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涉及吸塵吸水機領域。所述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氣泵、氣泵壓蓋和面蓋,所述氣泵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和渦輪,所述機頭底座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渦輪倉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渦輪放置于渦輪倉內,在機頭底座上從渦輪倉邊緣引出主風道,緊貼在主風道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主、次風道的尾段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外。它解決了封閉于吸塵吸水機內的氣泵難散熱的問題,利用高速氣流壓強降低的原理帶動空氣流過氣泵外殼和內部,達到主動散熱的目的,使馬達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工作以延長馬達壽命,防止因溫度過高而燒壞馬達。(*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
本技術涉及吸塵吸水機,尤其涉及氣泵散熱結構。
技術介紹
吸塵吸水機如要降低燥音,就要對氣泵進行圍堵,在圍堵氣泵后就會使工作時氣泵溫度升高,導致氣泵損耗快,使用壽命減少,持續工作時間不能太長,溫度過高有改變氣泵馬達電氣屬性的可能,從而增加氣泵損壞的風險。現有吸塵吸水機主要采用被動散熱的方式對氣泵馬達進行散熱,這并不利于吸塵吸水機長時間運作,抑或設置風扇專門對氣泵馬達進行散熱,這就增加了吸塵吸水機機內機構的復雜程度,成本升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本技術可以通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氣泵、氣泵壓蓋和面蓋,所述氣泵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和渦輪,馬達的頂部開有馬達散熱入氣口,所述機頭底座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渦輪倉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渦輪放置于渦輪倉內,在機頭底座上從渦輪倉邊緣引出主風道,緊貼在主風道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主、次風道的尾段以(Γ60度夾角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外,所述氣泵壓蓋開有與機頭底座上的次風道前端連通的熱風出口,所述氣泵壓蓋中部開有讓馬達穿過的通孔,所述面蓋中部開有冷風入口,所述面蓋套在馬達上方。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馬達帶動潤輪風葉高速旋轉使氣流高速甩出潤輪出風口,由于高速氣流的流動, 使施加于主風道壁的氣壓低于大氣壓(根據流體力學理論,流動速度增大,壓強就減少小; 流動速度減小,壓強就增大),就會在主、次風道的交匯處產生負壓,產生負壓后的吸力帶動空氣流入冷風入口,并帶走電機所產生的部份熱量,最后流出次風道,與主風道的氣流匯合排出機頭底座外,從而使馬達達到降溫散熱的效果。用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可以直接使吸塵吸水機溫度降低,使馬達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工作以延長馬達壽命,防止因溫度過高而燒壞馬達。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機頭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氣泵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氣泵壓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面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的氣流運轉示意圖。圖中標號所示1、機頭底座;2、橡膠圈;3、氣泵;4、氣泵壓蓋;5、面蓋;6、頂蓋;7、 冷風入口 ;8、熱風出口 ;9、主風道;10、次風道;11、馬達;12、馬達散熱入口 ;13、渦輪;14、 渦輪出風口 ; 15、渦輪抽風口 ; 16、渦輪倉。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最佳實施例作詳細描述。如圖1飛所示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1、氣泵3、氣泵壓蓋4、面蓋5和頂蓋6。氣泵3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11和渦輪13,馬達11的頂部開有馬達散熱入氣口 12。機頭底座I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16,渦輪倉16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 15,渦輪13 放置于渦輪倉16內,在機頭底座I上從渦輪倉16邊緣引出主風道9,緊貼在主風道9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10,主、次風道的尾段相切匯合(在本實施例中,優 選以O度相切匯合,也可按設計需求以(Γ60度范圍內的角度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I外。氣泵壓蓋4開有與機頭底座I上的次風道10前端連通的熱風出口 8,所述氣泵壓蓋4中部開有讓馬達11穿過的通孔。所述面蓋5中部開有冷風入口 7,所述面蓋5套在馬達11上方。在渦輪13的底部和頂部均墊有橡膠圈2,起密封作用,避免漏氣情況發生。頂蓋6 中部開有對應于冷風入口 7的開口。頂蓋6的設置一方面使本實施例所描述產品有一個較好的外觀,另一方面使本實施例所描述產品便于使用。從上述結構可以看出,面蓋5、氣泵壓蓋4、氣泵3和次風道10構成了散熱風路,主風道9是渦輪13的排氣風路,散熱風路從主風道9獲取動力。在圖6中我們可以更直觀的了解氣流運轉情況,當氣泵3運轉時,氣流被渦輪13 高速甩出渦輪出風口 14,隨后進入主風道9,在高速氣流的作用下,主風道9內的壓強將降低,在主風道內產生一個低于大氣壓的負壓,并在主、次風道的匯合處產生吸力,把空氣從次風道10中吸入匯合處,這就是散熱風路的動力來源。如圖6所示,在負壓的作用下,空氣從冷風入口 7吸入由面蓋6、氣泵壓蓋4和渦輪13所形成的空腔內,空氣進入空腔后,一部分空氣從馬達散熱入口 12進入馬達11機芯內再流回到空腔內,一部分從馬達11外殼表面流過,吸收了馬達11熱量的熱氣流從熱風出口 8流入次風道10內,最后與主風道9的高速氣流匯合并流出機頭底座。本實施例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是將馬達散熱的出風路分布成若干個,并沿風力強勁的主風路的切線方向排列,從而在主風路產生的負壓下,增強馬達散熱的熱風的排出,因此同比降低馬達工作溫度,延長馬達壽命。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技術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技術實施之范圍,即大凡依本技術權利要求及技術說明書所記載的內容所作出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技術權利要求所涵蓋范圍之內。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并非用來限制本技術之權利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I)、氣泵(3)、氣泵壓蓋(4)和面蓋(5),所述氣泵(3)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11)和渦輪(13),馬達(11)的頂部開有馬達散熱入氣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底座(I)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16),渦輪倉(16)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 15), 渦輪(13)放置于渦輪倉(16)內,在機頭底座(I)上從渦輪倉(16)邊緣引出主風道(9),緊貼在主風道(9 )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10 ),主、次風道(9 ) (10 )的尾段以(Γ60度夾角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I)外。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泵壓蓋(4)開有與機頭底座(I)上的次風道(10)前端連通的熱風出口(8),所述氣泵壓蓋(4)中部開有讓馬達(11)穿過的通孔,所述面蓋(5)中部開有冷風入口(7),所述面蓋(5)套在馬達(11)上方。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涉及吸塵吸水機領域。所述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氣泵、氣泵壓蓋和面蓋,所述氣泵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和渦輪,所述機頭底座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渦輪倉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渦輪放置于渦輪倉內,在機頭底座上從渦輪倉邊緣引出主風道,緊貼在主風道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主、次風道的尾段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外。它解決了封閉于吸塵吸水機內的氣泵難散熱的問題,利用高速氣流壓強降低的原理帶動空氣流過氣泵外殼和內部,達到主動散熱的目的,使馬達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工作以延長馬達壽命,防止因溫度過高而燒壞馬達。文檔編號H02K9/02GK202840820SQ20122046502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專利技術者黃紹華 申請人:廣東白云清潔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泵馬達主動散熱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的機頭底座(1)、氣泵(3)、氣泵壓蓋(4)和面蓋(5),所述氣泵(3)包括以軸相連的馬達(11)和渦輪(13),馬達(11)的頂部開有馬達散熱入氣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底座(1)中心部位設有渦輪倉(16),渦輪倉(16)下方開有渦輪抽風口(15),渦輪(13)放置于渦輪倉(16)內,在機頭底座(1)上從渦輪倉(16)邊緣引出主風道(9),緊貼在主風道(9)的外側設置前端封閉的次風道(10),主、次風道(9)(10)的尾段以0~60度夾角匯合后通出機頭底座(1)外。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紹華,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白云清潔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