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控制電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包括啟動電路、待機檢測電路、電壓比較供電電路和反饋電路,啟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有整流濾波器,啟動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入端,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入端,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出端通過定時器U4耦合到反饋電路的輸入端,反饋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合理的電路設計,使得當移除家用電器或者充電完成時,能夠及時地斷開輸入,此時輸入功率為0,消耗的電能為零,從而使待機達到零功耗,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此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實現,可大規模應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控制電路
,尤其涉及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
技術介紹
常見的家用電器的待機按鍵一般使用微控制單元(MCU)進行處理,為了達到低功耗的要求,大多會讓MCU進入睡眠或者停止模式。在這些模式下,MCU仍然會消耗幾十微安的電流,從而造成電能的浪費。而近年來,人們對綠色、節能和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上述的待機按鍵就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零功耗的待機電路,使得當家用電器處在待機狀態時,其消耗的電能為零,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使得當家用電器處在待機狀態時,其消耗的電能為零,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待機電路在進入睡眠或者停止模式下仍然會消耗電能的不足。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包括啟動電路、待機檢測電路、電壓比較供電電路和反饋電路,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有整流濾波器,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入端,所述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入端,所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出端通過定時器U4耦合到所述反饋電路的輸入端,所述反饋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作為本技術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的一種改進,所述啟動電路包括點觸開關Swl、第一電阻Rl和繼電器Re,所述點觸開關Swl與所述第一電阻Rl串聯連接,所述繼電器Re和所述點觸開關Swl與所述第一電阻Rl均并聯連接。作為本技術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的一種改進,所述待機檢測電路包括變壓器T、第二電阻R2、第一電容Cl、第一二極管D1、第一電源EC1、第一電感線圈LI、第二電源EC2、第四電阻R4、第三電阻R3、第二電容C2、LED和第六電阻R6,所述變壓器T的輸入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電阻Rl和繼電器Re連接,所述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一端經過第二電阻R2和第一電容Cl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所述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另一端分別接第一電源ECl的負極和第二電源ECl的負極;所述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接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一端,正極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第一電感線圈LI的一端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另一端分別第二電源EC2的正極、第四電阻R4、第二電容C2和第三電阻R3 ;所述第三電阻R3與LED串聯連接,所述第六電阻R6的一端與LED連接,另一端與電壓比較供電電路連接。作為本技術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的一種改進,所述啟動電路與所述變壓器T之間連接有濾波器。作為本技術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的一種改進,所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包括第十三電阻R13、第二比較器U2、第三比較器U3、第十六電阻R16、第六電容C6、第十七電阻R17、和第十八電阻R18,所述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與第六電阻R6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比較器U2的負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正極通過第十六電阻R16和第六電容C6與第三比較器U3的負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正極通過第十六電阻R16與第三比較器U3的正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基極通過第十七電阻R17與第三比較器U3的負極連接。作為本技術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的一種改進,所述反饋電路包括第四二極管D4、定時器U4、第二三極管Q2、第二晶體管U2A、第十五電阻R15、第三三極管Q3和第十四電阻R14,第二比較器U2的基極還與定時器U4的電源正端連接,定時器U4的輸出端通過第十四電阻R14與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連接,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耦合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接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第十五電阻R15輸出電壓至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晶體管U2A與所述第二三極管Q2并聯連接,第三比較器U3通過第十八電阻與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連接。使用包含本技術的電路的適配器或充電器對家用電器進行供電或充電時,只需要輕觸一下點觸開關Swl,即有電源輸出,而當將家用電器移除或者充電完成時,檢測電阻(即第六電阻R6)的壓降隨之變小,當檢測電阻(即第六電阻R6)的壓降降低到設定值時,第二比較器U2輸出高電平,并給定時器U4供電,當定時器U4通電后,計時開始,當達到設定時間時,第二比較器U2輸出低電平,第二晶體管U2A啟動,并反饋至啟動電路,從而啟動繼電器Re。繼電器Re啟動后,輸入就被斷開,此時輸入功率為0,從而使待機達到零功耗。當需要重新充電時,輕觸點觸開關Swl即可,且若在設定時間內沒有連接設備,輸入將被斷開。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通過合理的電路設計,使得當移除家用電器或者充電完成時,能夠及時地斷開輸入,此時輸入功率為0,消耗的電能為零,從而使待機達到零功耗,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此外,本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實現,可大規模應用。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電路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及其有益技術效果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包括啟動電路I、待機檢測電路2、電壓比較供電電路3和反饋電路4,啟動電路I的輸入端連接有整流濾波器6,啟動電路I的輸出端耦合到待機檢測電路2的輸入端,待機檢測電路2的輸出端耦合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3的輸入端,電壓比較供電電路3的輸出端通過定時器U4耦合到反饋電路4的輸入端,反饋電路4的輸出端耦合到啟動電路I的輸入端。其中啟動電路I包括點觸開關Swl、第一電阻Rl和繼電器Re,點觸開關Swl與第一電阻Rl串聯連接,繼電器Re和點觸開關Swl與第一電阻Rl均并聯連接。啟動電路I與火線L和零線N之間設置有整流器和濾波器組成的整流濾波器6。待機檢測電路2包括變壓器T、第二電阻R2、第一電容Cl、第一二極管D1、第一電源EC1、第一電感線圈LI、第二電源EC2、第四電阻R4、第三電阻R3、第二電容C2、LED和第六電阻R6,變壓器T的輸入端分別與第一電阻Rl和繼電器Re連接,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一端經過第二電阻R2和第一電容Cl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另一端分別接第一電源ECl的負極和第二電源E Cl的負極;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接變壓器T的輸出端的一端,正極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第一電感線圈LI的一端接第一電源ECl的正極,另一端分別第二電源EC2的正極、第四電阻R4、第二電容C2和第三電阻R3 ;第三電阻R3與LED串聯連接,第六電阻R6的一端與LED連接,另一端與電壓比較供電電路3連接。啟動電路I與變壓器T之間連接有濾波器5。變壓器T的輸入端的一端與濾波器5連接。變壓器T的輸入端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開關Sw2接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包括第十三電阻R13、第二比較器U2、第三比較器U3、第十六電阻R16、第六電容C6、第十七電阻R17和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與第六電阻R6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比較器U2的負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正極通過第十六電阻R16和第六電容C6與第三比較器U3的負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正極通過第十六電阻R16與第三比較器U3的正極連接,第二比較器U2的基極通過第十七電阻R17與第三比較器U3的負極連接。反饋電路包括第四二極管D4、定時器U4、第二三極管Q2、第二晶體管U2A、第十五電阻R15、第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零功耗待機電路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啟動電路、待機檢測電路、電壓比較供電電路和反饋電路,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有整流濾波器,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入端,所述待機檢測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入端,所述電壓比較供電電路的輸出端通過定時器U4耦合到所述反饋電路的輸入端,所述反饋電路的輸出端耦合到所述啟動電路的輸入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仲凱,
申請(專利權)人:楊仲凱,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