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網帶智能熱處理爐,爐體按工件移動方向依次設置有兩條第一流水線及第二流水線,第一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降溫爐、冷卻爐、降溫爐,第二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及降溫爐,冷卻爐包括制冷房、制冷機組及排風循環系統,排風循環系統位于制冷房內部,制冷機組與制冷房通過導管連接,所述的制冷機組連接有冷卻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于:使雙金屬元件經過幾個小時反復的高溫、常溫、低溫的處理工藝,大大降低雙金屬元件的內應力,達到雙金屬元件在電器產品中不出現零點漂移的效果,制冷房單獨設置,大大提高了冷卻的效果,能對雙金屬元件充分冷卻,制冷房內設置有排風循環系統,使制冷房內的制冷氣體循環,保證了制冷房內的溫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網帶智能熱處理爐。
技術介紹
本爐專為處理熱雙金屬元件穩定處理設計的,因熱雙金屬材料是由不同膨脹系數的多層合金,經過復合及一系列熱加工和壓力加工而成。其成品具有25% 50%的最終壓下率,因此經過再加工而制成的各種熱雙金屬元件必然存在較大的內應力。而這種內應力由熱應力、機械應力和殘余應力三部分構成。只有當這種內應力小于其材料組元層的彈性極限時,元件的熱彎曲才呈現的彈性變形;而當內應力超過其材料組元層的彈性極限時,組元層中的纖維層就要發生塑性變形,因此元件受熱彎曲后就不能回復原位而產生殘余變形。另外,殘余應力較大的時候,經溫度、振動的交互作用而使其得到松馳,從而導致內應力的分布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變化,亦會造成殘余變形。在熱雙金屬元件的內應力中,熱應力(加熱過程引起的)及機械應力(受負荷引起的)是由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及使用條件決定的,因而殘余應力才是真正影響元件穩定性。針對上述問題,專利號為CN200820049509. 5所公開的一種隧道式連續熱處理爐,包括工件傳送帶和爐體,工件傳送帶穿過爐體,并由爐體的兩側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爐體按工件移動方向依次分為預熱爐、高溫爐、降溫爐和冷卻爐,其中,預熱爐和高溫爐之間具有一間隙,高溫爐和降溫爐連接為一整體結構,降溫爐和冷卻爐之間具有一間隙;高溫爐和降溫爐分別設有供惰性氣體進入的連接口,在高溫爐的入口和降溫爐的出口分別設置有氧氣阻隔裝置,氧氣阻隔裝置安裝在工件傳送帶上,氧氣阻隔裝置包括一噴嘴、與噴嘴連接的導管,噴嘴的開口方向是朝上設置的;該高溫爐內設置有電阻絲,高溫爐內設置有熱風攪拌機,達到是工件均勻受熱的效果,冷卻爐至采用排風裝置進行冷卻;綜上所述,該隧道式連續熱處理爐存在以下幾點缺陷1、冷卻爐只采用抽風裝置進行冷卻,即采用排風的形式降溫,未能達到冷卻的效果,造成熱雙金屬元件在寒冷的環境下不穩定;2、高溫爐不能控制高溫爐內的溫度,太高或太低均不能達到熱處理的效果;3、降溫爐內未設置降溫部件,自然降溫的效果不好,導致整體壽命不長;4、該隧道式連續熱處理爐未設置有專門的上料裝置,上料均采用人工上料,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爐的冷卻效果好、易于控制高溫爐內的溫度且設置專用的上料裝置的網帶智能熱處理爐。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包括工件傳送帶、爐體及電氣控制系統,該工件傳送帶穿過爐體設置,并由爐體的兩側向外延伸,所述的爐體包括加熱爐、降溫爐及冷卻爐,所述的加熱爐內設置有電阻絲,該電阻絲與電氣控制系統連接,所述的爐體按工件移動方向依次設置有兩條第一流水線及第二流水線,所述的第一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降溫爐、冷卻爐、降溫爐,所述的第二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及降溫爐,所述的冷卻爐包括制冷房、制冷機組及排風循環系統,所述的排風循環系統位于制冷房內部,所述的制冷機組與制冷房通過導管連接,所述的制冷機組還連接有冷卻塔。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需熱處理的雙金屬元件經過幾個小時反復的高溫、常溫、低溫的處理工藝,可以大大降低雙金屬元件的內應力,達到雙金屬元件在電器產品中不出現零點漂移的效果,且制冷房單獨設置,采用制冷機組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冷卻的效果,能對雙金屬元件充分冷卻,且制冷房內設置有排風循環系統,可使制冷房內的制冷氣體循環起來,將雙金屬元件冷卻時排除的熱量排除制冷房,保證了制冷房內的溫度。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加熱爐外壁上還設置有熱電偶,熱電偶的一端設于爐內,另一端連接溫控器,所述的溫控器與電氣系統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熱電偶可隨便感應加熱爐內部的溫度再反饋于溫控器上,可根據所需的加熱溫度隨時而定,增加了整體熱處理爐的智能性。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降溫爐內設置有風機一,該風機一的出風口朝向工件傳送帶,所述的降溫爐上還設置有風機二,該風機二的出風口朝向外界。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降溫爐內部的氣流與外界循環起來,大大提高了位于降溫爐內的雙金屬元件的散熱效率,且有效的完成了將加熱后的雙金屬元件恢復常溫的工藝,間接提高了整個熱處理工藝的效率。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制冷機組包括雙級壓縮機、冷凝器、節流閥及蒸發器,它們依次由制冷管連通形成環路,所述的冷凝器與節流閥之間還連接有氨液分離器,所述的氨液分離器通過制冷管與蒸發器連接,所述的雙級壓縮機的高壓級連接有中間冷卻器,該中間冷卻器還通過制冷管與蒸發器連接,且蒸發器還連接有貯氨器。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用壓縮式制冷系統,大大提高了制冷效果,且該制冷系統中還連接有氨液分離器,將液態氨回流至蒸發器,提高了液態氨的回收率。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一流水線的入口處設置有上料裝置,包括機身、設于機身上的升降機構、載料斗,所述的載料斗底部設置有滾輪,所述的升降機構連接有電機,所述的機身連接有供載料斗滑移的軌道,所述的載料斗設置有開口,所述的機身上部設置有漏斗,所述的漏斗的出口下部設置有料盤,所述的軌道與滾輪接觸的接觸面為斜面,且該斜面朝漏斗方向逐漸升高,所述的開口沿斜面朝上設置。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專門的上料裝置,改變了人工上料的方式,使上料更加均勻,消除了安全隱患。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料盤通過彈簧與機身固定,且料盤還連接有震源,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繞線輪、傳動輪及拉繩,所述的拉繩一端與繞線輪連接,另一端與載料斗連接,連接點相對開口靠后設置,且拉繩經過傳動輪,所述的繞線輪與電機電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還設置有震源,使料盤在上料過程中,處于震動狀態,有利于料盤的上料,且升降機構的結構簡單,只需帶動繞線輪收放拉繩的長度,實現了載料斗的上下料工作。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電阻絲設置于工件傳送帶的上部,該排風循環系統設置于制冷房內部的頂部。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電阻絲位于工件傳送帶的上部,使雙金屬元件在加熱爐中高溫處理充分,大大提高了對雙金屬元件的加熱效果。本技術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排風循環系統設置于制冷房內部的頂部,所 述的風機一設置于降溫爐內部卻靠近工件傳送帶設置,該風機二設置于降溫爐側壁的上 部。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排風循環系統位于頂部設置,能將制冷房內部的熱氣有 效的排除,間接保證了制冷房內部的制冷效果,且風機一靠近工件傳送帶設置,有效的對雙 金屬元件進行降溫,風機二設置于降溫爐側壁的上部,更大程度上使降溫爐內的熱氣排出, 提高了降溫爐的工作效率。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 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處理工藝流程圖;圖2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制冷爐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降溫爐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制冷機組內部流程圖;圖6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上料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包括工件傳送帶、爐體及電氣控制系統,該工件傳送帶穿過爐體設置,并由爐體的兩側向外延伸,所述的爐體包括加熱爐、降溫爐及冷卻爐,所述的加熱爐內設置有電阻絲,該電阻絲與電氣控制系統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體按工件移動方向依次設置有兩條第一流水線及第二流水線,所述的第一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降溫爐、冷卻爐、降溫爐,所述的第二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及降溫爐,所述的冷卻爐包括制冷房、制冷機組及排風循環系統,所述的排風循環系統位于制冷房內部,所述的制冷機組與制冷房通過導管連接,所述的制冷機組還連接有冷卻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包括工件傳送帶、爐體及電氣控制系統,該工件傳送帶穿過爐體設置,并由爐體的兩側向外延伸,所述的爐體包括加熱爐、降溫爐及冷卻爐,所述的加熱爐內設置有電阻絲,該電阻絲與電氣控制系統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體按工件移動方向依次設置有兩條第一流水線及第二流水線,所述的第一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降溫爐、冷卻爐、降溫爐,所述的第二流水線依次設置為加熱爐及降溫爐,所述的冷卻爐包括制冷房、制冷機組及排風循環系統,所述的排風循環系統位于制冷房內部,所述的制冷機組與制冷房通過導管連接,所述的制冷機組還連接有冷卻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熱爐外壁上還設置有熱電偶,熱電偶的一端設于爐內,另一端連接溫控器,所述的溫控器與電氣系統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溫爐內設置有風機一,該風機一的出風口朝向工件傳送帶,所述的降溫爐上還設置有風機二,該風機二的出風口朝向外界。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網帶智能熱處理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機組包括雙級壓縮機、冷凝器、節流閥及蒸發器,它們依次由制冷管連通形成環路,所述的冷凝器與節流閥之間還連接有氨液分離器,所述的氨液分離器通過制冷管與蒸發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志亮,南存建,曾學禮,
申請(專利權)人:溫州市通達雙金屬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