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屬于化工生產技術領域,包括料斗、進液管路、進液調節閥、進液均勻分散裝置,所述料斗底部高于反應釜內正常工作液面,所述進液管路一端連接料斗下部,另一端與進液均勻分散裝置連接,其上裝有控制閥,所述進液均勻分散裝置包括分散主體和連接頭,分散主體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內部與反應釜內部空間的小孔,所述連接頭穿過反應釜,一端連接進液管路,一端連接分散主體管道體系內部,該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方便的控制混入液體的流速,使混合過程更加的柔和均勻和全面,防止混合時反應過于暴烈,更加安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化工生產
,尤其是涉及一種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技術背景反應釜的是一種承載物理或者化學反應的容器,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隨之反應過程中的壓力要求對容器的設計要求也不盡相同。生產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標準加工、檢測并試運行。根據不同的生產工藝、操作條件等特點,反應釜的結構樣式不同,屬于非標的容器設備。在反應釜內的化工原料反應時,為了保證化工原料的快速安全的反應,通常要把反應釜中原料混合均勻。現如今反應釜中常采用的混合方式是攪拌,攪拌的方式通常分為攪拌葉繞中心軸式攪拌和自旋轉式攪拌,這兩種攪拌的過程都較為劇烈,而且這兩種攪拌都是先把反應液都倒進反應釜中,再進行攪拌,對于一些較劇烈的反應,其危險性大增;并且這兩種攪拌的效果并不好,尤其對于一些較為粘稠的液體,常常無法攪拌均勻,造成反應不完全,為化工生產造成巨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對于上述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在反應釜內均勻進液,同時可以方便自主的調節進液的速度的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包括料斗、進液管路、進液調節閥、進液均勻分散裝置,所述料斗底部高于反應釜內正常工作液面,所述進液管路一端連接料斗下部,另一端與進液均勻分散裝置連接,其上裝有控制閥,所述進液均勻分散裝置包括分散主體和連接頭,所述分散主體為內部相通的中心對稱管道體系,同軸安裝于反應釜內工作液面以下,其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內部與反應釜內部空間的小孔,所述連接頭穿過反應釜,一端連接進液管路,一端連接分散主體管道體系內部。作為優選,所述分散主體為多層相同的圓環管同軸上下放置,各層圓環管之間,相對圓環管路軸心對稱的連通管連接,最上層圓環管路與連接頭在反應釜內部一端聯通,所述圓環管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內部與反應釜內部空間的小孔。作為優選,所述分散主體為單層圓環管,下部均布聯通有多個下端封閉的分散管,所述單層圓環管與連接頭在反應釜內部一端聯通,所述分散管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內部與反應釜內部空間的小孔。作為優選,所述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主體材料選用鎳基合金。作為優選,所述料斗上鉸接有料斗蓋。作為優選,所述料斗蓋為密封型料斗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可以均勻的將一種液體混合在另一種液體中,可以方便的控制混入液體的流速使混合過程更加的柔和均勻和全面,防止混合時反應過于暴烈,更加安全。附圖說明圖I是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進液均勻分散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進液均勻分散裝置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料斗與料斗蓋的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料斗;2、進液管路;3、進液調節閥;4、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1、41a、41b、分散主體;42、42a、42b、連接頭;411、412、413、圓環管;415、單層圓環管;416、417、418、分散管;5、料斗蓋;9、反應爸。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該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包括料斗I、進液管路2、進液調節閥3、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所述料斗I底部高于反應釜9內正常工作液面,所述進液管路一端連接料斗I下部,另一端與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連接,其上裝有控制閥3,這種控制閥3通常采用止回閥,以防止進料液體的倒流,所述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包括分散主體41和連接頭42,所述分散主體41為內部相通的中心對稱管道體系,同軸安裝于圓柱型反應釜9內工作液面以下,其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41內部與反應釜內9部空間的小孔,所述連接頭42穿過反應釜9,一端聯通進液管路2,一端聯通分散主體41管道體系內部。該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的進液時,利用所述料斗I底部高于反應釜9內正常工作液面產生的液差,自動進液,無需泵類元器件,大大的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時的生產成本,控制閥3可以自由的控制料斗I中液體原料進入反應釜9內,與原有的液體原料混合的速度,該分散主體41位于反應釜9的聯通的小孔,根據設計均勻的分布于反應釜9內,進液時料斗內的液體通過均勻密布的小孔,均勻的進入反應釜內,避免兩種液體在混合時,因為兩種液體的不均而產生暴烈的反應甚至爆炸的危險。如圖2所示,為分散主體41的第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分散主體41a為多層,如圖為一種三層的圓環管411、412、413同軸上下放置,各層圓環管411、412、413之間,相對圓環管411、412、413軸心對稱的連通管連接,最上層圓環管路411與連接頭42a在反應釜9內部一端聯通,所述圓環管411、412、413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41a內部與反應釜內9部空間的小孔。由料斗I進入的液體通過種聯通的管路充滿所述分散主體41a,又因為分散主體41a內外液壓差的存在,液體由分散主體41a內流入反應釜中與其中的液體混合。在具體實施時,圓環管411、412、413上小孔的總面積要小于連接頭42a的最小截面進液孔,以保證料斗I提供的液壓足以支持所有的圓環管411、412、413上小孔上進液時的液壓。如圖3所示,為分散主體41的第二種實施方式所述分散主體41b為單層圓環管415,下部均布聯通有多個下端封閉的分散管416、417、418,所述單層圓環管415與連接頭42b在反應釜內9部一端聯通,所述分散管416、417、418上均布有多個聯通分散主體41b內部與反應釜9內部空間的小孔。這種實施方式作用與上一種實施例相似,只是結構不同。所述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主體材料選用鎳基合金,這種合金的防腐性能較好,價格適中,總的性價比較高。上述的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如圖4所示,所述料斗I上鉸接有料斗蓋5,這樣可以防止料斗在進液時灰塵或其他物質的進入而污染液體。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料斗蓋5為密封型料斗蓋,這樣其防塵效果更好,但是這種情況在進液時須有通氣孔,否則會因為密閉條件下料斗內氣壓降低,液體無法流入反應釜內。總的來說該技術機構簡單,易于實施,可以方便均勻的調節液體的混合,其過程柔和,可防止暴烈反應,更加安全,不使用動力元件,制造使用成本較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包括:料斗(1)、進液管路(2)、進液調節閥(3)、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所述料斗(1)底部高于反應釜(9)內正常工作液面,所述進液管路一端連接料斗(1)下部,另一端與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連接,其上裝有控制閥(3),所述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包括分散主體(41)和連接頭(42),所述分散主體(41)為內部相通的中心對稱管道體系,同軸安裝于圓柱型反應釜(9)內工作液面以下,其上均布有聯通分散主體(41)內部與反應釜內(9)部空間的小孔,所述連接頭(42)穿過反應釜(9),一端聯通進液管路(2),一端聯通分散主體(41)管道體系內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包括料斗(I)、進液管路(2)、進液調節閥(3)、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所述料斗(I)底部高于反應釜(9)內正常工作液面,所述進液管路一端連接料斗(I)下部,另一端與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連接,其上裝有控制閥(3 ),所述進液均勻分散裝置(4)包括分散主體(41)和連接頭(42 ),所述分散主體(41)為內部相通的中心對稱管道體系,同軸安裝于圓柱型反應釜(9)內工作液面以下,其上均布有聯通分散主體(41)內部與反應釜內(9)部空間的小孔,所述連接頭(42 )穿過反應釜(9 ),一端聯通進液管路(2 ),一端聯通分散主體(41)管道體系內部。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反應釜均勻進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主體(41a)為多層相同的圓環管(411、412、413)同軸上下放置,各層圓環管(411、412、413)之間,相對圓環管(411、412、413)軸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永華,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市華元化工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