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該換熱器可包括熱輻射部分和分岔部分,該熱輻射部分具有通過堆疊多個板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并將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分別接收到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內,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在經過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期間互相換熱,該分岔部分將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中的一股工作流體流動的流入孔與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排放孔連接,所述分岔部分適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體根據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溫度而由所述熱輻射部分旁路通過,并且該分岔部分安裝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外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更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能控制流入該換熱器的工作流體(operating fluid)的溫度的用于車輛的換熱器。
技術介紹
通常,換熱器通過傳熱表面從高溫流體向低溫流體傳熱,并使用在加熱器、冷卻器、蒸發器(evaporator)和冷凝器中。此類換熱器再利用熱能或控制在其中流動的工作流體的溫度以實現所需性能。將所述換熱器應用于車輛的空調系統或變速器冷油器(transmission oil cooler),并將其安裝在發動機室。由于很難將所述換熱器安裝在具有有限空間的發動機室,已經開展了對于具有更小尺寸、更輕重量和更高效率的換熱器的研究。常規換熱器根據車輛的條件控制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并向發動機、變速器或空調系統供應該工作流體。為此目的,將分盆電路(bifurcation circuit)和閥門安裝在所述工作流體作為加熱介質或冷卻介質運行而經過的每一液壓管線上。因而,增加了組成元件和裝配過程并使布局復雜化。如果不使用額外的分岔電路和閥門,則不能根據所述工作流體的流量控制換熱的效率。因而,不能高效地控制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公開于本專利技術
技術介紹
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專利技術的一般
技術介紹
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各個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其優勢在于,當所述工作流體在所述換熱器內互相換熱時,在車輛的運行狀態或初始起動條件下根據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同時加熱和冷卻工作流體。本專利技術的各個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其優勢還在于,通過根據所述車輛的條件控制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來改善燃料經濟性和加熱性能。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中,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可包括熱輻射部分和分岔部分(bifurcating portion),該熱福射部分具有通過堆疊多個板(plates)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并將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分別接收到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內,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在經過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期間互相換熱,該分岔部分將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中的一 股工作流體流動的流入孔與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排放孔連接,其中所述分岔部分 適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體根據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溫度而由所述熱輻射部分的旁路通 過,并且該分岔部分安裝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外部。所述第一工作流體通過第一流入孔流入所述熱輻射部分并通過第一排放孔從所 述熱輻射部分流出,并且所述第一流入孔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線連接至所述第一排放孔, 所述第二工作流體通過第二流入孔流入所述熱輻射部分并通過第二排放孔從所述熱輻射 部分流出,并且所述第二流入孔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管線連接至所述第二排放孔,所述第一 流入孔和第二流入孔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表面沿長度方向的兩側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排放 孔和第二排放孔遠離所述第一流入孔和第二流入孔,并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表面沿長度方 向的兩側形成。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表面的對角地彼此面對 的拐角部分處形成。所述第二流入孔和所述第二排放孔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表面的拐角部分處形成, 在所述拐角部分處未設置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并且所述拐角部分對角地彼 此面對。所述分岔部分可包括連接管道和閥門單元,得到連接管道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外 部將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放孔連接,并具有流入端口和排放端口,所述流入端口 在接近所述第一流入孔的位置處形成,所述排放端口面對所述流入端口并在接近所述第一 排放孔的位置處形成,所述閥門單元安裝在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流入端口之間的所述連 接管道的一端部分,并適合于根據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擴張或收縮以選擇性地閉合所述第 一流入孔,從而使通過所述流入端口流入的工作流體直接流動到所述排放端口或流動到所 述熱輻射部分的第一流入孔內。所述閥門單元可包括安裝蓋和可變形構件,所述安裝蓋固定安裝在接近所述第一 流入孔的所述連接管道的一端,所述可變形構件的一端部分連接至插入所述連接管道的所 述安裝蓋,并且所述可變形構件適合于根據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擴張或收縮并選擇性地閉 合所述流入端口。所述可變形構件由適合于根據工作流體的溫度擴張或收縮的形狀記憶合金制成。所述可變形構件通過使多個環構件以螺旋彈簧的形狀互相疊置和接觸而形成。所述可變形構件可包括一對固定部分和可變形部分,所述一對固定部分在長度方 向上設置在所述可變形構件的兩側并且適合于不根據溫度而變形,所述可變形部分布置在 所述的一對固定部分之間并且適合于根據所述工作流體的溫度而擴張或收縮。所述安裝蓋可包括插入部分和安裝部分,所述插入部分的一端部分插入并固定至 所述可變形構件,所述安裝部分的一端一體地連接至所述插入部分的另一端,并安裝在所 述連接管道的內圓周。在所述安裝部分的外圓周形成螺紋以螺紋連接至所述連接管道的內圓周。通過所述連接管道的端部部分而封阻的封阻部分與所述安裝部分的另一端一體 地形成。在所述封阻部分的內圓周形成工具孔(tool hole)。所述換熱器還可包括密封部(sealing),用于防止所述工作流體從所述連接管道泄漏,其中所述密封部安裝在所述安裝部分和所述插入部分之間。所述換熱器還可包括安裝在所述可變形構件的另一端的端蓋,其中所述端蓋具有通孔以應對根據通過所述流入端口流入的工作流體的流量而變化的壓力,并使所述工作流體流入所述可變形構件以改善所述可變形構件對溫度的響應能力。所述第一工作流體為從散熱器(radiator)流動的冷卻劑,而所述第二工作流體為從自動變速器流動的變速器油(transmission oil),其中所述冷卻劑通過所述第一流入孔、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所述第一排放孔循環,所述變速器油通過所述第二流入孔、所述第二連接管線和所述第二排放孔循環。所述熱輻射部分通過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的逆流使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進行換熱。所述熱輻射部分為堆疊多個板的板式熱輻射部分。通過納入本文的附圖以及隨后與附圖一起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某些原理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方法和裝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清楚或更為具體地得以闡明。附圖說明圖1為向其應用根據本專利技術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車輛的換熱器的自動變速器的冷卻系統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車輛的換熱器的透視圖。圖3為沿圖2中A-A線剖開的剖視圖。圖4為沿圖2中B-B線剖開的剖視圖。圖5為用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車輛的換熱器的閥門單元的透視圖。圖6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閥門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7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處于擴張狀態的閥門單元的透視圖。圖8至圖9為用于描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車輛的換熱器的運行的透視圖和剖視圖。應當了解,所附附圖并非必須按比例地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的圖示性的各種特征的略微簡化的畫法。本文所公開的本專利技術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將部分地由具體所要應用和使用的環境來確定。在這些圖形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形,附圖標記引用本專利技術的同樣的或等同的部分。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具體參考本專利技術的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車輛的換熱器,包括:熱輻射部分,所述熱輻射部分具有通過堆疊多個板而交替地形成的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并將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分別接收到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內,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在經過所述第一連接管線和第二連接管線期間互相換熱;和分岔部分,所述分岔部分將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流體和第二工作流體中的一股工作流體流動的流入孔與用于排放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排放孔連接,其中所述分岔部分適合于使所述一股工作流體根據所述一股工作流體的溫度而由所述熱輻射部分的旁路通過,并且該分岔部分安裝在所述熱輻射部分的外部。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載然,趙完濟,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