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在底盤上平面設置用導線巧妙連接的電源、電源開關、帶剎車踏板的剎車控制器、帶調速踏板的調速控制器、帶扭矩傳感器的方向盤、方向控制電機及其控制器、帶操縱桿的操縱控制器、差速控制器、同心的前車蓋和后車蓋、前車蓋開合控制電機及其控制器,操縱控制器設置停車位、前行位、左右移位、倒車位、旋轉位;在底盤下平面設置前后萬向輪、左右輪轂式電動機車輪,車輪架上設置電磁剎車器;車輪架上部枝干穿過底盤通過齒輪與方向控制電機聯系;車輪與差速控制器用導線連接;設置能利用輪轂式電動機車輪發電的反饋制動系統。本車能前行、轉彎、隨意方向平行移動、原地360°轉向。本車實用、環保,易推廣,市場前景廣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動車技術,特別是一種可任意平行移動或原地360°轉向的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
技術介紹
現有的內燃機汽車,能前行、轉彎、后退,但都無法向其它方向任意平行移動,也不能原地旋轉,所以不但運動靈活性能差,而且停放不便。停放需要的空間較大,還導致停車的區域停車密度低,給城區停車造成極大困難。現有的電動車,極個別的能任意平行移動,能原地旋轉,但結構和控制都很復雜。年齡較大的人駕駛現有的內燃機汽車、電動車出現較大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內燃機汽車、電動車的上述缺陷,本技術設計一種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本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圖1是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的外形示意圖。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 ;或者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11,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后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 ;或者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后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 ;所述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所述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二號支桿20、安裝于二號支桿20的下部的二號減振器16、安裝于二號減振器16的二號支架19、安裝于二號支架19的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 (電動機為外轉子式,轉子的最外圈是輪胎)、安裝于二號支架19上的電磁制動器17構成。前車燈架8聯接在底盤I的上平面的前頭,前車燈7安裝于前車燈架8上;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均為四分之一圓鼓形或四分之一圓球殼形,前車蓋10上,前方有透明視窗,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同心;前車蓋10比后車蓋13大,前車蓋10聯系于前車蓋控制電機15的軸,前車蓋控制電機15固定于底盤I的中部,后車蓋13固定在底盤I的上底面后半部;前車蓋10有后視鏡9和前車門11,后車蓋13有后車門12和后車燈14。圖2是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打開前車蓋后的示意圖。操作前車蓋控制電機15順時針旋轉90°即可從圖1所示位置打開到所示位置,前車蓋10蓋住后車蓋13。儀表盤架24下部聯結在底盤I的上平面前部且處于前車燈架8后;調速踏板(相當于油門踏板)22、制動踏板21均安裝在底盤I的上平面且處于儀表盤架24后,調速踏板22、制動踏板21均能在不受力時各自復位;設置反饋制動系統(圖中未畫),所述反饋制動系統含有充電控制器,所述充電控制器分別與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電源39(見圖5)用導線連接;電源總開關25、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均安裝在儀表盤架24上部;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有操作旋鈕,操作旋鈕轉動范圍是O。到90°,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隨著操作旋鈕的轉動,向前車蓋控制電機15提供同步同轉向的驅動電流;轉矩傳感器28的定子固定在底盤I的上平面處于儀表盤架24后,圓桿27的下端與轉矩傳感器28的軸聯接,方向盤26的中心安裝在圓桿27的上端;二號支桿20的上端穿過底盤I與一號齒輪31中心固定,二號支桿20用軸承聯系于底盤I ;操縱器30安裝在底盤I的上平面,操縱桿29與操縱器30聯系。圖3是圖2的A-A剖面的放大圖。方向控制電機32固定在底盤I的凹槽中部底面,二號齒輪34的中心聯接在方向控制電機32的轉軸33的上端;三號齒輪36安裝于一號定軸35的上頭且能繞定一號軸35轉動,一號定軸35的下端固定于底盤I的凹槽底面;四號齒輪37安裝于二號定軸38的上頭且能繞定二號定軸38轉動,二號定軸38的下端固定于底盤I的凹槽底面;左邊的一號齒輪31、三號齒輪36、二號齒輪34、四號齒輪37、右邊的一號齒輪31依次哨合。圖4是圖2中操縱器30的俯視圖。操縱桿29的位置分別是停車位30_5、前行位30-4、倒車位30-3、左右移位30-2、旋轉位30_1。圖5是所述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的控制系統結構示意圖。用一號導線59從電源(為電池或電容或飛輪是電池等)39引電到電源總開關25,從電源總開關25輸出端連接二號導線58。三號導線41從二號導線58引電到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四號導線40連接車蓋開合控制器23和一號電動機15 ;設置液壓制動系統(圖中未畫,液壓制動系統已技術成熟并普遍應用)或電磁制動系統,所述電磁制動系統這樣組成一五號導線57從二號導線58引電到制動控制器56,制動踏板21與制動控制器56聯系,制動控制器56輸出電力與制動踏板21的下行行程長度成正比,從制動控制器56輸出端連接六號導線55,分別用七號導線55-1、八號導線52把左右兩個電磁制動器17與六號導線55連接起來。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為常閉觸頭,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與停車位30-6聯系,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串聯于二號導線58 ;操縱器30、轉矩傳感器28、方向控制電機32分別用九號導線43、十號信號導線44、十一號導線45與方向控制器42連接,操縱器30的控制信號用信號導線42-1與方向控制器42連接;十二號導線47把變流調速器(相當于油門控制器)48與方向控制器42連接起來;車速傳感系統III (車速傳感系統已有技術成熟的產品)與方向控制器42連接;調速踏板22聯系于變流調速器48,調速踏板22在自由狀態,變流調速器48仍有小電力輸出,變流調速器48電流輸出電力大小與調速踏板22的前推行程長短成正比;變流調速器48以十三號導線49與差速控制器50連接,差速控制器50還與方向控制器42以十四號信號導線46組信號連接。兩個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的定子線圈均用十五號導線51分別與差速控制器50連接;制動控制器56的控制開閉觸頭54為常閉觸頭,控制開閉觸頭54與制動控制器56聯系,制動控制器56的控制開閉觸頭54串接于十五號導線51。十號信號導線44、十四號信號導線46、信號導線42-1是控制信號傳輸導線,其余所述導線是驅動電流導線。電源39、操縱器30、方向控制器42、差速控制器50、變流調速器48、電磁制動器17均直接或間接固定于底盤I。座椅(圖中未畫)固定在底盤I的上平面且處于轉矩傳感器28和方向盤26后。[0011 ] 設置手剎機構(圖中未畫)。當制動踏板21被踩下行時,制動控制器56根據制動踏板21的下行程度輸出電力,使電磁制動器17對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產生相應的制動夾緊力,踏板21的下行越長,制動夾緊力越大;只要制動踏板21被踩,開閉觸頭54就打開,兩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均斷電,若這時所述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正處于運動狀態,斷電后的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被車的慣性拖動,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變成發電機式制動器,所述反饋制動系統既制動又同時發電,發出的電通過所述充電控制器存到電源39。通常情況下,輕踩制動踏板21,使其下行行程短到電磁制動器17幾乎不起作用,這時主要以所述反饋制動系統制動。而在緊急情況或需要快速制動時,應重踩制動踏板21,使其下行行程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死點),或者快速操作所述液壓制動系統用于快速或緊急制動。在快速或緊急制動過程中,所述反饋制動系統也既參與制動又同時發電。當操縱桿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其特征是: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或者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前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后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或者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后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在底盤(1)的下底面的前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所述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1)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所述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由固定于底盤(1)的下底面的二號支桿(20)、安裝于二號支桿(20)的下部的二號減振器(16)、安裝于二號減振器(16)的二號支架(19)、安裝于二號支架(19)的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安裝于二號支架(19)上的電磁剎車器(17)構成;前車燈架(8)聯接在底盤(1)的上平面的前頭,前車燈(7)安裝于前車燈架(8)上;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均為四分之一圓鼓形或四分之一圓球殼形,前車蓋(10)上,前方有透明視窗,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同心;前車蓋(10)比后車蓋(13)大,前車蓋(10)聯系于前車蓋控制電機(15)的軸,前車蓋控制電機(15)固定于底盤(1)的中部,后車蓋(13)固定在底盤(1)的上底面后半部;前車蓋(10)有后視鏡(9)和前車門(11),后車蓋(13)有后車門(12)和后車燈(14);儀表盤架(24)下部聯結在底盤(1)的上平面前部且處于前車燈架(8)后;調速踏板(22)、剎車踏板(21)均安裝在底盤(1)的上平面且處于儀表盤架(24)后,調速踏板(22)、剎車踏板(21)均能在不受力時各自復位;設置反饋制動系統,所述反饋制動系統含有充電控制器,所述充電控制器分 別與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電源(39)用導線連接;電源總開關(25)、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均安裝在儀表盤架(24)上部;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有操作旋鈕,操作旋鈕轉動范圍是0°到90°,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隨著操作旋鈕的轉動,向前車蓋控制電機(15)提供同步同轉向的驅動電流;自整角機(28)的定子固定在底盤(1)的上平面處于儀表盤架(24)后,圓桿(27)的下端與自整角機(28)的軸聯接,方向盤(26)的中心安裝在圓桿(27)的上端;二號支桿(20)的上端穿過底盤(1)與一號齒輪(31)中心固定,二號支桿(20)用軸承聯系于底盤(1);操縱器(30)安裝在底盤(1)的上平面,操縱桿(29)與操縱器(30)聯系;方向控制電機(32)固定在底盤(1)的凹槽中部底面,二號齒輪(34)的中心聯接在方向控制電機(32)的轉軸(33)的上端;三號齒輪(36)安裝于一號定軸(35)的上頭且能繞定一號軸(35)轉動,一號定軸(35)的下端固定于底盤(1)的凹槽底面;四號齒輪(37)安裝于二號定軸(38)的上頭且能繞定二號定軸(38)轉動,二號定軸(38)的下端固定于底盤(1)的凹槽底面;左邊的一號齒輪(31)、三號齒輪(36)、二號齒輪(34)、四號齒輪(37)、右邊的一號齒輪(31)依次嚙合;操縱桿(29)的位置分別是停車位(30?5)、前行位(30?4)、倒車位(30?3)、左右移位(30?2)、旋轉位(30?1);用一號導線(59)從電源(39)引電到電源總開關(25),從電源總開關(25)輸出端連接二號導線(58);三號導線(41)從二號導線(58)引電到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四號導線(40)連接車蓋開合控制器(23)和一號電動機(15);設置液壓制動系統或電磁制動系統,所述電磁制動系統這樣組成—五號導線(57)從二號導線(58)引電到剎車控制器(56),剎車踏板(21)與剎車控制器(56)聯系,制動控制器(56)輸出電力與制動踏板(21)的下行行程長度成正比,從剎車控制器(56)輸出端連接六號導線(55),分別 用七號導線(55?1)、八號導線(52)把左右兩個電磁剎車器(17)與六號導線(55)連接起來;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為常閉觸頭,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與停車位(30?6)聯系,操縱器(30)的開閉觸頭(53)串聯于二號導線(58);操縱器(30)、自整角機(28)、方向控制電機(32)分別用九號導線(43)、十號...
【技術特征摘要】
1.隨意方向運動電動車,其特征是 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或者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后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或者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后部左、右各安裝一個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部安裝一個萬向輪機構(I);所述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所述輪轂式電動驅動輪機構(I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二號支桿(20)、安裝于二號支桿(20)的下部的二號減振器(16)、安裝于二號減振器(16)的二號支架(19)、安裝于二號支架(19)的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安裝于二號支架(19)上的電磁剎車器(17)構成;前車燈架(8)聯接在底盤(I)的上平面的前頭,前車燈(7)安裝于前車燈架(8)上;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均為四分之一圓鼓形或四分之一圓球殼形,前車蓋(10)上,前方有透明視窗,前車蓋(10)和后車蓋(13)同心;前車蓋(10)比后車蓋(13)大,前車蓋(10)聯系于前車蓋控制電機(15)的軸,前車蓋控制電機(15)固定于底盤(I)的中部,后車蓋(13)固定在底盤(I)的上底面后半部;前車蓋(10)有后視鏡(9)和前車門(11),后車蓋(13)有后車門(12)和后車燈(14); 儀表盤架(24)下部聯結在底盤(I)的上平面前部且處于前車燈架(8)后;調速踏板(22)、剎車踏板(21)均安裝在底盤(I)的上平面且處于儀表盤架(24)后,調速踏板(22)、剎車踏板(21)均能在不受力時各自復位;設置反饋制動系統,所述反饋制動系統含有充電控制器,所述充電控制器分別與輪轂式電動機車輪(18)、電源(39)用導線連接;電源總開關(25)、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均安裝在儀表盤架(24)上部;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有操作旋鈕,操作旋鈕轉動范圍是0°到90° ,前車蓋開合控制器(23)隨著操作旋鈕的轉動,向前車蓋控制電機(15)提供同步同轉向的驅動電流;自整角機(28)的定子固定在底盤(I)的上平面處于儀表盤架(24)后,圓桿(27)的下端與自整角機(28)的軸聯接,方向盤(26)的中心安裝在圓桿(27)的上端;二號支桿(20)的上端穿過底盤(I)與一號齒輪(31)中心固定,二號支桿(20)用軸承聯系于底盤(I);操縱器(30)安裝在底盤(I)的上平面,操縱桿(29)與操縱器(30)聯系; 方向控制電機(32)固定在底盤(I)的凹槽中部底面,二號齒輪(34)的中心聯接在方向控制電機(32)的轉軸(33)的上端;三號齒輪(36)安裝于一號定軸(35)的上頭且能繞定一號軸(35)轉動,一號定軸(35)的下端固定于底盤(I)的凹槽底面;四號齒輪(37)安裝于二號定軸(38)的上頭且能繞定二號定軸(38)轉動,二號定軸(38)的下端固定于底盤(I)的凹槽底面;左邊的一號齒輪(31)、三號齒輪(3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新廣,
申請(專利權)人:劉新廣,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