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振動壓路機振動輪,包括第一行走架(1)、振動馬達(2)、聯軸器(3)、密封蓋(4)、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第一振動軸承(8)、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支撐圓筒(10)、輪圈(11)、第二封板(12)、第二軸承座(13)、減震器(14)、第二行走架(15)、第二振動軸承(16)、第一封板(17)、彎板(18)、安裝板(19)和減速機(20),在第一軸承座(7)和第二軸承座(13)上開設多個弧形導油槽(A),弧形導油槽(A)與第一儲油槽(B)相通,第一儲油槽(B)設置于第一振動軸承(8)和第二振軸軸承(16)一側,第二儲油槽(C)設置于行走軸承(5)一側。通過以上的技術方案,可以達運轉可靠、無沖擊帶阻尼振動、以及振動軸承與行走軸承一體式潤滑,行走軸承免加潤滑油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振動壓路機,尤其是涉及一種振動壓路機振動輪。屬于工程機械
技術介紹
目前的壓路機振動輪振動室結構比較復雜、剛性大,制造精度高,裝配困難,成本增加的同時還加大工人的勞動強度,一旦振動室出現故障,維修起來非常困難,而且給施工方帶來諸多不便。且振動輪使用的激振器是由固定偏心塊和活動偏心塊組成的機構,起振及停振過程對振動輪的沖擊極大,有損零部件如振動軸承、減振器等的工作壽命。目前的振動壓路機振動輪內軸承分為行走軸承和振動軸承,且兩軸承的潤滑系統為兩獨立潤滑系統。振動軸承潤滑系統主要采用飛濺式及壁流式潤滑,而行走軸承則是裝 配時加入潤滑油,且行走軸承潤滑油加注口在滾輪與車架連接的大臂內側,保養時,添加潤滑油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振動室結構比較簡單、剛性小、激振器對振動輪無沖擊、行走軸承和振動軸承一體式潤滑,行走軸承免維護的振動壓路機振動輪。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振動壓路機振動輪,所述振動輪包括第一行走架、振動馬達、聯軸器、密封蓋、行走軸承、軸套、第一軸承座、第一振動軸承、一體式流球激振器、支撐圓筒、輪圈、第二封板、第二軸承座、減震器、第二行走架、第二振動軸承、第一封板、彎板、安裝板和減速機,所述一體式流球激振器的一端通過第一振動軸承、行走軸承、軸套、第一軸承座和第一封板裝配在支撐圓筒內,另一端通過第二振動軸承、第二軸承座和第二封板裝配在支撐圓筒內,第一軸承座安裝在第一封板上,第二軸承座與彎板安裝在第二封板上,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安裝在輪圈上;振動馬達通過聯軸器與一體式流球激振器的一端相連;密封蓋連接在第一軸承座上,所述減震器有兩件,振動輪左邊的減震器安裝在密封蓋上,在所述振動輪一端的密封蓋通過第一行走架與所述振動壓路機的左側車架裝配成一體,振動輪右邊的減震器安裝在彎板上,安裝板安裝在振動輪右邊的減震器上,所述安裝板通過減速機和第二行走架與振動壓路機的右側車架裝配成一體;在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上開設多個弧形導油槽,弧形導油槽A與第一儲油槽B相通,第一儲油槽設置于第一振動軸承和第二振軸軸承一側,第二儲油槽設置于行走軸承一側。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以上的技術方案,可以達運轉可靠、無沖擊帶阻尼振動、以及振動軸承與行走軸承一體式潤滑,行走軸承免加潤滑油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振動壓路機振動輪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行走軸承與第一振動軸承安裝結構圖。圖3為本技術的一體式流球激振器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D向順時針旋轉示意圖。圖5為圖3的D向逆時針旋轉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第一行走架I、振動馬達2、聯軸器3、密封蓋4、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第一振動軸承8、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支撐圓筒10、輪圈11、第二封板12、第二軸承座13、減震器14、第二行走架15、第二振動軸承16、第一封板17、彎板18、安裝板19、減速機20 ;·偏心軸9. I、第一偏心塊9. 2、擋板9. 3、第一彎板9. 4、第一封板9. 5、隔板9. 6、第二彎板9. 7、第二封板9. 8、第二偏心塊9. 10和鋼球組9. 11 ;弧形導油槽A、第一儲油槽B、第二儲油槽C。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圖I為本技術振動壓路機振動輪示意圖。由圖I可以看出,本技術振動壓路機振動輪,包括第一行走架I、振動馬達2、聯軸器3、密封蓋4、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第一振動軸承8、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支撐圓筒10、輪圈11、第二封板12、第二軸承座13、減震器14、第二行走架15、第二振動軸承16、第一封板17、彎板18、安裝板19和減速機20,所述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的一端通過第一振動軸承8、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和第一封板17裝配在支撐圓筒10內,另一端通過第二振動軸承16、第二軸承座13和第二封板12裝配在支撐圓筒10內,第一軸承座7安裝在第一封板17上,第二軸承座13與彎板18安裝在第二封板12上,第一封板17和第二封板12安裝在輪圈11上;振動馬達2通過聯軸器3與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的一端相連;密封蓋4通過螺栓連接在第一軸承座7上,所述減震器14有兩件,振動輪左邊的減震器14安裝在密封蓋4上,在所述振動輪一端的密封蓋4通過第一行走架I與所述振動壓路機的左側車架裝配成一體,振動輪右邊的減震器14安裝在彎板18上,安裝板19安裝在右邊的減震器14上,所述安裝板19通過減速機20和第二行走架15與所述與振動壓路機的右側車架裝配成一體。當振動輪在工作時,通過馬達驅動一體式流球激振器,激振器的偏心轉動產生了激振力,從而實現振動輪的振動壓實。參見圖2,圖2為本技術的行走軸承與第一振動軸承安裝結構圖。由圖2可以看出,在第一軸承座7和第二軸承座13上開設6個弧形導油槽A,弧形導油槽A與第一儲油槽B相通,第一儲油槽B設置于第一振動軸承8和第二振軸軸承16 —側,第二儲油槽C設置于行走軸承5 —側。參見圖3,圖3為本技術的一體式流球激振器的結構示意圖。由圖3可以看出,所述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包括偏心軸9. I、第一偏心塊9. 2、擋板9. 3、第一彎板9. 4、第一封板9. 5、隔板9. 6、第二彎板9. 7、第二封板9. 8、螺塞9. 9、第二偏心塊9. 10和鋼球組9. 11,所述偏心軸9. I、第一偏心塊9. 2、擋板9. 3、第一彎板9. 4、第一封板9. 5、隔板9. 6、第二彎板9. 7、第二封板9. 8和第二偏心塊9. 10焊接在一起,組成一體式左、中和右三個封閉內腔,左右兩個封閉內腔用于存放鋼球組9. 11,其中偏心軸9. I中間穿過所述三個封閉內腔,偏心軸9. I兩邊伸出所述三個封閉內腔外,第一偏心塊9. 2和第二偏心塊9. 10分別套裝在左、右兩個封閉內腔外側的偏心軸9. I上。螺塞9. 9安裝在擋板9. 3上的鋼球加注口,防止鋼球在轉動時跑出,同時防止其他雜物浸入封閉內腔內。當偏心軸9. I做順時針旋轉時,帶動封閉內腔、第一偏心塊9. 2和第二偏心塊9. 10 一起做順時針轉動,左、右兩個封閉內腔內的鋼球組9. 11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無沖擊柔和地堆積在振動室的下腔,此時鋼球組9. 11的重量與第一偏心塊9. 2和第二偏心塊9. 10的重量相互疊加在一起,如圖4,從而使此流球激振器在旋轉時產生大的激振力,實現鋼輪無沖擊帶阻尼作用的大振動。當偏心軸9. I做逆時針旋轉時,帶動封閉內腔、第一偏心塊9.2和第二偏心塊9. 10 一起做逆時針轉動,左、右兩個封閉內腔內的鋼球組9. 11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無沖擊柔和地堆積在振動室的上腔,此時鋼球組9. 11的重量與第一偏心塊9. 2和第二偏心塊9. 10的重量相互抵消一部分,如圖5,從而使流球激振器產生小的激振力,實現鋼輪無沖擊帶阻尼作用的小振動。在壓路機短時間原地起振時,振動軸將支持圓筒10內的潤滑油以飛濺式的形式潤滑第一和第二振動軸承,當壓路機工作行走時,第一軸承座7與支持圓筒10 —起轉動,潤滑油從第一軸承座7上部向下流,一部分潤滑油沿第一軸承座7側壁流至第一和第二振動軸承外側潤滑,另一部分潤滑油經弧形導油槽A流至第一儲油槽B及第二儲油槽C,第一儲油槽B中的潤滑油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振動壓路機振動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動輪包括第一行走架(1)、振動馬達(2)、聯軸器(3)、密封蓋(4)、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第一振動軸承(8)、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支撐圓筒(10)、輪圈(11)、第二封板(12)、第二軸承座(13)、減震器(14)、第二行走架(15)、第二振動軸承(16)、第一封板(17)、彎板(18)、安裝板(19)和減速機(20),所述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的一端通過第一振動軸承(8)、行走軸承(5)、軸套(6)、第一軸承座(7)和第一封板(17)裝配在支撐圓筒(10)內,另一端通過第二振動軸承(16)、第二軸承座(13)和第二封板(12)裝配在支撐圓筒(10)內,第一軸承座(7)安裝在第一封板(17)上,第二軸承座(13)與彎板(18)安裝在第二封板(12)上,第一封板(17)和第二封板(12)安裝在輪圈(11)上;振動馬達(2)通過聯軸器(3)與一體式流球激振器(9)的一端相連;密封蓋(4)連接在第一軸承座(7)上,所述減震器(14)有兩件,振動輪左邊的減震器(14)安裝在密封蓋(4)上,在所述振動輪一端的密封蓋(4)通過第一行走架(1)與所述振動壓路機的左側車架裝配成一體,振動輪右邊的減震器(14)安裝在彎板(18)上,安裝板(19)安裝在振動輪右邊的減震器(14)上,所述安裝板(19)通過減速機(20)和第二行走架(15)與振動壓路機的右側車架裝配成一體;在第一軸承座(7)和第二軸承座(13)上開設多個弧形導油槽(A),弧形導油槽(A)與第一儲油槽(B)相通,第一儲油槽(B)設置于第一振動軸承(8)和第二振軸軸承(16)一側,第二儲油槽(C)設置于行走軸承(5)一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劍,丁賽杰,趙小峰,
申請(專利權)人:柳工無錫路面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