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及帶有該汽車冷凝器下護板的一種汽車冷凝器總成,下護板的板主體為π狀結構,頂面前高后低傾斜,外周帶有向上的側翻邊,板主體與側翻邊間構成用于將冷凝器左護板底部、右護板底部嵌于其中的槽形結構,下護板上設有右護板固定孔、左護板固定孔、冷凝器固定孔、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及下支架過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冷凝器下護板能夠阻擋油冷器散發的熱量傳遞給冷凝器,起到隔熱的作用;還能使冷凝器和油冷器都有很好的散熱效果,提高冷凝器芯體散熱效率,減少冷凝器芯體清洗次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適用作各種汽車的空調系統冷凝器的下護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汽車冷凝器總成適合裝配于各種汽車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車輛冷凝器,具體地說是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及汽車冷凝器總成。
技術介紹
為了冷卻發動機油,保護汽車的發動機,一般在冷凝器前下方設置有油冷器,通過汽車行駛過程中的迎面風來冷卻機油。汽車空調系統中的冷凝器,·是通過冷卻風扇和迎面風來散熱,而油冷器布置在冷凝器前方,會增大風阻導致通過冷凝器芯體的風量減少,同時油冷器散發的熱量也會傳遞到冷凝器,導致冷凝器吸入的空氣溫度高,影響冷凝器散熱效果,導致空調系統制冷效果差;由于沒有很好的導流,通過冷凝器和油冷器的氣流不順暢,油冷器散熱效果不佳 ’另夕卜,由于芯體和地面之間沒有阻擋物,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路面的小石子以及一些垃圾會吸附在冷凝器上,增加了冷凝器的污垢系數,影響冷凝器的散熱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還提供了帶有該汽車冷凝器下護板的一種汽車冷凝器總成,所述汽車冷凝器下護板能夠阻擋油冷器散發的熱量傳遞給冷凝器,起到隔熱的作用;還能將通過冷凝器外和油冷器外的氣流分成兩路,使冷凝器和油冷器都有很好的散熱效果;板整體設置在冷凝器和地面之間,有效阻擋地面灰塵和垃圾吸附在冷凝器上,提高冷凝器芯體散熱效率,減少冷凝器芯體清洗次數,降低顧客維修成本。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設于汽車冷凝器的下方,板主體為與冷凝器底面相適配的n狀結構,頂面為前高后低(以駕駛員所在的位置為基準點)的斜面結構,外周帶有向上的側翻邊,板主體與側翻邊間構成用于將冷凝器左護板底部、右護板底部嵌于其中的槽形結構,其中最右側翻邊與最左側翻邊上分別設有右護板固定孔與左護板固定孔;后側翻邊的主體為具有水平方向的厚度的條塊狀結構,頂部為前低后高的臺階狀即其前后方向的截面為L形;處于相對后部的頂面上設有冷凝器固定孔與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處于相對前部的部分處與冷凝器下支架相應的位置處設有用于冷凝器下支架穿過的沿上下方向通透的下支架過孔。作為本技術的優化,所述板主體上設有上下通透的漏水口。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漏水口設于板主體上接近后側翻邊的部位處。作為更進一步的優化,所述漏水口至少有相隔設置的兩處。作為本技術的限定,所述右護板固定孔、左護板固定孔、冷凝器固定孔、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下支架過孔,分別設有至少兩處。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限定,所述冷凝器固定孔于后側翻邊的中部設有相隔的兩個;所述后側翻邊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一處冷凝器固定孔兼作冷凝器固定孔。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冷凝器總成,包括汽車冷凝器本體,所述汽車冷凝器本體的下方帶有前述結構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冷凝器下支架自下支架過孔處向下穿出,汽車冷凝器本體與汽車冷凝器下護板間于右護板固定孔、左護板固定孔、冷凝器固定孔、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處相固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1)通過板主體與側翻邊的配合,并經下護板上的冷凝器固定點、下支架過孔、左護板固定孔、右護板固定孔,將冷凝器與下護板緊密地配合于一起,并有效地將冷凝器通風空間、油冷器的通風空間進行了劃分,避免油冷器散發的熱量直接輻射到冷凝器;同時為了使通過油冷器的氣流達到最大,從流體力學的角度出發,將冷凝器下護板設計成斜面,使氣流在流動過程中整流,順暢地流過芯體,使芯體在有限的空間內達到了充分地換熱,不僅增強了換熱效果,對機艙散熱不佳的狀況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效果。(2)漏水口的設置,避免了車輛雨天行使時下護板積水現象,且漏水口設于冷凝器下護板的最低處(漏水口位置見圖1所示),使水能夠順利排出。(3)冷凝器下護板的設計,避免了地面的小石子在行使時飛濺到冷凝器芯體上,碰傷冷凝器芯體,對冷凝器起到了保護作用,也避免地面上的灰塵、垃圾吸附在冷凝器芯體表面使進入機艙的空氣流量減少,最大程度保證了冷凝器的進風面積。綜上可見,本技術保證了冷凝器的散熱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空調系統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制冷效果降低的風險,同時冷凝器芯體散熱的提升也使得水箱的散熱性能得以提升,進而優化了整個機艙的散熱效果。本技術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適用作各種汽車的空調系統冷凝器的下護板;本技術的汽車冷凝器總成適合裝配于各種汽車上。本技術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 一右護板,2—右護板固定孔,3—左護板固定孔,41、42—冷凝器固定孔,5—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6—下支架過孔,7—漏水口,8—冷凝器下支架,9一冷凝器,10-油冷器,11 一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本實施例為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11,結構如圖1所示,整體注塑而成。其使用時的狀態參考圖2,設于汽車冷凝器9的下方。本實施例的板主體為與冷凝器底面相適配的狀結構,頂面為前高后低的斜面結構,外周帶有向上的側翻邊,板主體與側翻邊間構成用于將冷凝器9的左護板底部、右護板I底部嵌于其中的槽形結構。若以駕駛員所在的位置為基準點來確定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則最右側翻邊與最左側翻邊上分別設有兩個右護板固定孔2與左護板固定孔3。后側翻邊的主體為具有水平方向的厚度的條塊狀結構,頂部為前低后高的臺階狀即其前后方向的截面為L形;處于相對后部的頂面中部設有兩處冷凝器固定孔41,該頂面左右兩端分別設有一處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5兼作冷凝器固定孔42 ;而該后側翻邊的處于相對前部的部分處,與冷凝器下支架相應的位置處設有用于冷凝器下支架8穿過的沿上下方向通透的下支架過孔6。板主體上接近后側翻邊的部位處,即板主體的最低處,設有左右相隔的兩處上下通透的漏水口 7。通過將使冷凝器9的下邊板、冷凝器下支架8、本實施例汽車冷凝器下護板11間緊密的結合,實現了有效地將冷凝器9的通風空間、油冷器10的通風空間進行劃分的目的。實施例2本實施例為一種汽車冷凝器總成,如圖2所示,它包括汽車冷凝器本體及設于汽車冷凝器本體的下方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11 (汽車冷凝器下護板11的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冷凝器下支架8自下支架過孔6處向下穿出,汽車冷凝器本體與汽車冷凝器下護板11間于右護板固定孔2、左護板固定孔3、冷凝器固定孔4、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5處相固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其特征在于:設于汽車冷凝器的下方,板主體為與冷凝器底面相適配的π狀結構,頂面為前高后低的斜面結構,外周帶有向上的側翻邊,板主體與側翻邊間構成用于將冷凝器左護板底部、右護板底部嵌于其中的槽形結構,其中:最右側翻邊與最左側翻邊上分別設有右護板固定孔與左護板固定孔;后側翻邊的主體為具有水平方向的厚度的條塊狀結構,頂部為前低后高的臺階狀即其前后方向的截面為L形;處于相對后部的頂面上設有冷凝器固定孔與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處于相對前部的部分處與冷凝器下支架相應的位置處設有用于冷凝器下支架穿過的沿上下方向通透的下支架過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其特征在于設于汽車冷凝器的下方,板主體為與冷凝器底面相適配的H狀結構,頂面為前高后低的斜面結構,外周帶有向上的側翻邊,板主體與側翻邊間構成用于將冷凝器左護板底部、右護板底部嵌于其中的槽形結構,其中最右側翻邊與最左側翻邊上分別設有右護板固定孔與左護板固定孔;后側翻邊的主體為具有水平方向的厚度的條塊狀結構,頂部為前低后高的臺階狀即其前后方向的截面為L形;處于相對后部的頂面上設有冷凝器固定孔與冷凝器下支架固定孔,處于相對前部的部分處與冷凝器下支架相應的位置處設有用于冷凝器下支架穿過的沿上下方向通透的下支架過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體上設有上下通透的漏水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冷凝器下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口設于板主體上接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孔建平,趙紅英,趙軍權,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