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包括導流槽、澆口杯、固定支架和自動推送機構,導流槽傾斜設于澆口杯一側并與澆口杯相通,導流槽與澆口杯固定連接,澆口杯設于固定支架一端,用于實現導流槽和澆口杯水平移動的自動推送機構與固定支架連接;澆口杯底部分布有多個漏孔。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通過澆口杯和導流槽的配合,使得金屬液流經后,金屬液中的氧化物和夾雜物被浮起并凝固殘留在澆口杯的環形底部上,而不會被帶入鑄件中,同時,由于流動平穩,也減少了金屬液的二次氧化及卷氣等現象,從而保證了金屬液的清潔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擠壓鑄造
,特別涉及一種專用于立式擠壓鑄造機的擠壓鑄造澆注系統。
技術介紹
結合了鑄造和鍛造的優勢,擠壓鑄造是一種優質、高效的金屬材料近凈成形的工藝方法,可以制備出結構復雜、綜合性能較高的鑄件。目前的擠壓鑄造工藝,是將金屬液表層的氧化物先撇去,然后直接澆注到模具中,金屬液中的氧化物和夾雜往往沒有除盡,被帶入鑄件,使得擠壓鑄件內部出現夾渣等鑄造缺陷,影響鑄件的質量。同時,定量澆注裝置從保溫爐S取金屬液后需進入模具才能進行澆注,運動行程較長,對于立式擠壓鑄造機,也會使得上下模座的間距較大,從而增大了擠壓鑄造機的整體高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針對立式擠壓鑄造機,提供一種高效節能,可有效凈化金屬液的擠壓鑄造澆注系統。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包括導流槽、澆口杯、固定支架和自動推送機構,導流槽傾斜設于澆口杯一側并與澆口杯相通,導流槽與澆口杯固定連接,澆口杯設于固定支架一端,用于實現導流槽和澆口杯水平移動的自動推送機構與固定支架連接;澆口杯底部分布有多個漏孔。所述自動推送機構包括氣缸、導軌和滑塊,固定支架一側與氣缸連接,固定支架中部設置至少一個固定塊,固定塊下方設置滑塊,滑塊與導軌相接,固定支架通過滑塊與導軌的配合進行水平移動。固定支架移動時帶動澆口杯和導流槽水平移動。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連接的固定圓環和三叉架,固定圓環與三叉架的三叉端部固定連接,澆口杯設于固定圓環內;三叉架中,位于中部的主桿上設置固定塊,固定塊側面與氣缸連接,連接三叉的橫桿上設有連接桿,連接桿與橫桿垂直設置,連接桿頂部通過托塊與導流槽底部相接。澆口杯和固定支架相互獨立,澆口杯可隨時取出,因此,在每一次澆注完成后,可及時清除澆口杯底部凝固的殘留物,保障下一次澆注的正常進行。所述澆口杯為環形澆口杯,澆口杯的中部為圓形通孔,澆口杯的環形底部均勻分布有多個漏孔。使用時,金屬液經導流槽平緩流入澆口杯中,金屬液經各漏孔進入模腔,該過程金屬液中的氧化物和其它雜質被浮起并凝固殘留在澆口杯中,純凈的金屬液進入模腔。所述漏孔的直徑為4 15mm,漏孔的個數為8 64個。所述澆口杯的外側壁帶有5 45°的錐度,澆口杯的外側壁與環形底部的連接處設有圓角;澆口杯的外側壁壁厚為2飛mm。所述導流槽的中心線與環形澆口杯的半杯厚圓相切;導流槽傾斜設置,導流槽的中心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5 25°。其中,半杯厚圓為環形澆口杯環形底部的中心圓,即各漏孔圓心所在的中心圓。所述固定支架一側還設有限位組件。限位組件可采用外接控制系統的位移傳感器,通過位移傳感器檢測澆口杯的水平位移距離,從而保證澆口杯的水平移動范圍在其設定范圍內。所述自動推送機構上方設有起保護作用的蓋板。在澆注過程中,若發生金屬液濺出導流槽,則濺出的金屬液掉落在蓋板上,而不會落入導軌而阻礙固定支架的推進和退出,保證擠壓鑄造澆注系統的正常運行。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使用時,其原理是當 模具開模時,澆注系統自動進入模膛,定量的金屬液經導流槽進入澆口杯,并從澆口杯底部的各漏孔流入模腔,澆注完成后,澆注系統自動復位退出模膛,模具合模。具體工作過程為整個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固定在下模座上,當機械手料勺從保溫爐內S取一定量的金屬液后,按照設定軌跡向擠壓鑄造機模架運動,同時,固定支架上的澆口杯在氣缸的推動下,帶動澆口杯沿著導軌運動到限位組件設定好的位置;機械手料勺向導流槽中傾倒金屬液,金屬液流經導流槽平穩進入澆口杯,經撇渣作用后,氧化物和夾渣等雜質被除盡,清潔的金屬液由漏孔進入模腔;澆注完成后,機械手料勺復位,退出模架;當合金液全部流入模腔后,固定支架帶動澆口杯復位,并自動退出模架;取下澆口杯,清除凝固的殘留物,同時,擠壓鑄造機合模,使得金屬液在較大的壓力下結晶、凝固,從而獲得組織致密、晶粒細小、無夾雜、綜合性能優異的擠壓鑄件。本專利技術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通過澆口杯和導流槽的配合,使得金屬液流經后,金屬液中的氧化物和夾雜物被浮起并凝固殘留在澆口杯的環形底部上,而不會被帶入鑄件中,同時,由于流動平穩,也減少了金屬液的二次氧化及卷氣等現象,從而保證了金屬液的清潔度。2、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通過設置自動推送機構,一方面減小了定量澆注裝置的運動行程,縮短了從澆注到充型的時間,降低了金屬液的澆注溫度,進而減少了熔煉和保溫的能耗;另一方面,對于立式擠壓鑄造機,也降低了整機的高度;同時,也保證了擠壓鑄造過程的全自動化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3、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將澆口杯和固定支架相互獨立設置,澆口杯的更換方便快捷,可有效保證在清除澆口杯環形底部凝固的殘留物時不影響擠壓鑄造工序。4、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還設有限位組件,使得澆注系統與模具可以快速、準確地定位,保證了金屬液自漏孔流出后,進入模腔,而不會沖刷模壁。5、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設有保護氣缸和導軌用的蓋板,可防止澆注過程中金屬液濺入導軌而使得澆注系統無法正常動作,保障了系統的高效、有序運行。附圖說明圖I為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擠壓鑄造澆注系統中固定支架及自動推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擠壓鑄造系統中澆口杯及導流槽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本實施例一種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如圖I所示,包括導流槽I、澆口杯2、固定支架3和自動推送機構4,導流槽傾斜設于澆口杯一側并與澆口杯相通,導流槽與澆口杯固定連接,澆口杯設于固定支架一端,用于實現導流槽和澆口杯水平移動的自動推送機構與固定支架連接;澆口杯底部分布有多個漏孔。如圖2所示,自動推送機構包括氣缸4-1、導軌4-2和滑塊(圖中未示出),固定支架一側與氣缸連接,固定支架中部設置至少一個固定塊3-1,固定塊下方設置滑塊,滑塊與導軌相接,固定支架通過滑塊與導軌的配合進行水平移動。固定支架移動時帶動澆口杯和導 流槽水平移動。 如圖2所示,固定支架包括相連接的固定圓環3-2和三叉架3-3,固定圓環與三叉架的三叉端部固定連接,澆口杯2設于固定圓環3-2內;三叉架中,位于中部的主桿3-4上設置固定塊3-1,固定塊側面與氣缸連接,連接三叉的橫桿3-5上設有連接桿3-6,連接桿與橫桿垂直設置,連接桿頂部通過托塊3-7與導流槽I底部相接。澆口杯和固定支架相互獨立,澆口杯可隨時取出,因此,在每一次澆注完成后,可及時清除澆口杯底部凝固的殘留物,保障下一次澆注的正常進行。如圖3所示,澆口杯2為環形澆口杯,澆口杯的中部為圓形通孔,澆口杯的環形底部均勻分布有多個漏孔2-1。使用時,金屬液經導流槽平緩流入澆口杯中,金屬液經各漏孔進入模腔,該過程金屬液中的氧化物和其它雜質被浮起并凝固殘留在澆口杯中,純凈的金屬液進入模腔。其中,漏孔的直徑為4 15臟,漏孔的個數為8飛4個,可根據實際的工藝需要進行設置。如圖I所示,澆口杯的外側壁帶有5 45°的錐度,澆口杯的外側壁與環形底部的連接處設有圓角;澆口杯的外側壁壁厚為2飛mm。導流槽的中心線與環形澆口杯的半杯厚圓相切;導流槽傾斜設置,導流槽的中心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a為5 25°。其中,半杯厚圓為環形澆口杯環形底部的中心圓,即各漏孔圓心所在的中心圓。如圖2所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擠壓鑄造澆注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導流槽、澆口杯、固定支架和自動推送機構,導流槽傾斜設于澆口杯一側并與澆口杯相通,導流槽與澆口杯固定連接,澆口杯設于固定支架一端,用于實現導流槽和澆口杯水平移動的自動推送機構與固定支架連接;澆口杯底部分布有多個漏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權利,張先滿,陳家堅,汪桂龍,吳伯桂,吳苑標,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華金合金材料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