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是將蝦放置在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75%~89%,臭氧濃度為1mg/m3~5mg/m3的環境中。蝦類保存環境較高的臭氧濃度和較高的相對濕度使臭氧溶解于氣氛的水微粒中與蝦類接觸,和溶解于蝦表面的水層中與蝦類接觸而起作用。本發明專利技術跳出了蝦類防黑變的傳統方式,利用了臭氧可以與蝦體內的多酚氧化酶進行反應使酶失去活性的特性,達到抑制蝦殼黑變的目的,并且臭氧最終可分解為氧氣而沒有任何殘留。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以低廉而無污染的臭氧來保存蝦而達到蝦類防黑變的目的,與現有的各種技術相比效果更高、成本更低、食用更安全也不導致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是一種水產品儲藏
技術介紹
??由于蝦體內含有大量的多酚氧化酶(PPO),在同時存在氧氣的情況下,蝦中的單酚即氧化成雙酚,繼而又轉變成醌類,而醌類極易與氨基酸或蛋白質結合生成褐色復合物,這就是所謂的“黑變”,其過程反應式如下:根據上述蝦殼黑變機理,人們主要通過使用酚酶抑制劑、醌類還原劑和控氧來達到不同程度的防黑目的。如美國的蝦鮮寶(EF),美國輝瑞有限公司產品,主要活性成分是4-己基間苯二酚,它可與蝦體內的多酚氧化酶牢固結合,使酶失去活性,從而抑制蝦殼的黑變。但由于蝦鮮寶存在不能防腐、操作不方便、成本較高的問題,沒能推廣應用,目前已停產。又如日本的BL-7P(S),是亞硫酸鹽和檸檬酸鹽等的混合物,它的抑制黑變機理基本上與亞硫酸鹽相同,一方面通過吸氧控制酚酶中Cu+氧化,另一方面可還原酶促黑變產生的有色醌類而達到抑制黑變目的。然而也是效果不理想,而且還存在檸檬酸鹽的殘留,影響蝦的口味。在國內,1980年代中期,黃海水產研究所曾開展對蝦凍藏中防黑變技術研究。1990年代,浙江水產學院研究了植酸作為蝦類防黑保鮮劑。但也由于效果不理想,都未形成產業化生產和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以無污染、簡單、低成本的技術手段來抑制蝦類蝦殼黑變,從而提供一種高效、經濟和安全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是將蝦放置在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75%~89%,臭氧濃度為1mg/m3~5mg/m3的環境中。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是在低溫保鮮的同時使蝦處于相對濕度較高及富有臭氧環境中。環境相對濕度高可使蝦類內外與空間接觸-->的面上得到濕潤而有水層,臭氧既可溶解于氣氛的水微粒中與蝦類接觸,更可溶解于蝦表面的水層中與蝦類接觸,起到抑制黑變的作用。作用過程是多酚氧化酶(PPO)能與臭氧發生反應,在該反應后多酚氧化酶失活。在沒有多酚氧化酶誘導的條件下,蝦體內的單酚就不會與氧發生反應而最終導致蝦類蝦殼黑變的反應,因此蝦類蝦殼在臭氧環境下其黑變得到抑制。本專利技術跳出了蝦類防黑變的傳統方式,利用了臭氧可以與蝦體內的多酚氧化酶進行反應使酶失去活性的特性,達到抑制蝦殼黑變的目的,并且臭氧最終可分解為氧氣而沒有任何殘留。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以低廉而無污染的臭氧來保存蝦而達到蝦類防黑變的目的,與現有的各種技術相比效果更高、成本更低、食用更安全也不導致環境污染。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將臭氧發生器安裝在存放蝦的庫房外,在庫房內安裝送風裝置和臭氧濃度監測器,送風裝置以風管連接臭氧發生器,臭氧濃度監測器以導線與臭氧發生器的控制電路連接起來。捕獲的蝦類先沖洗干凈后進行裝箱,每箱內采取層冰層蝦放置最后在表面覆冰。再將蝦箱在鋪有碎冰的庫房內擺放整齊,所鋪碎冰厚度為300mm~400mm,各箱周圍的空隙用碎冰填充,鋪底和填充所用碎冰顆粒粒度在40mm以上。最后關閉庫門并啟動臭氧發生器和送風裝置,控制庫內臭氧濃度在1mg/m3~5mg/m3。庫內溫濕度以冰控制,即冰不僅使庫房溫度持續在要求范圍內,冰融化成水流、淋在蝦類上而使庫房內濕度保持在要求范圍內且使蝦內外表面都有較完全的水層。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兩層蝦箱之間也鋪有碎冰,所鋪碎冰厚度,從底層的120mm以上到頂層的80mm以上設計。最上層蝦箱覆冰后距離庫房頂部在300mm以上。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是在密封的、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75%~89%的庫房內用濃度在1mg/m3~5mg/m3的臭氧氣氛實施對蝦類的防黑變操作。因為蝦類在臭氧的氣氛中時,臭氧與蝦類內外接觸而與蝦類的多酚氧化酶發生反應,抑制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蝦保存在裝有冰的蝦箱內,冰融化使蝦在冰與水共存的融冰水中,而臭氧會溶解于融冰水中,使臭氧能隨著融冰水與蝦體內外發生接觸,于是,臭氧與蝦類的多酚氧化酶發生反應,抑制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其本質是多酚氧化酶與臭氧反應而失去活性,不能誘導單酚與氧發生反應而產生可與氨基酸或蛋白質反應生成黑色復合物的醌類,從而達到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目的。此外,由于臭氧在空氣中能快速分解為氧氣,因此庫房打開后,其中臭氧濃度能迅速下降以達到符合《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1小時均值低于0.16mg/m3的要求。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在庫房旁建一機房,機房內安置一臺臭氧發生器。臭氧發生器的出口用一送風管到庫房內的風機進口,在庫房內并有多個風機以助庫房內空氣流動均勻臭氧濃度分布。臭氧發生器開關電磁閥與庫房內的臭氧濃度監測控制器連接,在臭氧濃度監測控制器上設定庫房內的臭氧濃度為3mg/m3~5mg/m3。庫房內安裝有致冷設備和增濕設備,使庫房溫度保持在2℃~4℃,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蝦捕獲后清洗完畢擺盤后送入庫房保存,可保持鮮度不變黑。實施例2:在漁船的魚艙外安裝一臺臭氧發生器,以一風機和管道連接臭氧發生器出口到魚艙內的各個送風口。魚艙內還安裝了臭氧濃度監測器,臭氧濃度監測器信號線連接臭氧發生器控制器。臭氧發生器控制器上設定魚艙的臭氧濃度為1mg/m3~5mg/m3。蝦類沖洗干凈后進行裝箱,裝箱時層冰層蝦,最上面覆冰50mm以上,然后放入魚艙。魚艙先在底面鋪一層300mm~400mm厚碎冰,蝦箱疊放整齊以箱承載上方蝦箱重力而不使上方蝦箱重力施加在下文蝦箱的蝦上。魚箱上下層之間和同一層的各蝦箱之間均以冰隔離。上下層之間的加冰厚度,最底層魚箱不小于120mm,最上層魚箱不小于80mm,最上層魚箱覆冰后距離魚艙頂部不能小于300mm,魚箱擺放整齊。每次蝦箱入艙完畢后應及時關閉魚艙艙門,然后開啟臭氧發生器。上述使用的人造冰顆粒直徑不宜小于40mm。一個航次內實測艙內溫度在2℃~9℃,相對濕度在75%~89%,該溫度和濕度是以所加冰保持的,冰在艙內逐步融化,上層融冰水逐層下淋流下在蝦體上維持較完全的水層,水層又溶入了臭氧而與蝦體內的PPO反應從而抑制其發黑。回航至基地將蝦卸入冰庫時未發生黑變。實施例3:凹管鞭蝦1000kg,按實施例2入艙,魚艙內臭氧濃度2.0mg/m3,溫度6℃,相對濕度82%,保存8天,蝦殼發生黑變。實施例4:假長縫擬對蝦1000kg,按實施例2入艙,魚艙內臭氧濃度2.5mg/m3,溫度3℃,相對濕度79%,保存7天,蝦殼未發生黑變。實施例5:中華管鞭蝦1000kg,按實施例2入艙,魚艙內臭氧濃度3.5mg/m3,溫度7℃,相對濕度84%,保存5天,蝦殼未發生黑變。實施例6:鷹爪蝦1000kg,按實施例2入艙,魚艙內臭氧濃度1.5mg/m3,溫度2℃,相對濕度78%,保存6天,蝦殼未發生黑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其特征是是將蝦放置在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75%~89%,臭氧濃度為1mg/m↑[3]~5mg/m↑[3]的環境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其特征是是將蝦放置在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75%~89%,臭氧濃度為1mg/m3~5mg/m3的環境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蝦類蝦殼黑變的方法,其特征是所采用的裝置是將臭氧發生器安裝在存放蝦的庫房外,在庫房內安裝送風裝置和臭氧濃度監測器,送風裝置以風管連接臭氧發生器,臭氧濃度監測器以導線與臭氧發生器的控制電路連接起來;所采用的操作過程是蝦類先沖洗干凈后進行裝箱,每箱內采取層冰層蝦放置最后在表面覆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斌,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3[中國|浙江]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