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用于實現換擋機構的換擋定位、選擋感力定位,空擋定位和選擋回位等功能,其構成中包括選換擋感力塊、換擋軸、彈性銷、選擋定位座和換擋定位座,所述選換擋感力塊中間部分為套管結構,套裝在換擋軸外面,并通過彈性銷與換擋軸固定在一起,在選換擋感力塊兩側設有相互垂直的兩個曲面,其中一個曲面呈“波浪”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軸向移動選擋過程中,定位準確,選擋手感好,選擋回位性能穩定;在執行繞軸心旋轉換擋操作時,換擋定位及空擋位置更加準確,換擋平穩,內部緊湊感加強,提高了換擋舒適感;同時簡化了換擋機構的零部件設計,結構簡單,易于裝配,降低了該總成的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尤其適用于手動變速器的換擋感力裝置,屬于汽車
技術介紹
隨著汽車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不僅僅對汽車的動力和經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駕駛的舒適性也非常重視,汽車文化的內涵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而更多的體現在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上,使駕駛者從中感受到濃厚的駕駛樂趣。因此,作為操縱最頻繁,駕駛感覺最敏感的手動變速器換擋機構,為保證換擋完成后機構的緊湊感和手感的舒適性,必須設置換擋定位裝置;為保證選擋到位后換擋無卡滯現象,還要設置選擋感力裝置;此外,為了避免誤操作,使選擋機構正確回歸空擋位(也稱作“中位”),并保證空擋位置的準確性,必須設置空擋回位裝置。目前,大部分手動變速器在上述功能保證和機構設置上還存在著一定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選擋功能和選擋回位功能是通過感力塊與壓縮螺旋彈簧配合實現的,在操作過程中,選擋力與螺旋彈簧的壓縮量成正t匕,開始選擋時力最小,選擋到位時力最大,選擋操作手感舒適性較差;二是裝配的零部件較多,換擋軸上需要設計卡環槽,不僅增加了換擋軸的加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換擋軸的剛度和強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之弊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緊湊,易于裝配,并能保證換擋機構各種功能的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本技術所述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它包括選換擋感力塊、換擋軸、彈性銷、選擋定位座和換擋定位座,所述選換擋感力塊中間部分為套管結構,套裝在換擋軸外面,并通過彈性銷與換擋軸固定在一起,在選換擋感力塊兩側設有相互垂直的兩個曲面,其中一個曲面呈“波浪”形結構。上述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所述選換擋感力塊的“波浪”形曲面上設有與變速器擋位數目相匹配的波谷,該曲面與選擋定位座配裝,所述選換擋感力塊的“蝙蝠翅膀”形曲面上設有三處凹槽,該曲面與換擋定位座配裝。上述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所述選擋定位座和換擋定位座內部結構相同,主要構成元件均包括外殼、彈簧和鋼球,兩者外殼形狀與各自布置方式相匹配。上述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所述選擋定位座和換擋定位座固定在變速器殼體的對應位置上。本技術通過換擋軸帶動選換擋感力塊實現軸向移動和繞軸心的旋轉運動;選換擋感力塊的兩相互垂直的曲面分別與選擋定位座和換擋定位座配合實現了換擋定位、選擋感力定位,空擋定位、選擋回位等功能;本技術彌補了現有技術的不足,在軸向移動選擋過程中,定位準確,選擋手感好,選擋回位性能穩定;在執行繞軸心旋轉換擋操作時,換擋定位及空擋位置更加準確,換擋平穩,內部緊湊感加強,提高了換擋舒適感;同時簡化了換擋機構的零部件設計,結構緊湊,易于裝配,降低了該總成的制造成本。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側視圖;圖3是選擋定位座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換擋定位座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選換擋感力塊的“蝙蝠翅膀”形曲面與換擋定位座鋼球配合示意圖;圖6是選換擋感力塊的“蝙蝠翅膀”形曲面與選擋定位座鋼球配合示意圖。圖中各標號為1、選擋定位座,1-1、選擋定位座外殼,1-2、選擋定位座彈簧,1-3、選擋定位座鋼球,2、選換擋感力塊,2-1、“蝙蝠翅膀”形曲面,2-2、“波浪”形曲面,3、彈性銷,4、換擋軸,5、換擋定位座,5-1、換擋定位座外殼,5-2、換擋定位座彈簧,5-3、換擋定位座鋼球,Phd、選擋力,Pxd、換擋力。具體實施方式參看圖I、圖2、圖5、圖6,本技術構成中包括選換擋感力塊2、換擋軸4、彈性銷3、選擋定位座I和換擋定位座5,所述選換擋感力塊2中間部分為套管結構,套裝在換擋軸4外面,并通過彈性銷3與換擋軸4固定在一起,在選換擋感力塊2兩側設有相互垂直的兩個曲面,其中一個曲面為“波浪”形曲面2-2結構,另一個曲面呈“蝙蝠翅膀”形曲面2-1結構。參看圖I、圖2、圖5、圖6,本技術構成中的選換擋感力塊的“波浪”形曲面2-2上設有與變速器擋位數目相匹配的波谷,該曲面與選擋定位座I配裝,所述選換擋感力塊的“蝙蝠翅膀”形曲面2-1上設有三處凹槽,該曲面與換擋定位座5配裝。參看圖I、圖2、圖3、圖4,本技術構成中的選擋定位座I和換擋定位座5內部結構相同,主要構成元件均包括外殼、彈簧和鋼球,兩者外殼形狀與各自布置方式相匹配。參看圖I、圖2、圖3、圖4、圖5、圖6,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本技術實現了換擋定位,空擋定位、選擋回位、選擋感力、產生選擋力和產生換擋力(增強換擋吸入感)等功能。選換擋感力塊2通過彈性銷3與換擋軸4固定在一起,選換擋感力塊2隨著換擋軸4的移動或轉動而相應的移動或轉動,選擋定位座I和換擋定位座5通過壓入(過盈配合)或螺紋與變速器殼體固定在一起,選擋定位座I和換擋定位座5結構相同或相似,根據安裝方式及彈力大小其外形和性能可以不同,其內部結構主要由外殼、彈簧和鋼球等幾部分組成。選換擋感力塊2上兩側分別布置的一個設有與變速器擋位數目相匹配波谷的“波浪”形曲面2-2和設有三處凹槽的“蝙蝠翅膀”形曲面2-1。選擋定位座鋼球1-3在選換擋感力塊2的“波浪”形曲面2-2上滾動,并且隨著“波浪”形曲面2-2的圓弧面的起伏而壓縮選擋定位座彈簧1-2,換擋定位座5的換擋定位座鋼球5-3在選換擋感力塊2的“蝙蝠翅膀”形曲面2-1上滾動,同樣隨著“蝙蝠翅膀”形曲面2-1的起伏而壓縮換擋定位座彈簧5-2。在選換擋感力塊2上“波浪”形曲面2-2的中部波谷處,選擋定位座鋼球1-3同時與兩個圓弧形曲面相切,此處為變速器選擋的中位,即空擋位置,空擋位時,換擋定位座鋼球5-3也正好處于“蝙蝠翅膀”形曲面2-1的中部凹陷處,也同時與兩個曲面相切,換擋軸4徑向受力平衡,作用在選換擋感力塊2上對稱布置的選擋定位座I和換擋定位座5的彈簧力可相互抵消一部分或完全抵消達到平衡狀態。當駕駛員進行換擋操作時,換擋軸4帶動選換擋感力塊2繞換擋軸軸線旋轉,選擋定位座鋼球1-3在選換擋感力塊2的“波浪”形曲面2-2上直線滾動,“波浪”形曲面2-2處不產生軸向力,不壓縮彈簧,“蝙蝠翅膀”形曲面2-1給換擋定位座鋼球5-3 —個沿著切點和鋼球中心連線方向的力,該力分解為沿換擋軸徑向的力和壓縮換擋定位座內部彈簧的力,沿換擋軸徑向的力的反作用力即為駕駛員感受到的換擋力Phd。圖5表示換擋定位座鋼球5-3在“蝙蝠翅膀”形曲面2-1上處于空擋位時和換擋某一擋位時的狀態。換擋定位座鋼球5-3滑過最高點換擋完成后,換擋定位座鋼球5-3到達“蝙蝠翅膀”形曲面2-1的凹槽內,換擋定位座鋼球5-3與兩個斜面相切,兩個切點處產生的徑向力相護抵消,鋼球起到定位作用,使選換擋感力塊2沿斜面方向不再受力,保證選換擋感力塊2定位更準確,可以保證換擋過程的平穩性及換擋機構內部緊湊感。當駕駛員進行選擋操作時換擋軸4帶動選換擋感力塊2軸向移動,選擋定位座鋼球1-3在“波浪”形曲面2-2的弧面上滾動。圖6表示選擋定位座鋼球1-3在“波浪”形曲面2-2上處于空擋位時和選至某一擋位時的狀態,對駕駛員而言,當選擋到位后,即選擋定位座鋼球1-3進入“波浪”形曲面2-2波谷,“波浪”形曲面2-2受到的壓力即為選擋力Pxd,由于選擋力P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選換擋感力塊(2)、換擋軸(4)、彈性銷(3)、選擋定位座(1)和換擋定位座(5),所述選換擋感力塊(2)中間部分為套管結構,套裝在換擋軸(4)外面,并通過彈性銷(3)與換擋軸(4)固定在一起,在選換擋感力塊(2)兩側設有相互垂直的兩個曲面,其中一個曲面為“波浪”形曲面(2?2)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選換擋感力塊(2)、換擋軸(4)、彈性銷(3)、選擋定位座(1)和換擋定位座(5),所述選換擋感力塊(2)中間部分為套管結構,套裝在換擋軸(4)外面,并通過彈性銷(3)與換擋軸(4)固定在一起,在選換擋感力塊(2)兩側設有相互垂直的兩個曲面,其中一個曲面為“波浪”形曲面(2-2)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變速器換擋感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選換擋感力塊的“波浪”形曲面(2-2)上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玉靈,徐海山,夏海軍,孫月賓,張朋,王克,焦麗永,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