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降低漏磁通的電感器組裝結構,包括磁芯、線圈、固定座和第一緊固件;該線圈圍繞磁芯,該固定座為非導磁材料并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該磁芯夾置在該第一夾板和該第二夾板之間。該第一夾板具有向該第二夾板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一連接部。該第二夾板具有向該第一夾板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和該第二連接部之間通過該第一緊固件連接固定,從而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一連接部的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以及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二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感器組裝結構設計,尤其是涉及降低漏磁通的電感器組裝結構。
技術介紹
電感器的基本結構是由導線環繞磁芯構成。在磁芯的外側設置固定裝置來組裝磁芯和線圈,形成一個組裝結構。在電感器工作時除了在磁芯內導引的主磁通外,還形成漏磁通。漏磁通可在磁芯外段和/或在固定裝置內產生渦流,渦流可能導致磁芯或固定裝置局部強烈地被加熱。加熱同時造成了功耗損失。產生漏磁通的原因之一是固定裝置不可避免地使用導磁材料,例如鐵。這樣,電感器產生的磁場將通過導磁材料形成漏磁通。當固定裝置和磁芯的縱向距離足夠遠時,漏磁通的影響在可容忍的范圍。但在緊湊設計的電感器中,漏磁通的影響變得不可忽略。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合適的電感器組裝結構,從而降低漏磁通。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漏磁通的電感器組裝結構。本專利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出一種降低漏磁通的電感器組裝結構,包括磁芯、線圈、固定座和第一緊固件;該線圈圍繞磁芯,該固定座為非導磁材料并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該磁芯夾置在該第一夾板和該第二夾板之間。該第一夾板具有向該第二夾板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一連接部。該第二夾板具有向該第一夾板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和該第二連接部之間通過該第一緊固件連接固定,從而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一連接部的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以及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二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 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固定座還包含一底板,以連接該第一夾板的一側和該第二夾板的一側,該第一延伸部位于該第一夾板的另一側,該第二延伸部位于該第二夾板的另一側。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緊固件包括兩個導磁部件,該電感器組裝結構還包括一第一跨接件,該第一跨接件連接于該兩個導磁部件之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延伸部位于該第一夾板的一側,該第二延伸部位于該第二夾板的一側;該第一夾板另一側具有向該第二夾板延伸的一第三延伸部,該第三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三連接部;該第二夾板另一側還具有向該第一夾板延伸的一第四延伸部,該第四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四連接部;該電感器組裝結構還包括一第二緊固件,該第一連接部和該第二連接部之間通過該第一緊固件連接固定,從而在該第二緊固件位于該第三連接部的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以及在該第二緊固件位于該第四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二緊固件包括兩個導磁部件,該電感器組裝結構還包括一第二跨接件,該第二跨接件連接于該兩個導磁部件之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延伸部位于該第一夾板的一側,該第二延伸部位于該第二夾板的一側;該第一緊固件包含多個導磁部件和至少一個非導磁部件,該至少一非導磁部件將該多個導磁部件連接成一整體,并使各導磁部件之間相隔一足以斷開該第一緊固件上的漏磁磁路的預定距離。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該非導磁部件的材料為鋁、塑料或尼龍。本專利技術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使之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改進組裝結構中固定座的設計,拉大導磁材料與磁芯的距離來斷開漏磁磁路,從而消除漏磁通產生的損耗,降低電感器的溫度,提供電感器和所在電路的性能。 附圖說明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其中圖1A、1B分別示出一個現有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圖2A、2B分別示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圖3A、3B分別示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圖4A、4B和4C分別示出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俯視圖和仰視圖。圖5示出本專利技術的電感器組裝結構中緊固件的一個變化例。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描述一個通常的電感器組裝結構,以解釋漏磁通產生的原因。參照圖1A、1B所示,通常的電感器組裝結構10包括磁芯11、線圈12、固定座13和緊固件14。線圈12圍繞磁芯11,二者以固定座13夾置。最后,緊固件14從軸向穿過固定座13,將線圈12和磁芯11固定。這里固定座13可以使用非導磁材料,然而緊固件14通常只能采用導磁材料,例如鐵。這樣,電感器上除了正常工作的主磁通外,還會產生漏磁通。當緊固件14與磁芯13之間存在較小的縱向距離(gl,g2)時,漏磁通會較為顯著。這樣會極大地影響電感器的正常工作,大幅度增加電感器損耗,致使電感器溫度升高,降低整個電路的效率。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構思,提出一種電感器組裝結構,通過增加緊固件中的導磁材料與磁芯之間的橫向距離來降低漏磁通。同時,保持電感器的緊湊性。圖2A、2B分別示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參照圖2A、2B所示,電感器組裝結構20包括磁芯21、線圈22、固定座23和緊固件24。線圈22圍繞磁芯21,二者以固定座23夾置。此固定座23可包含第一夾板23a、第二夾板23b和底板23c。第一夾板23a和第二夾板23b相對平行設置,底板23c連接第一夾板23a和第二夾板23b的一側。這里固定座23可以使用非導磁材料,緊固件24可以使用導磁材料。磁芯21放置于底板23c上并夾置在第一夾板23a和第二夾板23b之間。本實施例的特點是,第一夾板23a具有向第二夾板23b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23d,第一延伸部23d的自由端具有第一連接部23e ;第二夾板23b具有向第一夾板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23f,第二延伸部23f的自由端具有第二連接部23g。緊固件24從軸向穿過第一連接部23e和第二連接部23g,將線圈22和磁芯21固定。這樣,由于第一延伸部23d和第二延伸部24f的存在,緊固件24位于第一連接部23e的一端與最近的磁芯21端部的橫向距離為gl,緊固件24位于第二連接部23g的另一端與最近的磁芯21端部的橫向距離為g2。根據漏磁場強度不同gl和g2距離不定,一般每個距離不小于3mm。由于橫向距離的存在,斷開了緊固件中的導磁材料與磁芯之間的漏磁磁路,因而漏磁通顯著降低。圖3A、3B分別示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電感器組裝結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參照圖3A、3B所示,電感器組裝結構30包括磁芯31、線圈32、固定座33和第一緊固件34a、第二緊固件34b。線圈32圍繞磁芯31,二者以固定座33夾置。此固定座33可包含相對平行設置的第一夾板33a和第二夾板33b。這里固定座33可以使用非導磁材料,第一緊固件34a、第二緊固件34b可以使用導磁材料。磁芯31夾置在第一夾板33a和第二夾板33b之間。本實施例的特點是,第一夾板33a —側具有向第二夾板33b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33c,第一延伸部33c的自由端具有第一連接部33d ;第二夾板33b —側具有向第一夾板33a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33e,第二延伸部33e的自由端具有第二連接部33f ;另外,第一夾板33a另一側具有向第二夾板33b延伸的一第三延伸部33g,第三延伸部33g的自由端具有第三連接部 33h ;類似地,第二夾板33b另一側具有向第一夾板33a延伸的一第四延伸部33i,第四延伸部33i的自由端具有第四連接部33j。第一緊固件34a從軸向穿過第一連接部3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降低漏磁通的電感器組裝結構,包括磁芯、線圈、固定座和第一緊固件;該線圈圍繞磁芯,該固定座為非導磁材料并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該磁芯夾置在該第一夾板和該第二夾板之間,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夾板具有向該第二夾板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一連接部;該第二夾板具有向該第一夾板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的自由端形成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和該第二連接部之間通過該第一緊固件連接固定,從而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一連接部的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以及在該第一緊固件位于該第二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最近的磁芯端部之間形成一橫向距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鴻,邵革良,
申請(專利權)人:田村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株式會社田村制作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