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包括集熱器、儲熱水箱、盤管換熱器、供熱管路、供熱閥組、循環水泵,所述盤管換熱器設置于所述儲熱水箱內,一端通過高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高溫出水口相連接,另一端通過低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低溫回流口相連接,在所述盤管換熱器與所述低溫循環管之間還設置有浮球閥組件。有益效果是:采用組合件安裝,結構簡單合理;采用單泵雙功能,把承壓水箱改為非承壓水箱,徹底解決了承壓水箱“頂水供熱”帶來的溫度不穩定,洗浴忽冷忽熱的問題;通過浮球閥組件自動內消除膨脹,以水為循環介質,運行安全可靠,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太陽能熱水裝置
,尤其是涉及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家用分體式太陽能熱水器,是指太陽能光熱轉換集熱器安裝在建筑的外側向陽立面,儲水箱在建筑室內,并通過動力循環系統或者熱管式導熱系統實現集熱器與水箱之間的循環換熱。在現有技術中,如圖1所示的分體壁掛太陽能熱水器,它主要是由循環泵I’、太陽液膨脹罐2’、介質安全閥3’、低溫循環管4’、冷水管5’、熱水管6’、承壓水箱7’、換熱器8’、水箱安全閥9’、高溫循環管10’、太陽能集熱器11’等組成。運行時,循環泵強迫“混合循環介質”循環,把集熱器的熱量通過換熱器輸送到水箱,冷水被加熱升溫;使用熱水時,冷水壓入水箱將熱水頂出。由于產品結構原因,這種熱水器存在以下缺點一、水箱為封閉式承壓結構,使用熱水時,必須向水箱內注入冷水,才能把熱水頂出水箱;由于冷熱水在水箱內大容量混合,再加之冷水源壓力的不穩定,造成熱水出水溫度不穩定,在熱水忽冷忽熱的同時,溫度會急劇下降,嚴重影響到洗浴的舒適感;二、如果熱水器長時間不用,或者高溫天氣時,造成水箱以及“混合循環介質”高溫高壓從而安全閥開啟,尤其是“混合循環介質”伴隨著安全閥開啟流失后,大大降低太陽能集熱效率,造成故障率高,維修量大;三、承壓水箱內膽材質要求高,造成分體壁掛太陽能熱水器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一種結構合理、故障少、便于安裝和維修維護的新型分體式能熱水裝置的出現很有必要了。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在于提供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解決了承壓水箱“頂水供熱”帶來的溫度不穩定,洗浴忽冷忽熱的問題;通過浮球閥組件能夠實現以水集熱循環與供熱同介質,解決傳統使用“混合循環介質”加膨脹罐故障多、壽命短、維修量大的難題,并且能夠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便于安裝和維修維護。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包括集熱器、儲熱水箱、盤管換熱器、供熱管路、供熱閥組、循環水泵,其中,所述盤管換熱器設置于所述儲熱水箱內,一端通過高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高溫出水口相連接,另一端通過低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低溫回流口相連接,所述循環水泵設置于在所述低溫循環管上,所述供熱管路與所述循環水泵相連接,所述供熱閥組設置在所述供熱管路上,在所述盤管換熱器與所述低溫循環管之間還設置有浮球閥組件。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浮球閥組件包括殼體、閥芯、旁通管、拉桿以及浮球,所述旁通管設置于所述殼體的下部側邊,與所述盤管換熱器相連接,所述閥芯為聚四氟錐形閥芯,設置于所述殼體內;所述拉桿上部滑動穿過設置于所述殼體頂端的導向環與所述浮球相連接,下部與所述閥芯相連接,在所述導向環與閥芯之間的殼體上設置有通孔。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所述旁通管上還設置有安全閥。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供熱閥組包括閥殼、四向閥芯以及單向閥,所述四向閥芯和單向閥設置于所述閥殼內,所述四向閥芯的出水口與單向閥連通,所述單向閥的單向閥出水口與四向閥芯的進水口相連通并在所述閥殼上形成公共口,所述公共口與所述供熱管路相連接,所述四向閥芯的熱水口、冷水口分別于室內熱水管、冷水管機械連接。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集熱器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設置有多組W型熱排管,所述W型熱排管的同側設置有一個集熱器進水口和一個集熱器出水口,所述集熱器進水口和集熱器出水口分別與所述低溫回流口和高溫出水口相連接。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W型熱排管由3-8支U型管和真空集熱管組成,所述U型管放置于所述真空集熱管內。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所述低溫回流口和高溫出水口上設置有保溫棉。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所述盤管換熱器與所述高溫循環管之間還設置有套管式鎂棒,所述套管式鎂棒包括管殼,在所述管殼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進水短管和出水短管,在所述管殼內固定有鎂棒,以保護儲熱水箱不被腐蝕和阻止水垢生成。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所述儲熱水箱內設置有溢流管,在所述儲熱水箱內設置有水位水溫傳感器。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所述低溫回流管上設置有壓力計。本技術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采用組合件安裝,結構簡單合理;(2)采用單泵雙功能,把承壓水箱改為非承壓水箱,徹底解決了承壓水箱“頂水供熱”帶來的溫度不穩定,洗浴忽冷忽熱的問題;(3)通過浮球閥組件自動內消除膨脹,以水為循環介質,運行安全可靠,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附圖說明圖1為傳統分體壁掛太陽能熱水器結構原理圖;圖2為本技術新型分體式能熱水裝置的結構原理圖;圖3是本技術浮球閥組件結構圖;圖4是本技術套管式鎂棒結構圖;圖5是本技術供熱閥組結構圖;圖6是本技術W型熱排管集熱器結構圖;其中1_集熱器、2-儲熱水箱、3-盤管換熱器、4-供熱管路、5-供熱閥組、6_循環水泵、7-高溫循環管、8-低溫循環管、9-浮球閥組件、10-套管式鎂棒、11-高溫出水口、12-低溫回流口、13-框架、14-W型熱排管、15-集熱器進水口、16-集熱器出水口、17-U型管、18-真空集熱管、19-保溫棉、21-溢流管、22-水位水溫傳感器、23-壓力計、51-閥殼、52-四向閥芯、53-單向閥、54-出水口、55-單向閥出水口、56-進水口、57-公共口、58-熱水口、59-冷水口、81-管殼、82-進水短管、83-出水短管、84-鎂棒、91-殼體、92-閥芯、93-旁通管、94-拉桿、95-浮球、96-導向環、97-通孔、98-安全閥。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參照圖2所示,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包括集熱器1、儲熱水箱2、盤管換熱器3、供熱管路4、供熱閥組5、循環水泵6,其中,所述盤管換熱器3設置于所述儲熱水箱2內,一端通過高溫循環管7與所述集熱器I的高溫出水口 11相連接,另一端通過低溫循環管8與所述集熱器I的低溫回流口 12相連接,所述循環水泵6設置于在所述低溫循環管8上,所述供熱管路4與所述循環水泵6相連接,所述供熱閥組5設置在所述供熱管路4上,在所述儲熱水箱2內設置有溢流管21和水位水溫傳感器22,在所述低溫回流管8上設置有壓力計23。參照圖3所示,在所述盤管換熱器3與所述低溫循環管8之間還設置有浮球閥組件9,所述浮球閥組件9包括殼體91、閥芯92、旁通管93、拉桿94以及浮球95,所述旁通管93設置于所述殼體91的下部側邊,與所述盤管換熱器3相連接,所述閥芯92為聚四氟錐形閥芯,設置于所述殼體91內;所述拉桿94上部滑動穿過設置于所述殼體91頂端的導向環96與所述浮球95相連接,下部與所述閥芯92相連接,在所述導向環96與閥芯92之間的殼體91上設置有通孔97,在所述旁通管93上還設置有安全閥98。參照圖4所示,為了保護儲熱水箱2不被腐蝕和阻止水垢生成,在所述盤管換熱器3與所述高溫循環管7之間還設置有套管式鎂棒10,所述套管式鎂棒10包括管殼81,在所述管殼81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進水短管82和出水短管83,在所述管殼81內固定有鎂棒84,所述進水短管82和出水短管83分別與所述高溫循環管7與盤管換熱器3相連接。為了保證儲熱水箱2內的水質,鎂棒84外圓與管殼8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多功能非承壓分體式太陽能熱水裝置,包括集熱器、儲熱水箱、盤管換熱器、供熱管路、供熱閥組、循環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盤管換熱器設置于所述儲熱水箱內,一端通過高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高溫出水口相連接,另一端通過低溫循環管與所述集熱器的低溫回流口相連接,所述循環水泵設置于在所述低溫循環管上,所述供熱管路與所述循環水泵相連接,所述供熱閥組設置在所述供熱管路上,在所述盤管換熱器與所述低溫循環管之間還設置有浮球閥組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永久,耿再恩,
申請(專利權)人:淄博桑貝斯太陽能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