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包括安裝后組合燈的燈座本體和填補夾角縫隙的上連接板,由于上連接板易于單獨成型,因此,保證了良好的后組合燈座成型性,且由于上連接板與燈座本體的拼接面較小,進一步提高拼接后整體精度,改善后組合燈安裝后外觀間隙段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領域,尤其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
技術介紹
現有汽車的尾部后端面一般由車身側圍外板后端、后尾板、后備箱外板后端面和汽車后組合燈座共同拼接而成,其中,汽車后組合燈座裝設在車身側圍外板后端、后尾板側端、以及后備箱外板后端面包圍形成的安裝空間內,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上部向車身內側形成折彎部,后尾板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下部側邊緣底端固定連接,汽車后組合燈座朝向汽車外側的邊緣與車身側圍外板下部側邊緣上端固定連接,汽車后組合燈座下邊緣與后尾板上邊緣固定連接,汽車后組合燈座上邊緣與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邊緣固定連接,且汽車后組合燈座朝向汽車內側邊緣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邊緣形狀相匹配。·目前現有的后組合燈座一般為整體式結構或分體式結構。整體式結構的后組合燈座一體成型,由于后組合燈座機構的邊緣需要與其相鄰接的車身側圍外板、后尾板和后備箱蓋邊緣相匹配,因此對燈座密封性能及總體尺寸公差控制較好。但是,整體式結構在制造時成型性差,尤其是當車身側圍外板后端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拼接后,由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上部折彎部的側邊緣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形成開口朝向所述后尾板的側端的夾角縫隙時,就需要后組合燈座具有匹配夾角縫隙的連接部以使汽車尾部端面構成密封的封閉結構,但是,由于在整體式結構中后組合燈座一體成型,而該匹配夾角縫隙的連接部難于成型,在制造后組合燈座時極易起皺或者開裂,導致和后組合燈座側圍外板焊接處外觀缺陷;中分式結構的后組合燈座由兩片大小差不多的部分組成,成型工藝相對較好,但由于兩部分的拼接面較大,拼接后整體精度差,且易導致漏水,后組合燈安裝后外觀間隙段差不良等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解決了整體成型問題,且成型后零件精度高美觀,廢品率低,不影響密封及后組合燈安裝后的外觀間隙段差。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裝設在車身側圍外板后端、后尾板側端、以及后備箱外板后端面包圍形成的安裝空間內;其中,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上部向車身內側形成折彎部、折彎部的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形成開口朝向所述后尾板的側端的夾角縫隙;其中,所述汽車后組合燈座包括燈座本體和上連接板;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與所述后尾板側端的上邊緣固定連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下部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下部側邊緣拼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上方的上邊緣的外側部分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下邊緣固定連接、內側部分位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的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拼接;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與所述燈座本體的上邊緣的內側部分固定連接。進一步,所述上連接板的下邊緣與所述燈座本體的上邊緣的內側部分通過一連接件固定連接。進一步,所述連接件的一端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上連接板的下邊緣、另一端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燈座本體的上邊緣的內側部分。進一步,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的側邊緣焊接。如上可見,本技術提供的汽車后組合燈座分為安裝后組合燈的燈座本體和填補夾角縫隙的上連接板,由于上連接板易于單獨成型,因此,保證了良好的后組合燈座成型性,且由于上連接板與燈座本體的拼接面較小,進一步提高拼接后整體精度,改善后組合燈安裝后外觀間隙段差。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中汽車后組合燈座典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如圖I所示的本技術典型實施例,汽車后組合燈座1,裝設在車身側圍外板后端2、后尾板側端3、以及后備箱外板后端面(未示出)包圍形成的安裝空間內;其中,車身側圍外板后端2的上部向車身內側形成折彎部21、折彎部21的側邊緣24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未示出)形成開口朝向后尾板的側端3的夾角縫隙4 ;其中,汽車后組合燈座I包括燈座本體11和上連接板12 ;燈座本體11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13與后尾板側端3的上邊緣31固定連接;燈座本體11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14與車身側圍外板后端2的下部側邊緣22固定連接;燈座本體11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15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下部側邊緣(未示出)拼接;燈座本體11朝向車身上方的上邊緣16的外側部分16a與車身側圍外板后端2的折彎部21的下邊緣23固定連接、內側部分16b位于夾角縫隙4的開口處;上連接板12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17與車身側圍外板后端2的折彎部21側邊緣24固定連接,可以通過焊接實現所述固定連接,也可以通過螺栓固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慣用技術手段實現所述固定連接,在此不一一列舉;上連接板12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18與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未示出)拼接;上連接板12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19于夾角縫隙4的開口處與燈座本體11的上邊緣16的內側部分16b通過一連接件5固定連接;連接件5的一端51通過螺栓(未標識)固定于上連接板12的下邊緣19、另一端52通過螺栓(未標識)固定于燈座本體11的上邊緣16的內側部分16b。由于汽車后組合燈座I中用于安裝后組合燈的燈座本體11和難以與燈座本體11一體成型的上連接板12分別成型,因此,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整體式結構后組合燈座成型性差的問題;并且,由于上連接板12僅匹配夾角縫隙4,上連接板12的下邊緣19與燈座本體11的上邊緣16的內側部分16b且通過連接件5固定連接,因此對比于現有技術中的中分式結構,上連接板12與燈座本體11的拼接面較小,并可提高拼接后整體精度,改善后組合燈安裝后外觀間隙段差。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保護的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所述汽車后組合燈座裝設在車身側圍外板后端、后尾板側端、以及后備箱外板后端面包圍形成的安裝空間內;其中,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上部向車身內側形成折彎部、折彎部的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形成開口朝向所述后尾板的側端的夾角縫隙; 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后組合燈座包括燈座本體和上連接板; 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與所述后尾板側端的上邊緣固定連接; 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下部側邊緣固定連接; 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下部側邊緣拼接; 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上方的上邊緣的外側部分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下邊緣固定連接、內側部分位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 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的側邊緣固定連接; 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拼接; 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與所述燈座本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后組合燈座,所述汽車后組合燈座裝設在車身側圍外板后端、后尾板側端、以及后備箱外板后端面包圍形成的安裝空間內;其中,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上部向車身內側形成折彎部、折彎部的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形成開口朝向所述后尾板的側端的夾角縫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后組合燈座包括燈座本體和上連接板;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與所述后尾板側端的上邊緣固定連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下部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下部側邊緣拼接;所述燈座本體朝向車身上方的上邊緣的外側部分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下邊緣固定連接、內側部分位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外側的外側邊緣與所述車身側圍外板后端的折彎部的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內側的內側邊緣與所述后備箱外板后端面的上部側邊緣拼接;所述上連接板朝向車身下方的下邊緣于所述夾角縫隙的開口處與所述燈座本體的上邊緣的內側部分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志高,羅勇,劉偉,
申請(專利權)人:海馬轎車有限公司,上海海馬汽車研發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