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叢枝菌根真菌菌劑促進大田甘蔗生長的方法,以河沙、珍珠巖、壤土、泥炭土為培養基質,以玉米為宿主植物繁殖叢枝菌根真菌孢子,培養4-5個月后,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作為叢枝菌根菌劑,應用于大田甘蔗生產。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作為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叢枝菌根(AM)是由球囊霉(Glomeromycota)真菌與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體,這類真菌因能在植物根部細胞內形成典型的叢枝(arbuscules)結構而得名-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以下簡稱AM真菌),約80%以上的陸地植物(包括苔蘚、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都能形成叢枝菌根,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種菌根類型。AM真菌與植物根系共生后,能夠促進宿主植物對水分和土壤礦質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和利用,提高養分的利用率,調節宿主體內代謝活動,增強抗旱性,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作 物產量和品質;尤其是AM真菌在植物根際形成的龐大菌絲網絡系統,對于穩定土壤結構、控制水土流失、增強對土傳病害的抑制、保持植物根際土壤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有重要意義(Fitter, 2005 ;Erik et al, 2010 ;Sikes et al, 2009 ;Borowicz, 2001) 在玉米(馮永坤等2009 ;畢銀麗等,2003)、小麥(載開軍等,2002)、黃瓜(韓冰等2012)、甜瓜(賀超興等2010)等接種AM真菌有效促進了植株的生長和對礦質營養的吸收。接種AM真菌明顯提高甘薯、小麥、玉米、大豆的產量,增強玉米的抗脅迫能力,減少玉米和水稻紋枯病的發病率,減少燕麥線蟲的發生數量。但是,尚未檢索到利用叢枝菌根真菌菌劑促進大田甘蔗生長的的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叢枝菌根真菌菌劑作為大田甘蔗接種物,能夠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包括如下步驟1.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1. 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1. 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2:1,或河沙珍珠巖壤土 =2:1:1,或河沙珍珠巖壤土 泥炭土 =2:1:1:1,1. 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眭寬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單一純種叢枝菌根菌劑,或接種相當于基質體積5 10%的含有叢枝菌根真菌的繁殖體的菌劑,覆蓋2-3厘米混合基質,1. 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00-20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1-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1. 6、每30天淋20-5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_60%,1. 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鹿生產。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應用本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可作為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1,包括如下步驟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 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2:1,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眭寬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單一純種叢枝菌根菌劑,或接種相當于基質體積5 10%的含有叢枝菌根真菌的繁殖體的菌劑,覆蓋2-3厘米混合基質,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00-20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1_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6、每30天淋20-5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_60%,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鹿生產。本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應用在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實施例2,包括如下步驟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壤土 =2:1:1,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眭寬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6kg需繁殖的單一純種叢枝菌根菌劑,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2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6、每30天淋5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_60%,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鹿生產。本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應用在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實施例3,包括如下步驟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壤土 泥炭土 =2:1:1: 1,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眭寬10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5厘米,接種相當于基質體積10%的含有叢枝菌根真菌的繁殖體的菌劑,覆蓋3厘米混合基質,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2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6、每30天淋2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_60%,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鹿生產。 本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應用在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權利要求1.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1. 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1.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2:1,或河沙珍珠巖壤土 =2:1:1,或河沙 珍珠巖壤土 泥炭土 =2:1:1:1,1. 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眭寬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O. 4-0. 8kg需繁殖的單一純種叢枝菌根菌劑,或接種相當于基質體積5 10%的含有叢枝菌根真菌的繁殖體的菌劑,覆蓋2-3厘米混合基質,1. 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00-20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1-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1. 6、每30天淋20-5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60%,1.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鹿生產。全文摘要,以河沙、珍珠巖、壤土、泥炭土為培養基質,以玉米為宿主植物繁殖叢枝菌根真菌孢子,培養4-5個月后,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作為叢枝菌根菌劑,應用于大田甘蔗生產。采用本專利技術生產的叢枝菌根菌劑作為大田甘蔗接種物,促進甘蔗對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甘蔗的抗旱性,產量提高10%以上。文檔編號A01G31/00GK102986447SQ201310004329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7日專利技術者陳廷速, 李松, 張金蓮, 覃曉娟, 吳圣進, 譚裕模, 楊榮仲, 譚宏偉, 李楊瑞 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叢枝菌根真菌菌劑促進大田甘蔗生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1、所用菌株為球囊霉屬、無梗囊霉屬或盾巨孢囊霉屬,1.2、培養叢枝菌根真菌孢子所用的宿主植物為玉米,1.3、培養基質按質量比選自河沙:珍珠巖=2:1,或河沙:珍珠巖:壤土=2:1:1,或河沙:珍珠巖:壤土:泥炭土=2:1:1:1,1.4、在溫室或標準塑料大棚內,每晆寬80?120厘米,放入按上述比例混合好的培養基質厚10?15厘米,按每平方米撒0.4?0.8kg需繁殖的單一純種叢枝菌根菌劑,或接種相當于基質體積5~10%的含有叢枝菌根真菌的繁殖體的菌劑,覆蓋2?3厘米混合基質,1.5、按照每平方米種植100?200株宿主植物進行播種,覆蓋1?2厘米基質,淋水保濕,1.6、每30天淋20?50%霍格蘭氏營養液,培養基質含水量40%?60%,1.7、培養4?5個月為一個培養周期,收集培養基質和植物根系,將單一菌劑混合為復合菌劑,用于大田甘蔗生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廷速,李松,張金蓮,覃曉娟,吳圣進,譚裕模,楊榮仲,譚宏偉,李楊瑞,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