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包括車底架、承載體、前輪、推桿,還包括與車底架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主動軸以及傳動軸、設置于主動軸與傳動軸之間的傳動機構、與承載體相轉動連接的前撐桿、與承載體相轉動連接的后撐桿、與傳動軸相固定連接的曲拐連臂,曲拐連臂與承載體相滑動地設置,前撐桿與車底架相轉動連接,后撐桿與車底架相轉動連接,主動軸的兩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一主動后輪以及一差速后輪,推行時,主動軸通過傳動機構帶動傳動軸轉動,帶動曲拐連臂轉動,由于承載體的前、后部分別通過前撐桿、后撐桿與車底架相轉動連接,繼而承載體可相對于車底架作前后滑動成拋物型的動感式搖擺,增加童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現有的童車都是水平行走的,即行走的軌跡呈水平狀,它講究推行移動的平穩,然而,隨著嬰幼兒的不斷成長,其好動性不斷增強,他/她對現有的童車感覺平淡無奇,毫無樂趣可言,久之便會對童車產生厭倦心理。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能夠前后滑動成拋物線型的動感式行走,增加童趣。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包括車底架、架設于所述的車底架上的用于承載兒童的承載體、轉動設置于所述的車底架前下部的前輪、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端部相固定連接的推桿,還包括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主動軸以及傳動軸、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與所述的傳動軸之間的傳動機構、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前部相轉動連接的前撐桿、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后撐桿、一端部與所述的傳動軸相固定連接的曲拐連臂,所述的曲拐連臂的另一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沿著上下方向相滑動地設置,所述的前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前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后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后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主動軸的兩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一主動后輪以及一差速后輪,所述的主動軸的軸心線分別與所述的主動后輪以及所述的差速后輪的轉動中心線相重合。作為優選地,所述的曲拐連臂另一端部上固定設置有凸起,所述的承載體的后部開設有長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的凸起滑動地插在所述的滑槽內。作為優選地,所述的主動軸位于所述的傳動軸的下方。作為優選地,所述的傳動機構包括齒輪箱、與所述的齒輪箱相轉動連接的主動齒輪、從動齒輪以及傳動齒輪,所述的傳動齒輪分別與所述的主動齒輪、所述的從動齒輪相嚙合,所述的齒輪箱與所述的車底架相固定連接,所述的主動齒輪與所述的主動軸相連接,所述的從動齒輪與所述的傳動軸相固定連接。作為優選地,所述的主動齒輪與所述的主動軸之間設置有離合機構。作為優選地,所述的離合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上的固定扁套、與所述的固定扁套相滑動設置的滑動牙輪、設置于所述的滑動牙輪上的離合撥手,所述的滑動牙輪與所述的主動齒輪相連接。作為優選地,所述的承載體上設置有靠背、扶手以及把手。作為優選地,所述的承載體的后部與所述的車底架之間設置有彈性件。作為優選地,所述的車底架的前端部向上延伸形成支撐座,所述的前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支撐座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本技術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推行時,主動軸通過傳動機構帶動傳動軸轉動,帶動曲拐連臂轉動,由于承載體的前、后部分別通過前撐桿、后撐桿與車底架相轉動連接,繼而承載體可相對于車底架作前后滑動成拋物型的動感式搖擺,增加童趣。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中1、車底架;2、承載體;3、前輪;4、推桿;5、主動軸;6、傳動軸;7、前撐桿;8、后撐桿;9、曲拐連臂;10、主動后輪;11、差速后輪;12、凸起;13、滑槽;14、傳動機構;15、固定扁套;16、滑動牙輪;17、尚合撥手;18、罪背;19、扶手;20、把手;21、支撐座;22、彈性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如圖I-圖3所示,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包括車底架I、架設于所述的車底架I上的用于承載兒童的承載體2、轉動設置于所述的車底架I前下部的前輪3、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I的后端部相固定連接的推桿4,還包括與所述的車底架I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主動軸5以及傳動軸6、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5與所述的傳動軸6之間的傳動機構14、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2的前部相轉動連接的前撐桿7、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2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后撐桿8、一端部與所述的傳動軸6相固定連接的曲拐連臂9,所述的曲拐連臂9的另一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2沿著上下方向相滑動地設置,所述的前撐桿7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I的前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后撐桿8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I后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主動軸5的兩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一主動后輪10以及一差速后輪11,所述的主動軸5的軸心線分別與所述的主動后輪10以及所述的差速后輪11的轉動中心線相重合。如圖I所示,所述的曲拐連臂9另一端部上固定設置有凸起12,所述的承載體2的后部開設有長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13,所述的凸起12滑動地插在所述的滑槽13內。無圖示,除此以外還可以是曲拐連臂9的另一端部上設置有一個滑套,所述的承載體2的后部設置有長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桿,所述的滑套滑動地套設于所述的滑桿上。如圖2所示,所述的主動軸5位于所述的傳動軸6的下方。無圖示,所述的傳動機構14包括齒輪箱、與所述的齒輪箱相轉動連接的主動齒輪、從動齒輪以及傳動齒輪,所述的傳動齒輪分別與所述的主動齒輪、所述的從動齒輪相嚙合,所述的齒輪箱與所述的車底架I相固定連接,所述的主動齒輪與所述的主動軸5相連接,所述的從動齒輪與所述的傳動軸6相固定連接。無圖示,除上述傳動機構14外還可以通過皮帶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等。如圖I-圖3所示,所述的主動齒輪與所述的主動軸5之間設置有離合機構。所述的離合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5上的固定扁套15、與所述的固定扁套15相滑動設置的滑動牙輪16、設置于所述的滑動牙輪16上的離合撥手17,所述的滑動牙輪16與所述的主動齒輪相連接。通過控制離合撥手17,可以使得主動齒輪與主動軸5同步轉動或者分離轉動,當主動齒輪與主動軸5同步轉動時,童車可以進行前后滑動成拋物線型的動感式行走,當主動齒輪與主動軸5分離轉動時,童車處于正常的平移式行走。如圖I-圖3所示,所述的承載體2上設置有靠背18、扶手19以及把手20。通過設置靠背18使得兒童可以倚靠,更為舒適,通過設置扶手19供兒童握持,還可以保證兒童的安全。如圖I所示,所述的承載體2的后部與所述的車底架I之間設置有彈性件22。此處彈性件22主要是用于遮擋以及裝飾的作用。如圖I所示,所述的車底架I的前端部向上延伸形成支撐座21,所述的前撐桿7的下端部與所述的支撐座21的上端部相轉動連接。通過設置支撐座21,縮短了前撐桿7的長度,繼而減小了擺幅。 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包括車底架、架設于所述的車底架上的用于承載兒童的承載體、轉動設置于所述的車底架前下部的前輪、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端部相固定連接的推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主動軸以及傳動軸、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與所述的傳動軸之間的傳動機構、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前部相轉動連接的前撐桿、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后撐桿、一端部與所述的傳動軸相固定連接的曲拐連臂,所述的曲拐連臂的另一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沿著上下方向相滑動地設置,所述的前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前端部相轉動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承載體呈拋物型搖擺的推車,包括車底架、架設于所述的車底架上的用于承載兒童的承載體、轉動設置于所述的車底架前下部的前輪、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端部相固定連接的推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主動軸以及傳動軸、設置于所述的主動軸與所述的傳動軸之間的傳動機構、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前部相轉動連接的前撐桿、上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的后部相轉動連接的后撐桿、一端部與所述的傳動軸相固定連接的曲拐連臂,所述的曲拐連臂的另一端部與所述的承載體沿著上下方向相滑動地設置,所述的前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的前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后撐桿的下端部與所述的車底架后端部相轉動連接,所述的主動軸的兩端部分別固定設置有一主動后輪以及一差速后輪,所述的主動軸的軸心線分別與所述的主動后輪以及所述的差速后輪的轉動中心線相重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自順,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創力車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