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醫療導光儀及其組合集光裝置,該組合集光裝置包括鏡腔、第一平凸透鏡、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鏡腔整體呈橄欖形,第一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后端,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分別置于鏡腔中部的后端和前端,第二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前端,光源光線依次經過第一平凸透鏡的發散,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的三次收攏后聚集在一個圓形小區域內。該醫療導光儀包括箱體、導光管、光源和上述組合集光裝置,組合集光裝置安裝在箱體內,組合集光裝置后端與光源連接,組合集光裝置前端與導光管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集光效果好,提高亮度,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方便安裝固定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導光儀及其組合集光裝置,主要用于為腹腔鏡手術檢查和攝像系統照明。
技術介紹
醫療導光儀是應用于人體腹腔鏡手術,為腹腔鏡手術檢查提供人體腹腔內視野, 為腹腔內攝像系統和手術操作提供照明,其方法是將光源通過集光,使光源在短距離內集中到某一點,集中后的光源通過導光線纜進入人體腹腔,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F有技術醫療導光儀,其集光方法是用簡單的一個反射罩和光源(氙燈)組成,也有用一個凸透鏡改變光源光射角度,其缺陷是反射罩和光源(氙燈等)進行光源集光,反射罩光源集中所形成的折光射線是直線,導光儀的鏡腔只有5cm長,導光晶棒直徑只有5mm,不能將反射光集中到一個點(極小的一個圓形小區域,下同);一個凸透鏡光源集中所形成的折光射線雖然具備弧形度,但所形成的弧形折光射線距離長,導光儀的鏡腔只有5cm長,導光晶棒直徑只有 5mm,同樣不能將反射光集中到一個點;現有技術只有部分反射光通過導光線纜進入人體腹腔,為腹腔鏡手術提供視野,但由于反射光不能集中到一個點,影響手術所需要的特殊照明光亮度,使手術醫生對組織病灶的判斷增加難度,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不能達到理想應用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設計結構合理的醫療導光儀及其組合集光裝置。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醫療導光儀的組合集光裝置,包括鏡腔,其特征是還設置有第一平凸透鏡、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鏡腔前部截面呈梯形,鏡腔中部截面呈長方形,鏡腔后部截面呈與前部截面方向相反的梯形,鏡腔整體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第一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后端,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分別置于鏡腔中部的后端和前端,第二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前端,光源光線分別經過第一平凸透鏡、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的折射后集光至一個圓形小區域內。光源光線依次經過第一平凸透鏡的扇形展開、第一雙凸透鏡的第一次收攏、第二雙凸透鏡的第二次收攏、第二平凸透鏡的第三次收攏后聚集在一個圓形小區域內,光源光線整體呈與鏡腔配合的橄欖形。由于光源光線經過了扇形展開和三次收攏過程,使得光源光線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提高了光源光線的利用率和相同光源情況下照明光亮度,節約能源。本專利技術所述第一平凸透鏡的曲率半徑為6毫米,第一雙凸透鏡的曲率半徑分別為 43. 26和14. 24毫米,第二雙凸透鏡的曲率半徑為15. 93和80毫米,第二平凸透鏡的曲率半徑為8. 18毫米,第一平凸透鏡與第一雙凸透鏡的間隔為12. 55毫米,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的間隔為16. 40毫米,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的間隔為19. 41毫米,所述圓形小區域的直徑為5毫米。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還包括一種醫療導光儀,包括箱體、導光管、光源,其特征是還設置有上述的組合集光裝置,組合集光裝置安裝在箱體內,組合集光裝置后端與光源連接,組合集光裝置前端與導光管連接。本專利技術還設有熒光片,第一平凸透鏡與熒光片配合連接。本專利技術還設置有導光座、固定架、彈簧和滾珠,第一平凸透鏡套入固定架并固定在散熱片上,第一平凸透鏡與熒光片配合連接,熒光片與光源連接,鏡腔后端固定在固定架上,導光管上設有前卡槽、后卡槽,彈簧和滾珠安裝在導光管上,滾珠與前卡槽配合,導光座上設有卡座,導光管卡入導光座,卡座與后卡槽配合。上述設計使得本專利技術安裝方便且固定可靠。本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集光效果好,提高亮度,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方便安裝固定可靠。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醫療導光儀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醫療導光儀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醫療導光儀集光原理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I 圖4,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醫療導光儀設有箱體I、箱蓋2、面板4、顯不板5、電源開關6、導光管7、電源插座8、變壓器9、控制系統10、支架11、風扇12、驅動器13、散熱片14、光源15、第一平凸透鏡16、第一雙凸透鏡17、第二雙凸透鏡18、第二平凸透鏡19、鏡腔20、導光座21、卡座22、后卡槽23、導光纖維24、固定架25、導線板26、絕緣片27、熒光片28、彈簧30、滾珠31、前卡槽32 ;面板4、電源插座8、變壓器9、控制系統10、支架11、風扇12和驅動器13用螺栓固定在箱體I內;顯示板5和電源開關6用螺栓固定在面板4上;箱蓋2用螺釘固定在箱體I上。風扇12和散熱片14用螺栓固定在支架11上,風扇12和散熱片14吻合連接。本實施例光源15采用LED光源,LED光源、導線板26、絕緣片27固定連接成光源組件。本實施例的組合集光裝置設置有鏡腔20、組合透鏡、熒光片28,鏡腔20前(參見圖4,圖4中左為前,右為后)部截面呈梯形,鏡腔20中部截面呈長方形,鏡腔20后部截面呈與前部截面方向相反的梯形,鏡腔20整體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第一平凸透鏡16置于鏡腔20后端,第一雙凸透鏡17、第二雙凸透鏡18分別置于鏡腔20中部的后端和前端,第二平凸透鏡19置于鏡腔20前端,光源15 (發出的)光線依次經過第一平凸透鏡16的發散(扇形展開,光源15光線扇形發射角A特例為120度),第一雙凸透鏡17的第一次收攏(除中心光線外其余光線經第一雙凸透鏡17處理后均向中心光線29靠攏),第二雙凸透鏡18的第二次收攏(除中心光線29外其余光線經第二雙凸透鏡18處理后均再度向中心光線29靠攏),第二平凸透鏡19的第三次收攏(除中心光線29外其余光線經第二平凸透鏡19處理后均第三次向中心光線29靠攏)后聚集在導光纖維24中心的一個圓形小區域(其直徑可根據實際需要通過調整組合集光裝置參數來調節,特例為5毫米)內,即本實施例組合透鏡將光源15光線先發散再經過三次收攏從而最終達到集光至預定導光纖維24內,光源15光線整體呈與鏡腔20配合的橄欖形。光源光線分別經過第一平凸透鏡16、第一雙凸透鏡17、第二雙凸透鏡18、第二平凸透鏡19的折射集光至一個圓形小區域內并始終位于鏡腔20內的光通道內(不會被阻礙)。第一平凸透鏡16套入固定架25并(用螺栓穿過絕緣片27后)固定在散熱片14上,第一平凸透鏡16與熒光片28吻合連接,熒光片28與光源15連接;第一雙凸透鏡17、第二雙凸透鏡18和第二平凸透鏡19卡入鏡腔20固定,鏡腔20的后端套入第一平凸透鏡16后用螺釘固定在固定架25上;導光管7上設有前卡槽32和后卡槽23,彈簧30 和滾珠31安裝在導光管7上用螺釘固定,滾珠31在導光管7內由于彈簧30的壓力具有彈性,滾珠31與前卡槽32配合;導光座21上設有卡座22,導光管7卡入導光座21,卡座22 恰好卡入后卡槽23吻合固定,導光座21套入面板4后恰好套入鏡腔20前端并連接,導光座21用螺母與面板4擰緊固定,導光纖維24固定在導光管7內。本實施例的第一平凸透鏡16、第一雙凸透鏡17、第二雙凸透鏡18、第二平凸透鏡 19構成組合透鏡,將光源15的光線在集中到導光纖維24內,集光方法分為三次進行,應用組合透鏡的參數和距離控制,形成折彎狀(近似橄欖形)的光源折光線3。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是①、折射定律光線通過兩介質的界面折射時,確定入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傳播方向間關系的定律,幾何光學基本定律之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醫療導光儀的組合集光裝置,包括鏡腔,其特征是:還設置有第一平凸透鏡、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鏡腔前部截面呈梯形,鏡腔中部截面呈長方形,鏡腔后部截面呈與前部截面方向相反的梯形,鏡腔整體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第一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后端,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分別置于鏡腔中部的后端和前端,第二平凸透鏡置于鏡腔前端,光源光線分別經過第一平凸透鏡、第一雙凸透鏡、第二雙凸透鏡、第二平凸透鏡的折射后集光至一個圓形小區域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勝華,姚擁軍,
申請(專利權)人:桐廬精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