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醫用超聲診斷設備,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環繞所述支柱且板面與所述支柱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支撐柱、所述支柱套接在所述支撐柱內,與所述支撐柱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的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固定板套在所述支撐柱上,所述支柱下降時,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針對現有外形及操作平臺的升降運行進行結構固定,形成一種外部固定延長升降行程的方式。在升降運行過程中,檔板及固定板之間的嵌套結構使操作行程延長了重疊區域,相對的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醫用超聲診斷設備
本技術涉及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醫用超聲診斷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醫用器械的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醫用超聲診斷設備。
技術介紹
升降結構廣泛運用于醫療器械設備中,其中,升降結構擋板裝置的結構穩定性,部件的升降行程等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整機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會涉及到相關操作位置的升降調整,對于升降部位的結構外露等通常需要經過擋板裝置做配合。目前在市場上采用的固定結構方式通常是將升降結構放置于底部箱體內或者是采用一層塑膠外部將升降結構包裹住,將升降置于箱體的結構形式對于底部操作空間要求比較多,而采用一層塑膠包裹住內部結構的方案也對升降行程約束過多,造成內部結構空間的極大浪費,增加相關的生產制造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構建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醫用超聲診斷設備,克服現有技術升降結構受行程約束和浪費空間的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構建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 環繞所述支柱且板面與所述支柱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支撐柱、所述支柱套接在所述支撐柱內,與所述支撐柱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的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固定板套在所述支撐柱上,所述支柱下降時,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還包括安裝在所述支撐柱上端面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邊緣設置向下的下折 ,所述中檔板在所述下折外,所述中檔板下端部設置橫向的橫折,所述支柱上升到頂部時,所述中檔板的橫折與所述限位板的下折卡接。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下固定板在所述下折內。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檔板設置在所述中檔板外部。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支柱下降到最低點時,所述上檔板和所述中檔板部分疊合。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限位板上設有一圈切槽。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固定板設置凹槽,所述支柱的上端面設置橫向突起,所述上固定板通過所述凹槽與所述支柱的上端面的橫向突起卡接。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檔板設置導入所述中檔板的筋位。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的順序為,所述上檔板在外,所述下固定板在內,所述中檔板在所述上檔板和所述下固定板之間。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構建一種醫用超聲診斷設備,包括依次連接的顯示裝置、鍵盤板和主機,在所述鍵盤板和主機之間還連接有如權利要求I至9所述的升降結構裝置。本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構建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醫用超聲診斷設備,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環繞所述支柱且板面與所述支柱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 支撐柱、所述支柱套接在所述支撐柱內,與所述支撐柱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的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固定板套在所述支撐柱上,所述支柱下降時,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本技術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針對現有外形及操作平臺的升降運行進行結構固定,形成一種外部固定延長升降行程的方式。在升降運行過程中,檔板及固定板之間的嵌套結構使操作行程延長了重疊區域,相對的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拉伸狀態正面立體視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壓縮狀態正面立體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拉伸狀態主視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拉伸狀態剖視示意圖X-X。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壓縮狀態示意圖X-X。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局部放大視示意圖A。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頂部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局部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是構建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I、環繞所述支柱I且板面與所述支柱I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2、支撐柱6、 所述支柱I套接在所述支撐柱6內,與所述支撐柱6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6的上檔板3、中檔板4及下固定板5,所述上檔板3、中檔板4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5上,所述下固定板5套在所述支撐柱6上,所述支柱I下降時,所述上檔板3、中檔板4及下固定板5依次疊八口 ο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過程是通過鎖符固定在支柱I上的上固定板 2,將上檔板3及中檔板4固定,與支柱I上相對固定。如圖I、圖3所示,在支柱I及支撐板 6做相對的的升降結構過程中,上檔板3及中檔板4與下固定板5形成一種拉伸的狀態;如圖2所示,在壓縮至最低狀態時,上檔板3及中檔板4有部分區域重疊,形成最低的操作狀態,在升至最高位置時,上檔板3及中檔板4之間重疊位置展開,來達到升降行程的最大化狀態。撐塊6與支柱I在做滑動操作時,上檔板3及中檔板4通過上固定板2帶動達到保護內部結構的一種擋板裝置,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有效的節省內部結構空間且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保證產品的外觀性及結構強度。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上檔板3設置在所述中檔板4外部,所述支柱I下降到最低點時,所述上檔板3和所述中檔板4部分疊合。 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上固定板2、上檔板3、所述中檔板4、下固定板5為塑膠板。所述上檔板3、中檔板4及下固定板5依次疊合的順序為,所述上檔板3在外,所述下固定板5在內,所述中檔板4在所述上檔板3和所述下固定板5之間。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還包括安裝在所述支撐柱6上端面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邊緣設置向下的下折71,所述中檔板4在所述下折71外,所述中檔板4下端部設置橫向的橫折41,所述支柱3上升到頂部時,所述中檔板4的橫折41與所述限位板7的下折71卡接。如圖8所示,所述支撐柱6套入下固定板5中,并將限位板7通過自身的多個螺釘孔位72牢固鎖定。中檔板4與限位板7之間是嵌套關系,通過限位板7上的下折 71與中檔板4上的橫折41配合,來達到上下滑動而不會從底部脫出致使內部結構外露。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下固定板5在所述下折71內,具體實施例中, 所述下固定板5包覆在所述支撐柱6上。如圖6所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限位板7上設有一圈切槽73。限位板7上設有一圈切槽73,在升降操作過程中,減少摩擦面積,與中檔板4配合后,不出現晃動卡住現象,且將整體摩擦系數降至最小范圍。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如圖2所示,所述上固定板2設置凹槽,所述支柱I的上端面設置橫向突起11,所述上固定板2通過所述凹槽與所述支柱的上端面的橫向突起11卡接。具體實施例中,支柱I頂部上設置三個凹槽,上固定板2中的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第三凹槽23分別在三個邊上,將凹槽插入突起31中,通過螺釘相應固定至支柱 I上,本實施例優選了 3個凹槽,但還可以采用4個凹槽或者其它類似的相關固定方式。如圖7所示,凹槽與突起11的配合便于產品定位且保持產品的平面裝配性,將上塑膠板3固定至上塑膠固定板2上,通過此結構,保證上塑膠板的位置準確。本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如圖4所示,所述上檔板設置導入所述中檔板的筋位。上檔板3上設有兩處滑道包括第一筋位31、第二筋位32,第一筋位31和第二筋位 32在相對兩端,將中塑膠板4通過滑道套入上塑膠板3筋位中。如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環繞所述支柱且板面與所述支柱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支撐柱、所述支柱套接在所述支撐柱內,與所述支撐柱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的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固定板套在所述支撐柱上,所述支柱下降時,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進行升降的支柱、環繞所述支柱且板面與所述支柱橫剖面平行的上固定板、支撐柱、所述支柱套接在所述支撐柱內,與所述支撐柱形狀配合且環繞所述支撐柱的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固定板套在所述支撐柱上,所述支柱下降時,所述上檔板、中檔板及下固定板依次疊合。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支撐柱上端面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邊緣設置向下的下折,所述中檔板在所述下折外,所述中檔板下端部設置橫向的橫折,所述支柱上升到頂部時,所述中檔板的橫折與所述限位板的下折卡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在所述下折內。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升降結構疊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檔板設置在所述中檔板外部。5.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春紅,盧玉華,張平,郭傳喜,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