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礦熱爐用底部環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具有空腔結構的底部環本體,所述底部環本體上開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環本體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而成,所述進、出水口上端加裝有延長段,該延長段與底部環本體采用相同材料制作,且結合部位采用螺紋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礦熱爐用底部環采用整體鑄造工藝鑄成一體結構,無焊縫,不漏水,無需維修,從而延長了使用壽命,減低了生產成本,安全有保障,而且,在制造時利用進出水口作為出砂孔和出氣孔,不另開設工藝孔,空腔采用易潰散砂芯形成,利用真空抽氣的方法將澆注時砂芯中產生的氣體由進水口和出水口排出,使液體金屬在澆注和凝固過程中能夠平穩進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底部環是保護礦熱爐電極組合式把持器的一種部件,所處位置在石墨電極的下端,圍繞在電極周圍,靠近熾熱的熔池表面,通常選用銅材制造,屬于易損件。底部環在組合式電極把持器上所起的作用是將所有圍繞在電極周圍的零部件托住并密封起來,使導電系統能夠可靠運行,不至于受爐氣影響而過早損壞,因此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底部環所處的環境溫度高達1800度以上,內部需要通水冷卻才能抵御高溫和爐氣壓力的侵蝕,其損壞形式主要是受燒蝕變形和漏水。燒蝕會減少使用壽命,漏水會發生安全事故。造成漏水的主要部位是處在底部環內側的進出水口處鑲鑄一段不銹鋼管。因為銅和不銹鋼不能相互熔合,在結合部會形成一道縫隙,熱環境下兩種材質的線膨脹程度存在差異,使縫隙變化導致冷卻水滲出。發生漏水故障的另一個原因是工藝孔的焊縫,隨著使用時間增長,這些漏水問題會釀成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底部環是封閉殼體件,整體上只有很小的一個進水口和一個出水口,給制造增加了難度,制造工藝上要考慮殼體內出氣和出砂的問題,以便使成品達到使用要求。為此制定工藝時需要在本體上開設若干工藝孔,供出氣和出砂用。但這樣做的結果是需要在清砂后將工藝孔堵上,目前采用的辦法是堵焊。銅材焊接表現出的工藝性很差,費工費時,增加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水流暢通,無焊縫,不滲漏,免維修,壽命長,成本低的礦熱爐用底部環。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礦熱爐用底部環的制造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礦熱爐用底部環,包括具有空腔結構的底部環本體,所述底部環本體上開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環本體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而成,所述進、出水口上端加裝有延長段,該延長段與底部環本體采用相同材料制作,且結合部位采用螺紋連接。所述底部環本體的兩端安裝有吊掛用吊耳,頂面設有密封用的法蘭及緊固螺栓孔,內側面有供電極導電翅片通過的缺口。上述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時,以進出水口作為出砂孔和出氣孔,空腔采用易潰散砂芯形成。 所述底部環在現場使用時由多片連接成一個圓環圍繞在電極周圍。上述礦熱爐底部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藝步驟為 a.按照底部環形狀制造模型; b.將模型放入砂箱,填砂造型,取出模型后將預制好的砂芯放入型腔之內; c.用芯頭和金屬芯撐將砂芯固定在上砂箱上; d.將上砂箱和下砂箱合為一體,放在真空澆注平臺上,砂箱上部覆蓋塑料薄膜,密封砂箱縫隙,啟動真空系統將砂型內的空氣排空; e.液體金屬由澆注系統進入型腔,并充滿型腔,至液體金屬凝固成形即可,此過程中真空系統一直在工作。所述砂芯利用易潰散芯砂制作,在其頭部內設置有通氣道,在其下部平面及側面內部均埋入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片,當澆注液體金屬將所述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片氣化后變成通道,該通道與通氣道聯通。所述芯頭為一圓錐體,設置在砂芯兩端部,在所述砂芯兩端及對應芯頭內設一上端帶環芯鐵,該芯鐵通過楔鐵懸掛在砂型上。所述金屬芯撐為一帶螺紋金屬圓桿,材質與底部環本體相同,設置在砂芯中部,上端利用上端螺母固定在砂型上,且其上還設置有上金屬銷和下金屬銷。在鑄造完成后,型腔中的一段金屬芯撐鍵鑄在底部環本體內,暴露在體外的金屬芯撐待鑄件形成后去除。本專利技術的礦熱爐用底部環采用整體鑄造工藝鑄成一體結構,無焊縫,不漏水,無需維修,從而延長了使用壽命,減低了生產成本,安全有保障,而且,在制造時利用進出水口作為出砂孔和出氣孔,不另開設工藝孔,空腔采用易潰散砂芯形成,利用真空抽氣的方法將澆注時砂芯中產生的氣體由進水口和出水口排出,使液體金屬在澆注和凝固過程中能夠平穩進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礦熱爐用底部環在礦熱爐上的安裝位置 圖2為礦熱爐用底部環主視視 圖3為底部環俯視結構示意視 圖4為圖3中的B-B向視 圖5為底部環左視視 圖6為圖3中的A-A向視 圖7為底部環鑄造工藝視 圖8為圖6中的C-C向視 圖9為圖6中的D-D向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的礦熱爐用底部環采用整體鑄造方法制成具有空腔結構的封閉金屬殼體鑄造而成,具體為包括底部環本體1,所述的空腔11即為水冷腔,在底部環本體I的兩端開有進水口 5和出水口 6,冷卻水由進水口 5進入,經過空腔11由出水口 6流出。進、出水口上端加以延長段12,延長段與底部環本體I制作材料相同,結合部位采用螺紋連接。在底部環兩端設有供安裝吊掛用吊耳8,頂面設有供密封用的法蘭9及緊固螺栓孔10,內側面有供電極導電翅片通過的缺口 7。底部環本體11在現場使用時由多片連接成一個圓環圍繞在電極2周圍,其中3電極把持筒,4為礦熱爐爐缸。制造時利用進出水口作為出砂孔和出氣孔,不另開設工藝孔,空腔11采用易潰散砂芯形成,利用真空抽氣的方法將澆注時砂芯中產生的氣體由進水口 5出水口 6排出,使液體金屬在澆注和凝固過程中能夠平穩進行。本專利技術礦熱爐用底部環的制造方法,其工藝過程為 a.按照底部環形狀制造模型; b.將模型放入砂箱,填砂造型,取出模型后將預制好的砂芯22放入型腔23之內; c.砂芯22利用易潰散芯砂制作,砂芯頭部內設置通氣道18,在砂芯下部平面及側面內部埋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片28,待澆注液體金屬將其氣化后變成通道,該通道與通氣道18連通,供澆注液體金屬時砂芯內產生的氣體順利排出; d.利用芯頭20和金屬芯撐25將砂芯固定,其中芯頭為一圓錐體,設置在砂芯兩端部上,芯撐25為一帶螺紋金屬圓桿,設置砂芯中部且插入到砂芯內。芯頭和芯撐呈一三足鼎立狀態將砂芯牢固地固定在上砂箱13上。為防止砂芯下落,在砂芯兩端頭部及對應的芯頭內設一上端帶環芯鐵21,由楔鐵19插入環內懸掛在砂型上。砂芯中部通過金屬芯撐25及上端的上端螺母24固定在砂型上。在金屬芯撐25中間部位及下端部分別設置有上金屬銷26和下金屬銷27,其中上金屬銷26和螺母24用于固定砂芯的上下位置,下金屬銷27用來防止砂芯滑脫; e.將上砂箱13、下砂箱14合為一體,放在真空澆注平臺15上,砂箱上部覆蓋塑料薄膜16,密封砂箱縫隙,啟動真空系統將砂型內的空氣排空; f.液體金屬由澆注系統17進入型腔23,此時真空系統仍在工作,不斷將澆注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排出,特別是將砂芯里邊的氣體及時排出,使鑄件空腔能夠順利形成; g.液體金屬充滿型腔,真空系統繼續工作,直到液體金屬凝固成形。鑄造完成后,型腔23中的一段金屬芯撐鍵鑄在底部環本體內,暴露在體外的金屬芯撐待鑄件形成后去除。權利要求1.一種礦熱爐用底部環,包括具有空腔結構的底部環本體(I),所述底部環本體(I)上開有進水口( 5 )和出水口( 6 ),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環本體(I)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而成,所述進、出水口上端加裝有延長段(12),該延長段(12)與底部環本體(I)采用相同材料制作,且結合部位采用螺紋連接。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熱爐底部環,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環本體(I)的兩端安裝有吊掛用吊耳(8),頂面設有密封用的法蘭(9)及緊固螺栓孔(10),內側面有供電極導電翅片通過的缺口(7)。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熱爐底部環,其特征是上述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時,以進出水口作為出砂孔和出氣孔,空腔(11)采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礦熱爐用底部環,包括具有空腔結構的底部環本體(1),所述底部環本體(1)上開有進水口(5)和出水口(6),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環本體(1)采用整體鑄造方法鑄造而成,所述進、出水口上端加裝有延長段(12),該延長段(12)與底部環本體(1)采用相同材料制作,且結合部位采用螺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會元,
申請(專利權)人:姚會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