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二氧化氯發生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和定量桶,還包括投放池和反應池;定量桶通過虹吸裝置與投放池相連,且定量桶的設置位置高于投放池的設置位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其通過在定量桶與投放池之間設置一虹吸裝置,利用投放池中的液面的升降來控制定量桶中的二氧化氯溶液的投放量;由于采用虹吸裝置,每次進入投放池中的污水量一定,且每次從定量桶中抽吸出的二氧化氯溶液的量一定,因此可以確保每次向污水中投放的二氧化氯溶液量的準確,從而確保污水的處理質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消毒劑投放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對環境污染意識的不斷加強,如何對污染物進行清理及再生利用,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其中就包括污水處理。目前,在進行污水處理時,往往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向污水中投放混凝沉淀劑,從而將污水中的雜質及懸浮物進行清理,使得污水的水質變清;第二步是想污水中投放消毒劑,用以殺滅水中的微生物,從而保證污水最終的處理效果。其中,向污水中投放消毒劑的計量是污水處理之關鍵所在;消毒劑的投放計量應針對污水量進行設定。但在污水處理中,由于污水的流量不均勻,所以污水的水量會一直處于變化中。因此使得消毒劑的投放計量難以實現準確控制,進而對污水的處理質量造成影響。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往往采用人工計算投放或機械裝置計算投放,但采用人工計算投放,費時費力;采 用機械裝置計算投放時,由于消毒劑(主要采用的是二氧化氯溶液),會對電器機械設備進行腐蝕,從而造成設備的損壞,不但難以提高污水的處理質量,還會造成設備維修成本的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保證了二氧化氯的投放量的準確,從而提高污水處理的質量。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二氧化氯發生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和定量桶,還包括投放池和反應池;所述定量桶通過虹吸裝置與所述投放池相連,且所述定量桶的設置位置高于所述投放池的設置位置;所述虹吸裝置包括第一虹吸管、第二虹吸管、空氣管和倒置桶;所述第一虹吸管設置在所述投放池內,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下端通過水封彎管與所述反應池相連;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倒置桶的內部,所述第一虹吸管通過所述第二虹吸管與所述定量桶相連,且所述第二虹吸管的一端深入所述定量桶內,另一端穿過所述倒置桶的頂部并深入至所述第一虹吸管內;所述第二虹吸管通過所述空氣管與所述倒置桶的頂部相連;所述空氣管上設置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深入至所述投放池的底部。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發生器與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相連的管道上設置有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一進口與所述二氧化氯發生器相連,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與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相連;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通過管道與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二進口相連,并在管道上設置有泵,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設置有進水管。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內設置有溶解器,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溶解器相連。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與所述定量桶相連的管道上設置有浮球閥,所述浮球閥設置在所述定量桶內。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發生器與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一進口相連的管道上設置有第一閥門。 可選的,所述進水管上設置有第二閥門。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與所述定量桶相連的管道上還設置有第一流量閥。·可選的,所述第二虹吸管上設置有第二流量閥。可選的,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上設置有壓力排放管,所述壓力排放管上設置有單向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的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其通過在定量桶與投放池之間設置一虹吸裝置,利用投放池中的液面的升降來控制定量桶中的二氧化氯溶液的投放量;由于采用虹吸裝置,每次進入投放池中的污水量一定,且每次從定量桶中抽吸出的二氧化氯溶液的量一定,因此可以確保每次向污水中投放的二氧化氯溶液量的準確,從而確保污水的處理質量。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二氧化氯發生器通過文丘里管與二氧化氯吸收裝置相連,并且二氧化氯吸收裝置還通過文丘里管形成一循環回路,從而實現了二氧化氯溶液的制備,且制備過程安全可靠。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通過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與定量桶相連的管道上設置浮球閥,從而實現了二氧化氯吸收裝置自動向定量桶內補充二氧化氯溶液,其結構簡單,便于實現。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通過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上設置有壓力排放管,并在壓力排放管上設置有單向閥,從而實現了對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內的壓力進行排泄,從而保證了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安全可靠。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說明1- 二氧化氯發生器;2_ 二氧化氯吸收裝置;3_定量桶;4_投放池;5_反應池;6-虹吸裝置,61-第一虹吸管,62-第二虹吸管,63-空氣管,64-倒置桶,65-水封彎管,66-進氣管;7-文丘里管;8_泵;9_進水管;10_溶解器;11_浮球閥;12_第一閥門;13_第二閥門;14-第一流量閥;15-第二流量閥;16-壓力排放管;17_單向閥。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技術中的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技術所保護的范圍。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的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二氧化氯發生器1、二氧化氯吸收裝置2和定量桶3,還包括投放池4和反應池5 ;定量桶3通過虹吸裝置6與投放池4相連,且定量桶3的設置位置高于投放池4的設置位置;虹吸裝置6包括第一虹吸管61、第二虹吸管62、空氣管63和倒置桶64 ;第一虹吸管61設置在投放池4內,第一虹吸管61的下端通過水封彎管65與反應池5相連;第一虹吸管 61的上端放置在倒置桶64的內部,第一虹吸管61通過第二虹吸管62與定量桶3相連,且第二虹吸管62的一端深入定量桶3內,另一端穿過倒置桶64的頂部并深入至第一虹吸管61內;第二虹吸管62通過空氣管63與倒置桶64的頂部相連;空氣管63上設置有進氣管66,進氣管66深入至投放池4的底部。使用時將二氧化氯發生器I中生成二氧化氯通過管道送入二氧化氯吸收裝置2中,并通過二氧化氯吸收裝置2制成二氧化氯溶液,然后將二氧化氯溶液通過管道送入定量桶3中備用。此時,向投放池4內通入污水,隨著投放池4內的液面不斷上升,投放池4內放置的倒置桶64內的液面也隨之一同上升。當倒置桶64內的液面上升時,倒置桶64內部的空氣會在上升液體的擠壓下從第一虹吸管61內排出(由于第一虹吸管61下端連接的水封彎管65位于反應池5內,且水封彎管65位于反應池5內的端口高度高于反應池5內的液面高度,因此使得倒置桶64內的空氣可以從第一虹吸管61內排出)。當倒置桶64內的空氣由第一虹吸管61排出時,在第一虹吸管61內形成的空氣旋流的帶動下,第二虹吸管62以及與第二虹吸管62連通的空氣管63中的氣體會一同進入第一虹吸管61排出,并使得其內部出現真空;因此定量桶3中的二氧化氯溶液便會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流入第一虹吸管61內,并最終進入到反應池5中;與此同時,投放池4內的污水也會通過第一虹吸管61排入反應池5中。當投放池4內的污水流入反應池5時,投放池4內的水位開始相應下降,當投放池4內的水位下降至進氣管66位于投放池4內的一端處時,空氣開始由進氣管66進入到空氣管63和第二虹吸管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二氧化氯發生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和定量桶,還包括投放池和反應池;所述定量桶通過虹吸裝置與所述投放池相連,且所述定量桶的設置位置高于所述投放池的設置位置;所述虹吸裝置包括第一虹吸管、第二虹吸管、空氣管和倒置桶;所述第一虹吸管設置在所述投放池內,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下端通過水封彎管與所述反應池相連;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倒置桶的內部,所述第一虹吸管通過所述第二虹吸管與所述定量桶相連,且所述第二虹吸管的一端深入所述定量桶內,另一端穿過所述倒置桶的頂部并深入至所述第一虹吸管內;所述第二虹吸管通過所述空氣管與所述倒置桶的頂部相連;所述空氣管上設置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深入至所述投放池的底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二氧化氯發生器、二氧化氯吸收裝置和定量桶,還包括投放池和反應池;所述定量桶通過虹吸裝置與所述投放池相連,且所述定量桶的設置位置高于所述投放池的設置位置;所述虹吸裝置包括第一虹吸管、第二虹吸管、空氣管和倒置桶;所述第一虹吸管設置在所述投放池內,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下端通過水封彎管與所述反應池相連;所述第一虹吸管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倒置桶的內部,所述第一虹吸管通過所述第二虹吸管與所述定量桶相連,且所述第二虹吸管的一端深入所述定量桶內,另一端穿過所述倒置桶的頂部并深入至所述第一虹吸管內;所述第二虹吸管通過所述空氣管與所述倒置桶的頂部相連;所述空氣管上設置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深入至所述投放池的底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氯溶液定量投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氯發生器與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相連的管道上設置有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一進口與所述二氧化氯發生器相連,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與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相連;所述二氧化氯吸收裝置通過管道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川蓉,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寶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