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折疊車輪,屬于車輪技術領域,該車輪包括分段的輪圈、輪圈連接裝置、輪圈支架、輻條和軸套裝置,所述輪圈包括外胎、內胎和鋼圈;所述輪圈連接裝置包括鉸接在相鄰鋼圈之間的兩個圓錐齒輪、固定該圓錐齒輪的齒輪套、連接相鄰鋼圈的卡栓裝置和連通內胎的輪圈導氣管;所述輪圈支架包括用于支撐的伸縮桿和鉸接在伸縮桿之間的齒輪組,伸縮桿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與軸套裝置之間;所述輻條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鋼圈上,另一端鉸接在軸套裝置上。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可折疊車輪,折疊、收納簡便,節省空間,同時結構簡單、緊湊,易于保養和維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車輪
,特別是一種可折疊車輪。
技術介紹
自行車由于輕便、環保、實用方便等特點,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代步工具,但是由于自行車體積較大,不便隨身攜帶、運輸。為此,人們對自行車進行了改進。現有技術中,已有可折疊自行車,但是即便是進行折疊,自行車的車輪形狀是固定的,不可進行進一步縮小,從而限制了自行車折疊后在體積上的進一步縮小,不利于人們的攜帶。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目的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折疊攜帶、節省空間的可折疊車輪。技術方案一種可折疊車輪,包括分段的輪圈、輪圈連接裝置、輪圈支架、輻條和軸套裝置,所述輪圈包括外胎、內胎和鋼圈;所述輪圈連接裝置包括鉸接在相鄰鋼圈之間的兩個圓錐齒輪、固定該圓錐齒輪的齒輪套、連接相鄰鋼圈的卡栓裝置和連通內胎的輪圈導氣管;所述輪圈支架包括用于支撐的伸縮桿和鉸接在伸縮桿之間的齒輪組,所述伸縮桿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與軸套裝置之間;所述輻條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鋼圈上,另一端鉸接在軸套裝置上。優選的,所述輪圈均勻分段。優選的,所述輪圈均分為偶數段,優選均分為6段或8段;所述伸縮桿和齒輪組的個數與輪圈偶數段數對應。優選的,所述輪圈各段兩端均成圓錐弧面狀,所述鋼圈的兩端均設有與圓錐齒輪固定連接的裝置,該裝置設有一貫穿孔;所述齒輪套內設有兩個突出的軸,該軸的軸心設有一貫穿孔;所述兩個圓錐齒輪分別套裝在該軸上且相互嚙合,圓錐齒輪的軸心也設有一貫穿孔;其中,所述的三個貫穿孔貫通。優選的,所述輪圈導氣管穿過所述貫穿孔,再穿過鋼圈將內胎連通。優選的,所述的輪圈導氣管是兩頭為鋼管,中間為橡膠管的氣密性裝置,并與內胎密閉連接。優選的,所述輪圈的兩端設有用于安裝卡栓裝置的凹槽;所述卡栓裝置的一端固定在輪圈的凹槽內,另一端鉸接在相鄰輪圈的凹槽內。優選的,所述伸縮桿由用于支撐的伸縮的桿和相對于桿底端旋轉的連接機構組成,所述伸縮桿的頂端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的齒輪套上;所述齒輪組中,兩個齒輪為一組;其中,相鄰的伸縮桿連接齒輪組中不同的齒輪。優選的,所述軸套裝置包括外軸套、內軸套和配合軸套支架使用的齒輪安放裝置,所述外軸套和內軸套通過滾輪連接。本專利技術中,輪圈均分成段,每段輪圈有獨立的外胎、內胎和鋼圈,而內胎又非完全獨立,在完成組裝后各內胎之間不論是折疊還是展開的狀態都是通過輪圈連接裝置中的輪圈導氣管相連;該輪圈連接裝置包括兩個圓錐齒輪、一個齒輪套、輪圈導氣管和卡栓裝置;各段輪圈的鋼圈兩端都設有與輪圈連接裝置中的圓錐齒輪固定連接的結構,圓錐齒輪底端有一與鋼圈連接的結構,該連接結構為一個略小于圓錐底面的圓柱,在圓柱之上是一個能與鋼圈兩端處連接結構相契合的類長方體結構;齒輪套內部有兩個突出軸,該軸可將兩個圓錐齒輪固定住,但兩圓錐齒輪能相對于軸轉動同時齒輪相互嚙合;卡栓裝置一端固定在鋼圈上,一端絞接在相鄰鋼圈上,可打開或者固定相鄰鋼圈,從而控制輪圈段的開合;輪圈支架包括用于支撐的伸縮桿和鉸接在伸縮桿之間的齒輪組,伸縮桿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與軸套裝置之間,在折疊過程中,伸縮桿隨著輪圈的運動轉動,同時伸縮桿因帶動相鄰齒輪組的轉動而帶動相鄰伸縮桿的聯動;輻條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鋼圈上,另一端鉸接在軸套裝置上,軸套裝置可控制輻條的張緊與放松,方便折疊。輪圈可均分為偶數段,伸縮桿和齒輪組的個數與輪圈偶數段數對應;其中輪圈段數與伸縮桿數量和齒輪組數量相等,只要滿足可折疊即可。輪圈各段兩端均成圓錐弧面狀,這樣車輪可在輪子充氣狀態下完成折疊展開的一系列動作,無需再加氣,同時折疊過程中,相鄰輪圈折疊不會對輪圈產生擠壓,順暢自然;輪圈中鋼圈的兩端與圓錐齒輪固定連接的裝置設有一貫穿孔,齒輪套內設有兩個突出的軸,該軸的軸心設有一貫穿孔,兩個圓錐齒輪分別套裝在該軸上且相互嚙合,圓錐齒輪的軸心也設有一貫穿孔,以上的三個貫穿孔貫通;輪圈導氣管穿過所述貫穿孔,再穿過鋼圈將內胎連通;綜上,輪圈導氣管穿過內胎相互連接的過程中,穿過輪圈連接裝置,在輪圈與輪圈之間形成一個類V字形的路徑;其中,輪圈導氣管是兩頭為鋼管,中間為橡膠管的氣密性裝置,其鋼管部與圓錐齒輪和鋼圈的孔固定,并與內胎密閉連接保證各段內胎通氣。卡栓裝置由兩塊可轉動連接的卡片和一緊固片組成;兩塊卡片鉸接后,有兩個自由端,其中第一自由端與鋼圈可轉動連接;第二自由端開叉呈L狀,該緊固片的兩端開叉側面呈L狀,第二自由端與緊固片開叉處相連,緊固片固定在相鄰鋼圈的凹槽內;第二自由端在車輪展開狀態時與緊固片緊密扣死,在車輪處于折疊狀態時與鋼圈嚙合。伸縮桿由用于支撐的伸縮的桿和相對于桿部旋轉的連接機構組成,伸縮桿的一端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的齒輪套上;齒輪組中兩個齒輪為一組;伸縮桿和齒輪組交錯并排分布在軸套裝置表面上,其中,各齒輪組中兩個齒輪的中心連線與軸套軸線平行;伸縮桿和齒輪分別與軸套可轉動連接,伸縮桿的連接結構與齒輪可轉動連接,其連接點位于伸縮桿轉動軸線與它相連的齒輪的軸線交點處;并且相鄰的伸縮桿連接齒輪組中不同的齒輪,使得伸縮桿轉動時,相鄰的齒輪轉動帶動齒輪組中另一齒輪聯動,從而帶動相鄰伸縮桿聯動;該伸縮桿桿頂部由一孔狀連接結構組成,該結構連與輪圈連接裝置可轉動連接。該軸套裝置由內軸套,外軸套和齒輪安放裝置組成,外軸套與輪圈支架各部可轉動連接,外軸套為一中空圓柱體,其表面有凸起的U形結構,分別用于安放齒輪組和伸縮桿,外軸套兩端分別有相等數量的孔,以軸套軸線為對稱線對稱分布且垂直于軸線,內軸套也為一中空的圓柱體,一端為內齒輪結構,該齒輪結構的直徑大于內軸套主體圓柱體直徑且略小于外軸套內壁的直徑,內軸套從側面看呈T形,在內軸套主體部分兩側有一向內凹陷圓環形結構,在該圓環形結構表面的法線方向設有孔,該孔在圓環形結構表面以圓環的軸為對稱軸環形對稱均勻排布,該孔從凹陷部分一直穿出內軸套兩側,輻條穿過外軸套的孔一直穿到內軸套兩端的凹陷部分,再通過內軸套兩端的孔嵌入銷釘將輻條固定,內外軸套用滾輪連接,齒輪安放裝置由圓柱形齒輪套、齒輪蓋、齒輪、齒輪和卡片組成,用于安放齒輪。工作原理折疊本專利技術的可折疊車輪時,首先將輪圈連接裝置上的卡栓拉下至可折疊模式,旋轉軸套裝置上的齒輪使輻條處于放松狀態,此時相鄰的輪圈段之間可通過輪圈連接裝置轉動,同時可通過輪圈支架中伸縮桿的旋轉帶動與之鉸接的齒輪組轉動;然后選定兩個相鄰輪圈段,兩只手分別握住所選圈段并將其向下對折旋轉,此時這兩個輪圈段之間的輪圈連接裝置中兩個圓錐齒輪嚙合相對于軸轉動,同時所選定的輪圈段各自相鄰的輪圈段受牽動開始運動,使得與該相鄰圈段的相連的另一圓錐齒輪轉動,該圓錐齒輪的轉動能帶動與之嚙合的圓錐齒輪轉動,接著傳遞給下一個相鄰的輪圈段,以此聯動,使得每個輪圈逐漸豎起;伸縮桿頂部由一孔狀連接結構組成,該結構與輪圈連接裝置轉動連接,在選定的輪圈逐漸豎起垂直于原所在平面的過程中,由于選定輪圈之間的伸縮桿的轉動,帶動軸套支架中相鄰齒輪組的轉動,使得該伸縮桿的相鄰伸縮桿逆向轉動,以此類推,發生聯動反應,此時伸縮桿逐漸偏離原來所在平面并與軸套裝置所在平面形成一定的夾角,最終趨于垂直;最后在輪圈外周用力向軸套裝置中心推壓,伸縮桿受力順應收縮,軸套裝置逐漸被輪圈及伸縮桿包裹在折疊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輻條因其柔軟的特性,跟隨輪圈的折疊路徑較為規則地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折疊車輪,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段的輪圈(1)、輪圈連接裝置(2)、輪圈支架(3)、輻條(4)和軸套裝置(5),所述輪圈(1)包括外胎(11)、內胎和鋼圈(12);所述輪圈連接裝置(2)包括鉸接在相鄰鋼圈(12)之間的兩個圓錐齒輪(21)、固定該圓錐齒輪(21)的齒輪套(22)、連接相鄰鋼圈的卡栓裝置(23)和連通內胎的輪圈導氣管;所述輪圈支架(3)包括用于支撐的伸縮桿(31)和鉸接在伸縮桿(31)之間的齒輪組(32),所述伸縮桿(31)鉸接在輪圈連接裝置(2)與軸套裝置(5)之間;所述輻條(4)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鋼圈(12)上,另一端鉸接在軸套裝置(5)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蔣祖貴,史昀珂,
申請(專利權)人:東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