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包括至少一保護體,該保護體包括:第一保護層,包覆在該瓶子外;第二保護層,包覆在該第一保護層外,該第一保護層與第二保護層部分連接以在該第一、二保護層之間形成至少一第一空腔;用于對該第一空腔充氣的充氣嘴,設置在該第二保護層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防震保護裝置為瓶子等容器提供了防震緩沖的保護作用,特別是為瓶口位置提供了專門的固定功能,且能夠反復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物品保護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充氣以實現緩沖作用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
技術介紹
在物品運輸過程中,通常需要進行必要的保護措施,以防止在運輸過程中的顛簸撞擊等對所運輸的物品造成損傷。尤其在運輸易碎物品時,保護措施則更加必要。通常在運送玻璃瓶子封裝的紅酒等產品時,首先對保護裝置的防震性能提出了較 高的要求,其次,由于紅酒可能一次喝不完,可能存在反復的運送需求,則要求保護裝置能夠多次使用。再次,保護裝置需要結構簡單,材料干凈環保,不產生污染紅酒的塵屑等污染物。最后,保護裝置的制造過程需簡單明確,成本低廉,以適應大范圍的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為瓶子等容器提供一種能夠反復使用,起防震緩沖作用的保護裝置。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包括至少一保護體,該保護體包括第一保護層,包覆在該瓶子外;第二保護層,包覆在該第一保護層外,該第一保護層與第二保護層部分連接以在該第一、二保護層之間形成至少一第一空腔;用于對該第一空腔充氣的充氣嘴,設置在該第二保護層上。該第一、二保護層之間形成的所述第一空腔包括多個通氣道,該多個通氣道之間相互連通。在對應該瓶子的瓶口的位置,該第一保護層設置有向瓶口方向突出以貼合該瓶口外形的突起部,該第一和第二保護層在對應所述突起部的位置形成有該通氣道。該第一保護層和該第二保護層均設置有使不同通氣道可分離的狹縫。在該瓶子外側、該第一保護層的內側還設置有第三保護層,該第三保護層包覆該瓶子,該第三保護層與該第一保護層部分連接以在該第一、三保護層之間形成第二空腔,且該第三保護層在對應該瓶子的瓶口處設置有向瓶口方向突出以貼合該瓶口外形的突起部,該第一和第三保護層在對應所述突起部的位置形成有該第二空腔。該第一保護層設置有一個或多個通氣口。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還包括一保護套,套設在該瓶子的瓶口處,該保護套包括邊緣部分連接的內層與外層,該內層與外層之間形成第三空腔,該內層與外層的部分邊緣分別與該第一、二保護層的部分邊緣連接,且該保護套的該第三空腔與該第一、二保護層的所述第一空腔連通。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包括多個該保護體,不同保護體之間通過至少一連接氣道連接。該第一保護層內表面設置有防滑材料。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還包括瓶底保護部,該底端保護部與該第一保護層和第二保護層連接。本技術的防震保護裝置為瓶子等容器提供了防震緩沖的保護作用,特別是為瓶口位置提供了專門的固定功能,且能夠反復使用。附圖說明圖IA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結構圖;圖IB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在沿熱封區Al的高度方向的邊線剪開并展平的平面示意圖;圖IC所示為從標識線D-D’向下看去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截面示意圖; 圖ID所示為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I的底部形成的底端保護部E的結構圖;圖2A、2B、2C、2D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結構圖;圖3A、3B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結構圖;圖4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套設在瓶子外,用于在長途運輸或存儲過程中,避免因碰撞、擠壓、滾動而使瓶子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破損,避免瓶子中的存儲物泄漏。如圖IA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結構圖。如圖IB所示為本技術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在沿熱封區Al的高度方向的邊線剪開并展平的平面示意圖。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包括保護體I。該保護體I呈圓環體,瓶子設置在該保護體I內。該保護體I從內向外依次包括第一保護層11和第二保護層12。該第一保護層11與第二保護層12部分連接以在該第一、二保護層之間形成至少一空腔。該第一保護層11以及第二保護層12為熱塑性薄膜。如圖1A、1B中所示,針對該第一保護層11以及第二保護層12,其中A1、A2、A3、A4、A5、A6均為熱封區。該第一保護層11以及第二保護層12的上下邊緣線Cl、C2為熱封線。該第一保護層11以及第二保護層12在該些熱封區以及熱封線處被熱封連接在一起,除熱封外的其他連接方式也在本技術的公開范圍內。斜線表示的區域B1、B2、B3、B4、B5、B6、B7未進行熱封,則在這些區域,第一保護層11以及第二保護層12之間分別形成了空腔(通氣道)。在該第二保護層12上還設置有一充氣嘴121。一充氣裝置可通過該充氣嘴121對該空腔進行充氣。該充氣嘴121設置在非熱封區,也就是在對應空腔的位置上。該充氣嘴可具體采用單向閥,以避免充入空腔內的氣體散出。圖IA所示為該保護體從正面看去的示意圖,從背面看去的結構與正面一樣。如圖認、18可知,在充氣后,區域則、82、83、84、85、86、87均為空腔(通氣道),且區域81、82、83、B4、B5、B6平行設置并通過區域B7彼此連通。該空腔的數量可以調整,即,可以僅對熱封線Cl、C2進行熱封,從而使得該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直接形成一個空腔,包覆在瓶體周緣,以在充氣后對瓶子形成緩沖防震作用。如圖IC所示為從標識線D-D’向下看去的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I的截面示意圖。在本技術另一實施例中,如圖ID所示,于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I的底部形成一底端保護部E,即,使得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的底端封閉。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在下邊緣線C2處并不熱封,而是分別與底端保護部E連接形成縱截面為U形的結構,以包覆住瓶底,形成防震保護。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底端保護部E (上下兩層)分別與該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在熱封線C2處熱封,使得底端保護部E在瓶底下方形成的獨立的空腔,構成防震保護。底端保護部E可以與該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用相同的材質實現。該底端保護部E可設置于本技術的所有實施例中。該第一保護層11內表面可設置有高摩擦系數防滑材料,使得瓶子在設置在該瓶子防震保護裝置中時,由于摩擦力較大而在運輸或儲存中不易掉出。為進一步提高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對瓶子的固定容置作用,本技術在針對瓶子·的瓶口的位置進行了特殊的設計。與圖IA不同的,圖2A、2B所示實施例的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其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在瓶子的高度方向均有所延長,覆蓋到了瓶口部分。在對應該瓶口的位置,該第一保護層11設置有向瓶口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11。由于熱封區未延長,與圖IA的實施例保持一致,熱封區僅覆蓋瓶體,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的上緣依然熱封在一起,故而突起部111與第二保護層12的對應位置形成有環繞該瓶口的空腔,且該環繞瓶口的空腔與區域BI、B2、B3、B4、B5、B6的通氣道連通,故而借助充氣的力量,該突起部111可充分的貼合該瓶口的外形,以達到固定該瓶口的目的。在未充氣時將該瓶子放入保護體I中,充氣后可實現固定。如圖2C所示,為圖2A的一變形,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在瓶子的高度方向均有所延長,覆蓋到了瓶口部分。且該熱封區A1-A6也延伸至第一、二保護層11和12的上緣,即熱封區延伸至瓶口處,則突起部111與第二保護層12的對應位置形成的多個空腔間斷性的環繞該瓶口,且借助充氣的力量,該突起部111可充分的貼合該瓶口的外形,以達到固定該瓶口的目的。本技術還公開了另一實施例,如圖2D所示。其基本結構與圖2C相同,差別在于,每個熱封區(A1-A6)的對應瓶口的位置,分別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瓶子防震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保護體,該保護體包括:第一保護層,包覆在該瓶子外;第二保護層,包覆在該第一保護層外,該第一保護層與第二保護層部分連接以在該第一、二保護層之間形成至少一第一空腔;用于對該第一空腔充氣的充氣嘴,設置在該第二保護層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濤,
申請(專利權)人:懷來迦南酒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