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頂蓋的人行道及其建造方法,該人行道包括:基座(1)、位于所述基座(1)上方的路面、與所述基座(1)固定連接的立柱(2)、固定連接所述立柱(2)頂部的支承梁(3)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承梁(3)上的頂蓋(5);所述立柱(2)和支承梁(3)為預制混凝土結構,每兩根立柱(2)的頂部由一根支承梁(3)連接由此形成一個整體的支撐架單元(10),所述基座(1)為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所述頂蓋(5)包括預制底板單元(51)以及與該預制底板單元(51)結合在一起的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的帶頂蓋的人行道能方便快捷地形成帶頂蓋的行人通道,且通道頂部可形成大面積的綠化區(qū)域,為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及一種建筑構件及其建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帶有頂部蓋板的人行道及其建造方法,特別適用于生活小區(qū)、公園等在露天區(qū)域設置的人行道。
技術介紹
在生活小區(qū)、公園等露天區(qū)域,通常只有單一的地面人行道路,在炎炎夏日和下雨天,過往的行人都要經受日曬雨淋之苦。另外,人行道路的建造也必然擠占了相應的綠化面積,對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一些影響。而如果要建造帶頂蓋的人行道,現(xiàn)有的做法通常是在施工現(xiàn)場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的基礎、立柱、橫梁和頂蓋,現(xiàn)有建造帶頂蓋人行道的施工方法工序煩雜,施工周期長。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xiàn)有木方的不足,提供一種施工簡便、安裝快捷并能提高綠化面積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頂蓋的人行道,包括基座、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人行路面、與所述基座兩側固定連接的立柱、跨接在基座兩側立柱頂部的支承梁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承梁上的頂蓋。由兩根位于基座兩側的立柱和跨接在該兩根立柱頂部間的一根支承梁構成一體成型的預制混凝土支撐架單元,所述頂蓋包括置于支撐架單元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 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的底部通過現(xiàn)澆混凝土基座連接在一起,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的頂部以及置于支撐架單元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通過覆蓋在其上面的現(xiàn)燒混凝土頂層連接在一起。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在與所述立柱位置對應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根反梁。所述預制底板單元的左右兩側設有向上延伸的圍欄板,所述反梁位于該圍欄板的內側面并與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一起澆注連成一體。所述預制底板單元的左右兩側還設有向下延伸的支撐架銜接板。相鄰的兩個支撐架單元之間設有兩塊預制底板單元,相鄰兩預制底板單元的接合面預設有搭接鋼筋并與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結合在一起。所述支承梁頂部向上預設有均勻布置的外露的連接鋼筋,該連接鋼筋與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結合在一起。 所述人行道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頂部還設有現(xiàn)澆混凝土懸挑板。本專利技術的帶頂蓋的人行道的半預制建造方法,是在工廠批量預制標準規(guī)格的支撐架單元和預制底板單元備用,該半預制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預制的支撐架單元吊裝至施工現(xiàn)場與現(xiàn)澆混凝土基座連接,在該基座與支撐架單元的連接部位進行混凝土回填;B.在相鄰支撐架單元之間架設預制底板單元;C.在所述預制底板單元上方現(xiàn)澆混凝土形成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從而將所述支撐架單元和預制底板單元結合在一起。在所述步驟B中,在相鄰的支撐架單元之間架設兩塊預制底板單元,并將相鄰兩塊預制底板單元連接部位預留的搭接鋼筋進行搭接。還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人行道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頂部現(xiàn)澆混凝土形成懸挑板。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專利技術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及其建造方法具有如下優(yōu)點1.本新型有篷行人通道頂部蓋板相互連接,形成大規(guī)模綠化區(qū)域,極大的提高了區(qū)域綠化面積,為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2.可在小區(qū)內建筑物之間形成有篷的通行網絡,使過往行人免受日曬雨淋之苦,為居民提供便利;3.可有效緩解通行壓力,提供更多生活空間;4.施工簡便,安裝快捷,有效縮短了工程施工時間,大大減少了對居民的影響。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帶頂蓋的人行道垂直于人行道走向的剖面圖;圖2為所述支撐架單元10的立體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帶頂蓋的人行道平行于人行道走向的剖面圖;圖4為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的立體圖;圖5為所述支撐架單元10與預制底板單元51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6為兩支撐架單元10之間的兩塊預制底板單元51之間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I和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包括基座I、位于所述基座I上方的路面(圖中未示出)、與所述基座I固定連接的立柱2、固定連接所述立柱2頂部的支承梁 3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承梁3上的頂蓋5。本專利技術的特別之處在于所述立柱2和支承梁3為預制混凝土結構,位于路面左側和右側的各一根立柱2的頂部由一根支承梁3連接由此形成一個如圖2所示的“門”形的整體預制的支撐架單元10,多個支撐架單元10沿路面的延伸方向排列。所述基座I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并在施工現(xiàn)場與所述立柱2的底部固定澆注在一起,支撐架單元10和基座I 共同構成承重主體結構。所述頂蓋5是半預制結構,主要由預制底板單元51以及與該預制底板單元51結合在一起的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組成。如圖3所示,相鄰的兩個支撐架單元10之間安裝有兩塊預制底板單元51,如圖4 所示,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的左右兩側邊緣設有向上延伸的圍欄板54以及向下延伸的支撐架銜接板55,其中,所述支撐架銜接板55在與支撐架單元10連接的一端向內縮進由此形成一個正好與所述支撐架單元10連接端形狀匹配的缺口 56,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帶所述缺口 56的一端架在支撐架單元10的支承梁3上,另一端與另一預制底板單元51連接。當人行道為直線時,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采用方形結構,而當人行道為曲線時,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則采用扇形結構拼接的形式,使之與人行道的彎曲度一致。CN 102979026 A書明說3/3頁如圖I所示,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澆注于預制底板單元51的頂部從而將所有預制底板單元51連接起來,而且,在與立柱2位置對應的左右兩側各澆注有一根平行于人行道中線的反梁53,可確保整個頂蓋5的牢固性,所述反梁53澆注于該圍欄板54的內側面,左右兩側反梁53之間的位置可形成大面積的綠化區(qū)域。如圖5和圖6所示,相鄰兩預制底板單元51的接合面預留有外露的搭接鋼筋61, 將兩預制底板單元51的搭接鋼筋61搭接并與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中的鋼筋63連接后在預制底板單元51頂部以及相鄰預制底板單元51之間的連接縫現(xiàn)澆混凝土形成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即可將預制底板單元51和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連結在一起。另外,所述支承梁3頂部沿其長度方向向上預埋有均勻布置的外露的連接鋼筋62,這些連接鋼筋62與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結合在一起,由此可將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與支撐架單元10牢固連接在一起。另外,在人行道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頂部預留出現(xiàn)澆的區(qū)域,如圖3所示,在該區(qū)域澆注混凝土懸挑板7,可抵消安裝誤差。本專利技術帶頂蓋的人行道的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預制的支撐架單元10吊裝至施工現(xiàn)場與現(xiàn)澆的混凝土基座I連接,固定支撐架單元10,對該基座I與支撐架單元10的連接部位進行混凝土回填;B.搭建預制底板支撐,在相鄰的每個兩支撐架單元10之間吊裝兩塊預制底板單元51, 將預制底板單元51 —端架設嵌接在支撐架單元10頂部,另一端外露的搭接鋼筋61與相鄰預制底板單元51的搭接鋼筋61搭接;C.在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上方、相鄰預制底板單元51之間的連接縫以及支撐架單元 10與預制底板單元51的連接處現(xiàn)澆混凝土形成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從而將所述支撐架單元 10和預制底板單元51結合在一起;D.重復以上步驟A、B和C即可完成有篷人行道的安裝施工;E.在所述人行道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頂部現(xiàn)澆混凝土形成懸挑板7。以上所述只是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精神和原則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或者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頂蓋的人行道,包括:基座(1)、位于所述基座(1)上方的人行路面、與所述基座(1)兩側固定連接的立柱(2)、跨接在基座兩側立柱(2)頂部的支承梁(3)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承梁(3)上的頂蓋(5);其特征在于:由兩根位于基座兩側的立柱(2)和跨接在該兩根立柱(2)頂部間的一根支承梁(3)構成一體成型的預制混凝土支撐架單元(10),所述頂蓋(5)包括置于支撐架單元(10)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51),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10)的底部通過現(xiàn)澆混凝土基座(1)連接在一起,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10)的頂部以及置于支撐架單元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51)通過覆蓋在其上面的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連接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頂蓋的人行道,包括基座(I)、位于所述基座(I)上方的人行路面、與所述基座(I)兩側固定連接的立柱(2)、跨接在基座兩側立柱(2)頂部的支承梁(3)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承梁(3)上的頂蓋(5);其特征在于 由兩根位于基座兩側的立柱(2)和跨接在該兩根立柱(2)頂部間的一根支承梁(3)構成一體成型的預制混凝土支撐架單元(10),所述頂蓋(5)包括置于支撐架單元(10)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51),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10)的底部通過現(xiàn)澆混凝土基座(I)連接在一起,所述均勻布置的多個支撐架單元(10)的頂部以及置于支撐架單元之上的多個預制底板單元(51)通過覆蓋在其上面的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 )連接在一起。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在與所述立柱(2 )位置對應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根反梁(5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的左右兩側設有向上延伸的圍欄板(54),所述反梁(53)位于該圍欄板(54)的內側面并與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頂層(52) —起澆注連成一體。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制底板單元(51)的左右兩側還設有向下延伸的支撐架銜接板(55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任一項所述的帶頂蓋的人行道,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支撐架單元(10)之間設有兩塊預制底板單元(51),相鄰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黃天祥,黃慧敏,
申請(專利權)人:有利華建筑預制件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