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竹蓀栽培方法,包括菌種制作、場地清理、栽培時機、堆料下種和覆土,其特征是: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該方法選擇初夏或秋季多雨季節(jié),在連續(xù)3-5個雨天,竹落葉吸足雨水、土壤含水量大的時機,在竹園就地利用竹落葉資源栽培竹蓀,及竹落葉變廢為寶,成本低廉效果好,可以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菇類栽培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竹蓀的栽培方法,屬于食用菌生產領域。
技術介紹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鬼筆科竹蓀屬中著名的食用菌,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狀球形,后伸長,菌蓋鐘形,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整個菌體顯得十分俊美,色彩鮮艷稀有珍貴,猶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真菌皇后”。竹蓀營養(yǎng)豐富、 口味鮮美,是著名的山珍。據測定干竹蓀中含粗蛋白19.4%、粗脂肪2.6%,可溶性無氮傾倒物總量60. 4%,其中菌糖4. 2%、粗纖維8. 4%,灰分9. 3%。其對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 腸胃疾病等具有顯著效果,能防癌抗癌,減肥壯體。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蓀烹調的菜、肉多日不變餿。另外,經臨床實驗證明,竹蓀對癌癥和艾滋病有一定的療效,竹蓀需要量也越來越大,光是依靠野生的竹蓀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人們一直在研究人工種植竹蓀的方法和技術。現有技術中,一種是挖取室外野生竹蓀菌絲(將帶菌絲的竹鞭和土壤一起挖來,要遮光保濕),剔除雜菌,帶到室內栽在預先用腐殖質豐富的竹園土、死竹鞭段、竹葉等配成的培養(yǎng)床上,澆透水,在遮光下溫度保持2(T24°C,相對濕度65°/Γ70%,一般經過I個月培養(yǎng)菌絲即可發(fā)好,然后將發(fā)好的菌絲和竹鞭段及土壤一道挖取,再播種到野外竹園內或室內培養(yǎng)箱內,播種量和培養(yǎng)料之比為1:10。另一種是利用培養(yǎng)料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通常利用各種竹類的根、枝、葉及竹器廠的竹屑、竹邊角料等作為原料。專利技術內容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傳統(tǒng)栽培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竹蓀栽培方法。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包括菌種制作、場地清理、栽培時機、堆料下種和覆土,其特征是 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所述竹落葉包括葉片、葉鞘和枝梗。所述竹蓀菌種制作中,母種采用PDA培養(yǎng)基+竹葉煮汁,常規(guī)方法生產;原種及栽培種采用棉籽殼、醋糟、竹葉為原料,常規(guī)菌種生產方法生產,在22-26°C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 30-40 天。所述場地清理是在竹園中選擇竹枝相對稀疏的地方,清理雜草雜物后作為竹蓀栽培場地。所述栽培時機是選擇初夏或秋季多雨季節(jié),連續(xù)3-5個雨天,竹落葉吸足雨水、土壤含水量大的時機。所述的堆料下種,是將含水量在60-80%的竹落葉,堆成寬20-50cm,高8_15cm,長度不限的堆,每m2用竹蓀菌種1. 5-3kg,采用點播與撒播相結合的方法下種,菌種表面再覆蓋上2-3cm的竹葉或薄膜避雨保濕。所述的覆土方法是播種后15-20天,菌絲長滿料面時進行覆土,土厚2_3cm,覆土后一周,菌絲長滿土層后進行第二次覆土,土厚l-2cm;所覆的土,要求富含腐殖質并成團粒結構的酸性土、粒度O. 5-lcm,并事先用殺蟲殺菌劑處理一次,以減少病蟲害污染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1、本專利技術直接以竹園作為竹蓀栽培場地,并就地利用竹落葉為原料,實現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一舉兩得。2、不僅不需要原料成本,而且可以減少用工,可以大大降低竹蓀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50%以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專利技術,應理解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專利技術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專利技術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所述竹落葉包括葉片、葉鞘和枝梗,栽培步驟如下1、竹蓀菌種制作母種采用PDA培養(yǎng)基,常規(guī)方法生產,在PDA培養(yǎng)基中加入竹葉煮汁, 以增強竹蓀菌絲對竹葉養(yǎng)分的適應性;原種及栽培種采用棉籽殼、醋糟、竹葉為主要原料, 添加麩皮、玉米粉及硫酸鎂、磷酸二氫鉀、石膏粉等營養(yǎng)物質,常規(guī)菌種生產方法生產,在 22-26 °C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30-40天。2、場地清理在竹園中選擇竹枝相對稀疏的地方或者竹園的邊緣,砍去部分竹枝, 使其形成一塊寬20-50cm,長度Im以上的栽培場地,清理雜草雜物后用于竹蓀栽培。3、選擇竹蓀栽培時機可以在多雨的初夏或秋季,選擇連續(xù)3-5個雨天,竹落葉吸足雨水、土壤含水量大的時期作為竹蓀的下種栽培時機。4、堆料下種將含水量在60-80%的竹落葉,堆成寬20-50cm,高8-15cm,長度Im以上的堆,每Hf用竹蓀菌種1. 5-3kg,采用點播與撒播相結合的方法下種,菌種表面再覆蓋上 2-3cm的竹葉或薄膜避雨保濕。 5、覆土方法播種后15-20天,菌絲長滿料面時進行覆土,土厚2_3cm,覆土后一周,菌絲長滿土層后進行第二次覆土,土厚l_2cm ;所覆的土,要求富含腐殖質并成團粒結構的酸性土、粒度O. 5-lcm,并事先用殺蟲殺菌劑處理一次,以減少病蟲害污染。權利要求1.,包括菌種制作、場地清理、栽培時機、堆料下種和覆土,其特征是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所述竹落葉包括葉片、葉鞘和枝梗。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蓀菌種制作中,母種采用PDA培養(yǎng)基+竹葉煮汁,常規(guī)方法生產;原種及栽培種采用棉籽殼、醋糟、竹葉為原料, 常規(guī)菌種生產方法生產,在22-26°C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30-40天。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場地清理是在竹園中選擇竹枝相對稀疏的地方,清理雜草雜物后作為竹蓀栽培場地。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時機是選擇初夏或秋季多雨季節(jié),連續(xù)3-5個雨天,竹落葉吸足雨水、土壤含水量大的時機。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堆料下種,是將含水量在60-80%的竹落葉,堆成寬20-50cm,高8_15cm,長度不限的堆,每m2用竹蓀菌種1.5-3kg,采用點播與撒播相結合的方法下種,菌種表面再覆蓋上2-3cm的竹葉或薄膜避雨保濕。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土方法是播種后 15-20天,菌絲長滿料面時進行覆土,土厚2-3cm,覆土后一周,菌絲長滿土層后進行第二次覆土,土厚l-2cm ;所覆的土,要求富含腐殖質并成團粒結構的酸性土、粒度O. 5-lcm,并事先用殺蟲殺菌劑處理一次,以減少病蟲害污染。全文摘要,包括菌種制作、場地清理、栽培時機、堆料下種和覆土,其特征是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該方法選擇初夏或秋季多雨季節(jié),在連續(xù)3-5個雨天,竹落葉吸足雨水、土壤含水量大的時機,在竹園就地利用竹落葉資源栽培竹蓀,及竹落葉變廢為寶,成本低廉效果好,可以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文檔編號A01G1/04GK102986448SQ201110264860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8日專利技術者朱忠貴, 董亞萍 申請人:鎮(zhèn)江市食用菌研究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竹蓀栽培方法,包括菌種制作、場地清理、栽培時機、堆料下種和覆土,其特征是:在竹園直接以竹落葉為原料進行竹蓀栽培,所述竹落葉包括葉片、葉鞘和枝梗。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朱忠貴,董亞萍,
申請(專利權)人:鎮(zhèn)江市食用菌研究所,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