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齒輪齒廓倒角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機頭和機身,機頭包括一連接在上滑床上的主機頭,主機頭上固定連接一電機、轉動連接一刀桿,電機通過帶輪、皮帶和另一帶輪帶動刀桿轉動,刀桿底部連接一倒角刀;機身包括另一電機,電機通過第一齒輪帶動一第二齒輪轉動,與第二齒輪同軸的第一蝸桿帶動一第一蝸輪轉動,與第一蝸輪同軸的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同軸的另一鏈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轉動,第三齒輪通過第五齒輪帶動與第五齒輪同軸的第二蝸桿轉動,第二蝸桿通過第二蝸輪帶動一固定工件的工作臺轉動;第四齒輪通過一過渡齒輪帶動一第六齒輪和與第六齒輪同軸的內凸輪轉動,在內凸輪的凸輪凹槽內插設一觸頭桿,觸頭桿的另一端連接上滑床,上滑床底面設置一固定在機架上的下滑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廣泛應用于機加工行業齒輪生產加工中。(*該技術在2017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加工設備,特別是關于一種齒輪加工過程中的齒輪齒 廓倒角機。技術背景目前,齒輪加工機床行業,沒有專用的立式齒輪齒廓倒角機床,只能采取人 工倒角的方式。操作者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加工的倒角精確度差,進而給 齒輪齒廓倒角的加工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自動實現加工齒輪齒廓倒 角的齒輪齒廓倒角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齒輪齒廓倒角機,其 特征在于它包括機頭和機身,所述機頭包括一連接在上滑床上的主機頭,所述 主機頭上固定連接一電機、轉動連接一刀桿,所述電機通過帶輪、皮帶和另一帶 輪帶動所述刀桿轉動,所述刀桿底部連接一倒角刀;所述機身包括另一電機,所 述電機通過第一齒輪帶動一第二齒輪轉動,與所述第二齒輪同軸的第一蝸桿帶動 一第一蝸輪轉動,與所述第一蝸輪同軸的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同軸的另一鏈輪、第 三齒輪和第四齒輪轉動,所述第三齒輪通過第五齒輪帶動與所述第五齒輪同軸的 第二蝸桿轉動,所述第二蝸桿通過第二蝸輪帶動一固定工件的工作臺轉動;所述 第四齒輪通過一過渡齒輪帶動一第六齒輪和與所述第六齒輪同軸的內凸輪轉動, 在所述內凸輪的凸輪凹槽內插設一觸頭桿,所述觸頭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上滑床, 所述上滑床底面設置一固定在機架上的下滑床。本技術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技術采用一 臺電機帶動倒角刀旋轉,采用另一臺電機同時帶動工作臺轉動和連接刀具的主機 頭作直線進給運動,因此可以方便的實現本專利技術齒輪齒廓倒角的目的。2、本實用 新型由于結構簡捷,調整方便,不但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工作 效率和產品質量,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本技術適合模數為ra3 ml0、齒數 為zl9 zl39的齒輪倒角,它可以廣泛用于機加工行業齒輪生產加工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傳動支路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另一傳動支路示意圖 圖3是本技術凸輪軌跡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工作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安裝刀具的機頭和機身兩部分。機頭包括一電機1,電機1的輸出端連接一皮帶輪2,皮帶輪2通過一皮帶3連接另一皮帶輪4。 皮帶輪4的輸出軸通過一刀桿5連接一做旋轉切削運動的倒角刀6。機身包括另一 電機7,電機7的輸出端連接一第一齒輪8,第一齒輪8與第二齒輪9嚙合傳動, 第二齒輪9同軸連接第一蝸桿10,第一蝸桿10與第一蝸輪11嚙合傳動。如圖2所示,第一蝸輪11同軸連接一鏈輪12,鏈輪12通過鏈條13連接另一 鏈輪14,與鏈輪14同軸連接第三齒輪15和第四齒輪16。其中第三齒輪15與第 五齒輪17嚙合傳動,第五齒輪17同軸連接第二蝸桿18,第二蝸桿18與第二蝸輪 19嚙合傳動,第二蝸輪19的端部頂部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一工作臺20,工作臺20 上放置被加工工件。上述第四齒輪16的齒數與被加工工件的齒數相同,第四齒輪 16通過一過渡齒輪21帶動一第六齒輪22,第六齒輪22同軸連接一內凸輪23,內 凸輪23根據被加工工件的模數設計成一定形狀的凸輪凹槽24 (如圖3所示)。如 圖2所示,在內凸輪23的凸輪凹槽24內插設一觸頭桿25,觸頭桿25的另一端連 接一上滑床26,上滑床26頂部固定連接主機頭27,上滑床26底面滑動地設置在 下滑床28頂面,下滑床28固定在工作臺一側的機架(圖中未示出)上,主機頭 27用于穿設刀桿5和固定電機1 (如圖l所示)。如圖4所示,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機身上傳動機構帶動工件A轉動, 通過上滑床26帶動倒角刀6的水平移動和倒角刀6的轉動,為被加工齒輪進行倒 角。具體傳動過程如下如圖1所示,第一電機1通過皮帶輪2、皮帶3和另一皮帶輪4帶動連接在刀 桿5上的倒角刀6轉動,對工件進行切削加工。第二電機7帶動通過第一齒輪8、 第二齒輪9、第一蝸桿10帶動第一蝸輪11轉動,與第一蝸輪11同軸的鏈輪12(如 圖2所示)通過鏈條13帶動另一鏈輪14、與鏈輪14同軸的第三齒輪15和第四齒 輪16轉動,第三齒輪15通過第五齒輪17、第二蝸桿18和第二蝸輪19帶動工作 臺20及設置在工作臺頂面的被加工工件A做分度運動。同時,第四齒輪16通過 過渡齒輪21、第六齒輪22帶動內凸輪23轉動,進而帶動插設在內凸輪23的凸輪凹槽24內的觸頭桿25,帶動上滑床26作水平運動,亦即上滑床26帶動主機頭 27帶動倒角刀6在下滑床28上作直線進給運動(如圖1所示)。上述實施例中,倒角刀6的旋轉切削運動和進給運動同步進行,工作臺20在 蝸輪19的作用下每旋轉一個工件齒距的時間與倒角刀6往復進給一次的時間相 等。使用本技術對齒輪工件進行齒廓倒角時,根據不同工件模數設計出一定 曲線的凸輪凹槽24,由凸輪凹槽24的形狀控制主機頭27及倒角刀6的進給深度, 倒角刀6在內凸輪23的作用下依次對每個齒廓進行倒角加工。權利要求1、一種齒輪齒廓倒角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機頭和機身,所述機頭包括一連接在上滑床上的主機頭,所述主機頭上固定連接一電機、轉動連接一刀桿,所述電機通過帶輪、皮帶和另一帶輪帶動所述刀桿轉動,所述刀桿底部連接一倒角刀;所述機身包括另一電機,所述電機通過第一齒輪帶動一第二齒輪轉動,與所述第二齒輪同軸的第一蝸桿帶動一第一蝸輪轉動,與所述第一蝸輪同軸的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同軸的另一鏈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轉動,所述第三齒輪通過第五齒輪帶動與所述第五齒輪同軸的第二蝸桿轉動,所述第二蝸桿通過第二蝸輪帶動一固定工件的工作臺轉動;所述第四齒輪通過一過渡齒輪帶動一第六齒輪和與所述第六齒輪同軸的內凸輪轉動,在所述內凸輪的凸輪凹槽內插設一觸頭桿,所述觸頭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上滑床,所述上滑床底面設置一固定在機架上的下滑床。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齒輪齒廓倒角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機頭和機身,機頭包括一連接在上滑床上的主機頭,主機頭上固定連接一電機、轉動連接一刀桿,電機通過帶輪、皮帶和另一帶輪帶動刀桿轉動,刀桿底部連接一倒角刀;機身包括另一電機,電機通過第一齒輪帶動一第二齒輪轉動,與第二齒輪同軸的第一蝸桿帶動一第一蝸輪轉動,與第一蝸輪同軸的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同軸的另一鏈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轉動,第三齒輪通過第五齒輪帶動與第五齒輪同軸的第二蝸桿轉動,第二蝸桿通過第二蝸輪帶動一固定工件的工作臺轉動;第四齒輪通過一過渡齒輪帶動一第六齒輪和與第六齒輪同軸的內凸輪轉動,在內凸輪的凸輪凹槽內插設一觸頭桿,觸頭桿的另一端連接上滑床,上滑床底面設置一固定在機架上的下滑床。本技術廣泛應用于機加工行業齒輪生產加工中。文檔編號B23F19/00GK201102111SQ200720190019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6日專利技術者霞 劉 申請人:中國北車集團北京二七機車廠有限責任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齒輪齒廓倒角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機頭和機身,所述機頭包括一連接在上滑床上的主機頭,所述主機頭上固定連接一電機、轉動連接一刀桿,所述電機通過帶輪、皮帶和另一帶輪帶動所述刀桿轉動,所述刀桿底部連接一倒角刀;所述機身包括另一電機,所述電機通過第一齒輪帶動一第二齒輪轉動,與所述第二齒輪同軸的第一蝸桿帶動一第一蝸輪轉動,與所述第一蝸輪同軸的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同軸的另一鏈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轉動,所述第三齒輪通過第五齒輪帶動與所述第五齒輪同軸的第二蝸桿轉動,所述第二蝸桿通過第二蝸輪帶動一固定工件的工作臺轉動;所述第四齒輪通過一過渡齒輪帶動一第六齒輪和與所述第六齒輪同軸的內凸輪轉動,在所述內凸輪的凸輪凹槽內插設一觸頭桿,所述觸頭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上滑床,所述上滑床底面設置一固定在機架上的下滑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霞,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北車集團北京二七機車廠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11[中國|北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