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種6片結構的拍攝鏡頭,具有小型且F2以下的充分的明亮度,并且諸像差被良好地校正。該拍攝鏡頭從物體側依次具由有正的折射率且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率且將凹面朝向像側的第二透鏡、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鏡、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率的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率且將凸面朝向像側的第五透鏡、具有負的折射率且將凹面朝向像側的第六透鏡構成,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具有非球面形狀,在與光軸的交點以外的位置具有拐點,且滿足下面的條件式:νd1>50νd2≦30其中,νd1: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νd2: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適于使用CXD型圖像傳感器或CMOS型圖像傳感器等固體拍攝元件的拍攝裝置、小型且明亮的拍攝鏡頭。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搭載有使用C⑶型圖像傳感器或CMOS型圖像傳感器等固體拍攝元件的拍攝裝置的便攜終端的普及進展,向市場供給搭載有使用具有高像素數以得到更高畫質的圖像的拍攝元件的拍攝裝置的便攜終端。伴隨具有高像素數的拍攝元件大型化,近年來,像素的高精細化進展,拍攝元件小型化。這種高精細化的拍攝元件所使用的拍攝鏡頭要求較高的分辨率,但分辨率因F值而具有界限,由于F值小的明亮的透鏡能夠得到高分辨率, 目前在F2. 8程度的F值上不能得到充分的性能。因此,尋求適合高像素化、高精細化及小型化的拍攝元件的F2以下的明亮的拍攝鏡頭。作為這種用途的拍攝鏡頭,專利公報中公開有與3片或4片結構的透鏡相比,可大口徑比化及高性能化的5片結構的拍攝鏡頭。作為5片結構的拍攝鏡頭,公開有如下拍攝鏡頭,S卩,從物體側依次由前群、孔徑光闌及后群構成,前群由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率的第一透鏡和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第二透鏡構成,后群由具有負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鏡和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第四透鏡和具有負或正的折射率的第五透鏡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7 - 27928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 - 293042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拍攝鏡頭為F2. 8程度的拍攝鏡頭,當明亮至F2以下時,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的校正不充分,不能確保良好的性能。另外,由于前群及后群均為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結構,所以相比后群具有負的折射率的電傳照像型的結構,光學系的主點位置成為像側,后焦點變長,因此,不利于小型化。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拍攝鏡頭具有F2程度的明亮度,但由于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均為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結構,所以在前群的色校正不充分。另外,與專利文獻I 一樣,前群及后群均為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結構,并且最終透鏡也為正透鏡,因此,不利于小型化。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研發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小型且F2以下的充分的明亮度,并且諸像差被良好地校正的6片結構的拍攝鏡頭。在此,為小型的拍攝鏡頭的尺度,但在本專利技術中,以滿足下述條件式的水平的小型化為目標。通過滿足該范圍,可實現拍攝裝置整體的小型輕量化。L / 2Y < I. I... (6)其中,L :拍攝鏡頭全系的從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到像側焦點的光軸上的距離2Y:固體拍攝元件的拍攝面對角線長(固體拍攝元件的矩形有效像素區域的對角線長)在此,像側焦點是指向拍攝鏡頭入射與光軸平行的平行光線時的像點。另外,在拍攝鏡頭的最靠像側的面和像側焦點位置之間,配置光學的低通濾波器、紅外截止濾光器或固體拍攝元件封裝的密封玻璃等平行平板的情況下,平行平板部分在作為空氣換算距離的基礎上,計算所述L的值。所述目的通過下述的專利技術〔I〕 〔5〕實現。〔I〕一種拍攝鏡頭,用于在固體拍攝元件的光電轉換部成像被攝體像,其特征在、于,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率且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率且將凹面朝向像側的第二透鏡、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鏡、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率的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率且將凸面朝向像側的第五透鏡、具有負的折射率且將凹面朝向像側的第六透鏡構成,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具有非球面形狀,在與光軸的交點以外的位置具有拐點,該拍攝鏡頭滿足下面的條件式vdl > 50…(I)vd2 ^ 30…(2)其中,V dl :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 d2 :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另外,在第一 第六透鏡的基礎上,以上的拍攝鏡頭可進一步具有實際上不具有倍率的透鏡。〔2〕如所述〔I〕所記載的拍攝鏡頭,其特征在于,滿足下面的條件式O. 8 < DL / f < I. 4... (3)其中,DL:從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面頂點到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面頂點的光軸上的距離f :拍攝鏡頭全系的焦距〔3〕如所述〔I〕或所述〔2〕所記載的拍攝鏡頭,其特征在于,滿足下面的條件式O. 8 < fl / f < I. 6... (4)其中,fl :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拍攝鏡頭全系的焦距。〔4〕如所述〔I〕 〔3〕中任一項記載的拍攝鏡頭,其特征在于,滿足下面的條件式O. 35 < f45 / f < 0. 60…(5)其中,f45 :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f:拍攝鏡頭全系的焦距。〔5〕如所述〔I〕 〔4〕中任一項記載的拍攝鏡頭,其特征在于,所有的透鏡由塑料材料形成。 專利技術〔I〕的效果用于得到小型且像差被良好地被校正的拍攝鏡頭的本專利技術的鏡頭結構是所謂的電傳照像型且利于拍攝鏡頭全長的小型化的結構。另外,通過將6片結構中從2片到4片設為負透鏡,增多具有發散作用的面,容易進行珀茲伐和的校正,可以得到直到畫面周邊部確保了良好的成像性能的拍攝鏡頭。另外,通過將配置于最靠像側的第六透鏡的像側面設為非球面,能夠良好地校正在畫面周邊部的諸像差。另外,通過在與光軸的交點以外的位置設為具有拐點(変曲點)的非球面形狀,易于確保像側光束的遠心特性。在此,“拐點”是在有效半徑內的透鏡斷面形狀的曲線中,切平面成為與光軸垂直的平面那樣的非球面上的點。條件式(1)、(2)是用于適當設定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的條件式。通過在正的第一透鏡和負的第二透鏡中應用滿足條件式(1)、(2)范圍的材料,即使在F2以下的明亮的透鏡中,也能夠良好地校正從軸上到軸外的色像差。專利技術〔2〕的效果專利技術〔2〕的條件式(3)是用于適當設定從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的合成厚度的條件式。通過低于上限,能夠對透鏡全長充分確保后焦點。另一方面,通過高于下限,透鏡的合成厚度不會減小,可防止各透鏡的折射率變得過強,能夠較小地抑制制造誤差引起的像面變動。另外,更優選設為下述的條件式。O. 9 < DL / f < I. 3... (3) ’專利技術〔3〕的效果專利技術〔3〕的條件式(4)是適當設定第一透鏡的焦距,用于適當實現拍攝鏡頭全長的縮短化和像差校正的條件式。由于條件式(4)的值低于上限,從而能夠適當維持第一透鏡的折射率,能夠向更靠物體側配置從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的合成主點,能夠縮短拍攝鏡頭全長。另一方面,通過超過下限,第一透鏡的折射率不會過大而超過必要,能夠將在第一透鏡發生的高次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抑制為小。另外,更優選設為下述的條件式。O. 9 < fl / f < I. 5... (4) ’專利技術〔4〕的效果專利技術〔4〕的條件式(5)是用于適當設定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的條件式。由于條件式(5 )值超過下限,從而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不會過小,能夠抑制發生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另一方面,通過低于上限,能夠適當維持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合成焦距,能夠實現拍攝鏡頭全長的縮短化。另外,更優選設為下述的條件式。O. 40 < f45 / f < O. 55…(5) ’專利技術〔5〕的效果近年來,以固體拍攝裝置整體的小型化為目的,開發即使是相同像素數的固體拍攝元件,像素間距也小,結果拍攝面尺寸也小的透鏡。面向這種拍攝面尺寸小的固體拍攝元件的拍攝鏡頭需要使全系的焦距較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佐野永悟,
申請(專利權)人:柯尼卡美能達先進多層薄膜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