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該結構可以很好的保障軸承座內的軸承具有很好的防水性,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減少機械故障的發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軋輥軸防水結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適用于軋機中,特別是二輥軋機。
技術介紹
現有的軋機設備中,軋輥軸上的軸承防水效果與一般軸承的防水措施相似,而這種防水的措施效果并不良好,這樣會導致軋輥軸上的軸承因常進入些水、灰塵等,導致故障的頻繁發生,同時也影響兩軸承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該結構可以很好的保障軸承座內的軸承具有很好的防水性,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減少機械故障的發生。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所述第一擋圈外側端面上均勻開設有若干第一徑向凹槽,所述第一徑向凹槽上開設有貫穿第一擋圈的螺栓孔,所述卡環外側端面外周設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第二徑向凹槽,所述第一徑向凹槽經一卡片與第二徑向凹槽相聯接, 所述卡片經螺栓與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一徑向凹槽上。所述第一擋圈上開設有6個均勻分布的第一徑向凹槽,所述卡環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6個第二徑向凹槽。所述卡環由兩個相同卡接在第二環形凹槽內的半圓弧形卡接件組成。所述螺栓孔位于第一凸環與第二凸環之間。所述軸承包括與擋環接觸配合的四點接觸球軸承和圓柱滾子軸承。本技術的優點在于結構設計新穎、獨特,通過第一擋圈和軸承透蓋相扣成形成獨特的結構,很好的防止了水進入軸承,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減少了軋機故障的發生。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軸承透蓋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第一擋圈的一角度立體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第一擋圈的另一角度立體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卡環的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卡環與第一擋圈的配合示意圖。附圖說明I 一軋輥軸 3 —軸承座 4 一軸承透蓋 5 —第一環形凹槽 6—第一擋圈 7—第一凸環8—第二凸環9 一第二擋圈 10 —第二環形凹槽11 一卡環 12 — 擋環 13 —第一徑向凹槽 14 一螺栓孔 15—凸部 16 —第二徑向凹槽 17—卡片 18—半圓弧形卡接件19 一四點接觸球軸承20—圓柱滾子軸承。具體實施方式為讓本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 作詳細說明如下,但本技術并不限于此。參考圖例,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1,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4,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5,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6,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7,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8,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9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10,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11 ;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12。所述第一擋圈外側端面上均勻開設有若干第一徑向凹槽13,所述第一徑向凹槽上開設有貫穿第一擋圈的螺栓孔14,所述卡環外側端面外周設置有凸部15,所述凸部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第二徑向凹槽16,所述第一徑向凹槽經一卡片17與第二徑向凹槽相聯接,所述卡片經螺栓與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一徑向凹槽上。所述第一擋圈上開設有6個均勻分布的第一徑向凹槽,所述卡環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6個第二徑向凹槽。所述卡環由兩個相同卡接在第二環形凹槽內的半圓弧形卡接件18組成。所述螺栓孔位于第一凸環與第二凸環之間。所述軸承包括與擋環接觸配合的四點接觸球軸承19和圓柱滾子軸承20。本技術中,第一凸環與第二凸環之間形成以凹槽與軸承透蓋的第一環形凹槽相扣接,第一凸環在第一環形凹槽內旋轉,這樣形成以類似迷宮的結構,很好的防止水進入軸承內,軸承座另一端也與本技術所提出的結構相同。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技術的涵蓋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軋輥軸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圈外側端面上均勻開設有若干第一徑向凹槽,所述第一徑向凹槽上開設有貫穿第一擋圈的螺栓孔,所述卡環外側端面外周設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第二徑向凹槽,所述第一徑向凹槽經一卡片與第二徑向凹槽相聯接,所述卡片經螺栓與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一徑向凹槽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軋輥軸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圈上開設有6個均勻分布的第一徑向凹槽,所述卡環上開設有與第一徑向凹槽相對應的6個第二徑向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軋輥軸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環由兩個相同卡接在第二環形凹槽內的半圓弧形卡接件組成。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軋輥軸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位于第一凸環與第二凸環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軋輥軸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包括與擋環接觸配合的四點接觸球軸承和圓柱滾子軸承。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該結構可以很好的保障軸承座內的軸承具有很好的防水性,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減少機械故障的發生。文檔編號B21B28/00GK202803756SQ20122035337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0日專利技術者陳江亮, 蔡開發, 陳金山 申請人:仙游縣閩邦冶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軋輥軸防水結構,包括軋輥軸,所述軋輥軸上設置有軸承和軸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一端設置有與其內徑相配合的軸承透蓋,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軸承透蓋外側端面設置有第一擋圈,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外周上設置有與第一環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環,所述第一擋圈內側端面內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所述第二凸環與設于軋輥軸上的第二擋圈螺紋連接;位于第二擋圈外側的軋輥軸上開設有一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與第一擋圈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第二擋圈與軸承之間設置有擋環。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江亮,蔡開發,陳金山,
申請(專利權)人:仙游縣閩邦冶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