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和手機及其殼體,行位鑲件經由行位座滑動設置在下模板上,在行位座上設置有適配斜導柱的導柱孔,行位鑲件上設置有用于成型產品外觀面紋路的型腔,型腔內包括與該行位鑲件移動方向形成的倒扣,在下內模上設置有用于在斜導柱拉開行位座拖動行位鑲件之前可預先頂起行位鑲件前端的彈性裝置。由于在下模板的下內模上設置了彈性裝置,在斜導柱拉開行位之前就先頂起了該行位的底面,使得成型產品外觀面部分紋路的行位在橫向移動之前就已經與產品的外觀面相脫離,由此避免了開模時因行位的橫向移動造成產品外觀面上的紋路被拖傷,進而提高了產品品質,并以較低的生產成本滿足了客戶的需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和手機及其殼體
本技術涉及手機及其外觀結構件的行位模具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可防止產品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以及利用該模具啤制出的手機殼體等外觀件。
技術介紹
如圖I所示,圖I是現有技術中手機殼體的分解圖,手機的殼體一般由前殼110、后殼120、電池面殼130、卡塞和裝飾件等部分組成,手機的外觀面通常分布在所述前殼110、 后殼120或電池面殼130的曲面或臺階面上。結合圖2所示,圖2是現有技術圖I中的局部A處放大圖,有些時候這些外觀面會根據客戶的需求選用相應的紋路,例如,位于所述后殼120側面帶臺階的外觀面121就采用了紋路,常用的紋路代號有VDI18#、VDI21#、VDI27#等。但是,這些紋路都深入外觀面表面相應厚度,對于殼體的模具需有相應的最小出模斜度要求,如果模具上的出模斜度不能滿足,在開模時殼體外觀面上的紋路就會被模具拖傷,進而降低了產品品質;而且這種情況發生在有行位的模具上時,由于行位的出模方向與局部外觀紋路出模方向形成倒扣,產品被拖傷的概率非常大。因此,現有技術尚有待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可避免開模時因行位的橫向移動造成產品外觀面上的紋路被拖傷。同時,本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手機殼體,在利用行位成型其側面紋路的情況下, 可防止開模時因行位的橫向移動造成殼體外觀面上的紋路被拖傷。以及,本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手機,可以較低的成本避免其殼體外觀面上的紋路被模具上的行位拖傷。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包括上模板、上內模、下模板、下內模、行位鑲件、行位座和斜導柱,所述上內模和所述斜導柱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內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行位鑲件經由所述行位座滑動設置在所述下模板上,在所述行位座上設置有適配所述斜導柱的導柱孔,所述行位鑲件上設置有用于成型產品外觀面紋路的型腔,所述型腔內包括與該行位鑲件移動方向形成的倒扣,其中,在所述下內模上設置有用于在所述斜導柱拉開所述行位座拖動所述行位鑲件之前可預先頂起所述行位鑲件前端的彈性裝置。所述的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其中所述彈性裝置設置為波子螺絲,所述波子螺絲的定位珠在其內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頂在所述行位鑲件的底面上。所述的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其中在所述行位鑲件的底面上還設置有適配所述波子螺絲頂端定位珠的凹坑,所述凹坑的位置位于所述斜導柱拉開所述行位座拖動所述行位鑲件移動停止時正對所述波子螺絲頂端定位珠的位置上。一種手機殼體,包括設置在殼體外觀面上的紋路,所述殼體設置為手機的前殼、后 殼或電池面殼,其中所述殼體上的部分紋路利用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止外觀面紋路被 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啤制而成。一種手機,包括殼體,在所述殼體的外觀面上設置有紋路,所述殼體設置為手機的 前殼、后殼或電池面殼,其中所述殼體上的部分紋路利用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止外觀面 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啤制而成。本技術所提供的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和手機及其殼體,由 于在下模板的下內模上設置了彈性裝置,在斜導柱拉開行位之前就先頂起了該行位的底 面,使得成型產品外觀面部分紋路的行位在橫向移動之前就已經與產品的外觀面相脫離, 由此避免了開模時因行位的橫向移動造成產品外觀面上的紋路被拖傷,進而提高了產品品 質,并以較低的生產成本滿足了客戶的需求。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中手機殼體的分解圖。圖2是現有技術圖1中的局部A處放大圖。圖3是本技術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圖3中局部B處放大圖。圖5是本技術圖3中局部C處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所描述 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圖3是本技術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的結構示 意圖,以圖1中所述后殼120的塑膠模具為例,該后殼模具包括上模板210、上內模220、下 模板230、下內模240、行位鑲件250、行位座260和斜導柱270,所述上內模220和所述斜導 柱270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210上,所述下內模240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30上,所述行位鑲 件250連接在所述行位座260上,所述行位座260滑動設置在所述下模板230上,在所述行 位座260上設置有適配所述斜導柱270的導柱孔267,合模時所述斜導柱270卡入所述行位 座260的導柱孔267中,以使所述行位鑲件250復位,開模時所述斜導柱270從所述行位座 260的導柱孔267中脫出,一并拉開所述行位座260和所述行位鑲件250。結合圖4所示,圖4是本技術圖3中局部B處放大圖,所述上內模220上設置 有用于成型所述后殼120外觀面紋路的型腔221,和/或,所述行位鑲件250上設置有用于 成型所述后殼120外觀面紋路的型腔251,在所述行位鑲件250的型腔251包括與該行位鑲 件250移動方向(圖中箭頭所示)形成的倒扣252,所述行位鑲件250的型腔251還包括位 于臺階面邊緣圓弧處254上的紋路。顯然,若開模時所述斜導270通過所述行位座260強 行拖出所述行位鑲件250,勢必會造成后殼120臺階面上的倒扣252以及圓弧處254上半段 的紋路被拖傷。結合圖5所示,圖5是本技術圖3中局部C處放大圖,為避免因行位的移動拖 傷后殼120外觀面上的紋路,本技術的殼體模具在所述下內模240上設置有彈性裝置310,用于在所述斜導柱270拉開所述行位座260拖動所述行位鑲件250之前預先頂起所述行位鑲件250的前端,由此在所述斜導柱270拉開所述行位座260拖動所述行位鑲件250 橫向移動的時候就不會拖傷殼體外觀面上的紋路了。實際上,由于所述行位座260上的導柱孔267與所述斜導柱270為間隙配合,在開模的瞬間,所述下內模240和所述行位鑲件260帶著成型的所述后殼120隨所述下模板230 一起剛剛脫開所述上內模220,此刻所述行位座260和所述行位鑲件250都沒有移動,而所述行位鑲件250在所述彈性裝置310的彈頂作用下,其前端的型腔部分就已經與所述后殼 120相脫離了 ;繼而在所述斜導柱270的作用下,所述行位座260拖動所述行位鑲件250橫向移動。在本技術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彈性裝置310可優選成本低廉的波子螺絲,所述波子螺絲的定位珠313在其內部彈簧312的彈力作用下頂在所述行位鑲件250的底面上。所謂的波子螺絲,即在螺絲本體311上設置有彈簧312和定位珠313,所述定位珠313卡在所述螺絲本體311的頂部,所述彈簧312位于所述螺絲本體311的內部,并處于部分被壓縮的狀態,所述彈簧312的頂端頂在所述定位珠313上。較好的是,在所述行位鑲件250的底面上還設置有適配所述波子螺絲頂端定位珠 313的凹坑253,所述凹坑253的位置位于所述斜導柱270拉開所述行位座260拖動所述行位鑲件250移動停止時正對所述波子螺絲頂端定位珠313的位置上。由此還可以利用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止外觀面紋路被行位拖傷的塑膠模具,包括上模板、上內模、下模板、下內模、行位鑲件、行位座和斜導柱,所述上內模和所述斜導柱均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下內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行位鑲件經由所述行位座滑動設置在所述下模板上,在所述行位座上設置有適配所述斜導柱的導柱孔,所述行位鑲件上設置有用于成型產品外觀面紋路的型腔,所述型腔內包括與該行位鑲件移動方向形成的倒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內模上設置有用于在所述斜導柱拉開所述行位座拖動所述行位鑲件之前可預先頂起所述行位鑲件前端的彈性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萬江波,騰明權,朱曉鵬,劉小虎,
申請(專利權)人:捷榮模具工業東莞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