼板,所述前軌道與后軌道均為分段焊接為整體的軌道,所述前軌道通過多個軌道固定件固定于連鑄軋機前的基礎上,所述后軌道通過多個軌道固定件固定于連鑄軋機后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輔助夾持組件包含有輔助夾持輥,扇形段軋輥與所述輔助夾持組件夾持輥以及連鑄軋機軋輥形成鑄軋生產線部分輥道。進一步地,所述輔助夾持組件還包含有下框架、上框架以及用于調節上下框架之間距離的輥縫調節組件,所述輔助夾持輥設置于上下框架之間,所述輥縫調節組件將下框架和上框架縱向連接于一體。進一步地,所述輥縫調節組件包括有液壓缸和通長桿,所述液壓缸的油缸筒體與所述上框架通過螺栓連接,所述通長桿帶有兩個軸肩,其上軸肩端面與液壓缸活塞桿端面通過螺母壓緊連接于一體;其下軸肩端面與下框架通過螺母壓緊連接為一體。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的用于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具有如下優點(I)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專利技術使得在連鑄線上增加對鑄坯施加大的壓下量的連鑄軋機成為可能;(2)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兩臺輔助夾持組件特殊的外形設計縮短了連鑄軋機軋輥與前后輔助夾持組件夾持輥之間的距離 ;在連鑄軋機對帶液芯鑄坯進行大壓下量壓制時,有效的防止了鑄坯的鼓肚變形;(3)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布置于連鑄軋機與扇形段之間,實現了連鑄軋機軋輥與扇形輥子之間的過渡,使得鑄坯及引錠桿可順利的通過;(4)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軌道組件設計為“瓶”型,在連鑄機前后的有限空間內實現了輔助夾持組件的方便更換。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在整個連鑄設備中的位置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立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平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輔助夾持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術的目的,結構特點以及功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結構、工作過程以及功能進行詳細描述。本技術主要是在板坯連續鑄軋生產系統中,用該輔助夾持裝置對通過連鑄軋機軋輥的鑄坯進行輔助夾持,從而實現夾持與防止鼓肚的作用。由圖2和圖3可知,本技術所述的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包括有軌道組件I和輔助夾持組件2,所述軌道組件I用于輔助夾持組件的吊裝和定位,所述軌道組件I包括有前軌道11、后軌道12以及將軌道固定于基礎B上的軌道固定件13,所述前軌道11安裝于連鑄軋機與前扇形段之間,所述后軌道12安裝于連鑄軋機與后扇形段之間,在圖2所述實施例中,所述前軌道11與所述后軌道12對稱且呈“瓶”型安裝于連鑄軋機兩側,這種“瓶”型設計,使得在連鑄軋機前后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了輔助夾持組件2的更換,同時也方便的實現了輔助夾持組件2的吊裝。進一步地,由圖2所示,所述前軌道11與后軌道12均為分段焊接為整體的軌道,其通過多個軌道固定件固定于基礎B上。具體的來說,連鑄軋機前后基礎B端面上預埋有鋼板,所述軌道固定件13通過焊接與預埋鋼板固定,所述軌道通過螺栓與軌道固定件連接,進而實現將軌道固定于基礎B上。進一步,由圖I和圖2可知,所述前軌道11和所述后軌道12上均設置有輔助夾持組件2,所述扇形段輥子3與輔助夾持組件夾持輥23以及連鑄軋機軋輥4形成鑄軋生產線輥道的一部分(見圖I)。圖4為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輔助夾持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由圖4可知,所述的輔助夾持組件包括有下框架21、上框架22、以及設置于上下框架之間的輔助夾持輥23以及用于調節上下框架之間距離或者輥縫之間距離的輥縫調節組件24。所述上下框架均為由鋼板焊接的“T”型結構,在“T”型結構的兩寬側分別設置有加長的耳軸以方便吊裝,并且實現輔助夾持組件與扇形段使用同種吊具。在使用過程中,將所述“T”型結構的輔助夾持組件的小端探入到連鑄軋機牌坊內,從而實現輔助夾持組件的輔助夾持輥23盡可能的靠近連鑄軋機軋輥,進而防止鑄坯由于缺少輥子夾持在鋼水靜壓力作用下產生鼓肚。所述輥縫調節組件24包括有液壓缸241、通長桿242,所述下框架和上框架通過輥縫調節組件24縱向連接于一體。所述液壓缸的油缸筒體與上框架22通過螺栓連接,所述通長桿帶有兩個軸肩,其上軸肩端面與液壓缸的活塞桿端面通過螺母壓緊連接于一體;其下軸肩端面與下框架21通過螺母壓緊連接為一體,由于通長桿242具有較強的彈性變形能力,故能實現收縮輥縫的調節。綜上所述,采用了上述結構的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以及將其布置于連鑄軋機與扇形段之間的布置方式,很好的實現了連鑄軋機軋輥與扇形段輥子間的過渡。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連鑄軋機輔助夾持裝置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細微變型和改進,也應視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軌道組件(I)和輔助夾持組件(2),所述軌道組件(I)包括有前軌道(11)、后軌道(12)以及將軌道固定于基礎(B)上的軌道固定件(13),所述前軌道(11)與所述后軌道(12)對稱安裝于連鑄軋機兩側,所述前軌道(11)與后軌道(12 )上分別設置有輔助夾持組件(2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鑄軋機前后的基礎(B)上預埋有鋼板,所述前軌道(11)與后軌道(12)均為分段焊接為整體的軌道,所述前軌道(11)通過多個軌道固定件(13)固定于連鑄軋機前的基礎(B)上,所述后軌道(12)通過多個軌道固定件(13)固定于連鑄軋機后的基礎(B)上。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夾持組件包含有輔助夾持輥(23 ),扇形段軋輥(3 )與所述輔助夾持組件夾持輥(23 )以及連鑄軋機軋輥(4)形成鑄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連鑄軋機的輔助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軌道組件(1)和輔助夾持組件(2),所述軌道組件(1)包括有前軌道(11)、后軌道(12)以及將軌道固定于基礎(B)上的軌道固定件(13),所述前軌道(11)與所述后軌道(12)對稱安裝于連鑄軋機兩側,所述前軌道(11)與后軌道(12)上分別設置有輔助夾持組件(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嵩,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