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包括柱形筒體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設有閉合時與其封閉連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設有開合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之間通過插銷結構固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巧妙,使用方便,省時省力,一次采集樣品量大且采集效率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海洋、湖泊或河流底層沉積物采樣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20米以下水深的深水區機械抓斗式采泥器。
技術介紹
在對水體進行生態或沉積物研究中往往需要采集如海洋、湖泊或河流等水底的泥品,然而采泥是一項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須使用專門的采泥設備。如果由于采泥器采集失敗或采集樣本量少、采集樣本質量不高等原因沒有達到技術指標要求,那就需要不斷重復操作,因此,采泥器采集泥樣的成功率決定了相關科研的水平與進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了一種抓斗式米泥器和一種箱式底樣米泥器。其中,抓斗式采泥器主要是由兩個尺寸相同的四分之一扇形抓斗顎板組成,在鋼絲繩和兩根杠桿驅動下使所述的一對顎板打開或閉合,從而抓取水體底層泥樣。然而,由于其結構簡單且自重較輕,適于松軟底質。當用于石礫底質時,底樣挖取可能較困難。同時,采泥器沒有考慮到水體的流動,如海洋的潮流,所以很可能導致采泥器不能最有效地垂直抓取,甚至會抓取失敗。箱式底樣采泥器主要由方形箱體、閘板、操作桿和繩索四部分構成,通過閉合和開啟閘板提拉PVC繩的提拉從而控制底樣的采集。同樣,箱式采泥器也沒有考慮水體流動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深海區會更加明顯。上述箱式底樣采泥器在采泥過程中使用一種類似方箱結構的裝泥部件,由于潮流的影響會導致采泥器傾倒觸底以致采集失敗,使得采泥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時,上述的箱式底樣采泥器每一次采樣過程都需人力提拉繩索,無形之中增加了工作負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該采泥器便于使用,工作效率高。本技術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包括柱形筒體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設有閉合時與其封閉連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設有開合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之間通過插銷結構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外圓柱面的左右兩側對稱地設有沿徑向向外延伸的縱向導流片。所述開合結構包括門形驅動連桿,所述門形驅動連桿上設有上梁桿和分別固接在所述上梁桿兩端的兩根側立桿,兩根所述側立桿分別滑動連接在兩根導管內,兩根所述導管分設在所述外筒的前后兩側,每根所述側立桿的下端均與內側連接板的上端和外側連接板的上端鉸接,所述內側連接板的下端與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下端與抓斗固接;所述外側連接板的下端與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下端與抓斗固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中下部與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中下部通過定位銷鉸接,所述定位銷固接在所述外筒上;兩根所述導管上部設有橫梁,所述橫梁的右側與脫落掛鉤的中部鉸接,所述脫落掛鉤包括成L形的本體,在L形本體的上端部兩側對稱地設有兩個水平掛柱,在所述L形本體的外端部設有第一配重;在所述上梁桿上設有與兩個所述水平掛柱適配的掛托,當所述抓斗打開時,所述水平掛柱掛在所述掛托上。所述掛托成L形。 所述上梁桿上設有起吊結構,所述起吊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梁桿固接的π形支撐桿,所述η形支撐桿上固接有一對吊耳,所述吊耳與一鐘狀部件的鐘體鉸接,所述鐘狀部件的頂部與一倒T形銷的下部轉動連接,所述倒T形銷的上部與一倒U形吊環鉸接。所述外筒的外面安裝有第二配重。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在靠近所述抓斗的下部內側設有增厚部分,所述增厚部分的頂部形成傾斜的抓斗限位臺階。所述內筒是由透明的有機玻璃制成的。本技術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一)帶有柱狀結構的抓斗式設計可以一次采集較多的泥樣,同時可以在內筒內插取更多的柱狀管樣,進行底泥的分層研究。二)同樣尺寸的2個半圓蓋形抓斗和推動其閉合與打開的驅動連桿機構,使得采泥器在采泥后的提起過程中合攏處可以到達理想的密封效果。三)利用采泥器自重設計的掛鉤脫落結構,避免了使用人力來控制抓斗的閉合與打開。四)外筒兩側有可拆卸配重的設計,可根據實際水深增加或減少配重以在一定范圍內滿足采泥深度的要求。五)柱形筒體結構為內外空心圓筒嵌套結構,利用筒體兩側設計的插銷結構,在一次采泥結束后,可以方便地拆下內筒來完成之后的柱狀管采樣工作,與此同時,可換上另一備用內筒進行下一次采集,從而縮短了一個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選用有機玻璃作為內筒的材料,這樣在抓斗采泥的過程中內筒強度不僅可以得到滿足,而且在柱狀管采樣過程中可以透過透明的有機玻璃觀察泥樣的質量。六)外筒外側導流片和上端旋轉結構的設計可以有效地避免潮流等水體流動帶來的影響,盡量保持采泥器垂直觸底,防止起吊繩索打結。綜上所述,本技術設計巧妙,使用方便,省時省力,一次采集樣品量大且采集效率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在抓斗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在抓斗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的正視圖;圖4為圖3的側視圖;圖5為圖3的俯視圖;圖6為本技術外筒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內筒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抓斗內側驅動板與抓斗連接的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抓斗外側驅動板與抓斗連接的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外側連接板或內側連接板的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脫落掛鉤的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門形驅動連桿的示意圖;圖13為本技術起吊結構的示意圖;圖14為本技術柱形筒體結構的剖示意圖;圖15為圖14的俯視圖;圖16為本技術柱形筒體結構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 圖16,本技術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包括柱形筒體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設有閉合時與其封閉連接的抓斗22,所述抓斗設有開合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筒20和外筒1,所述內筒20和所述外筒I之間通過插銷結構固定。在所述外筒I的外圓柱面的左右兩側對稱地設有沿徑向向外延伸的縱向導流片4。所述開合結構包括 門形驅動連桿29,所述門形驅動連桿29上設有上梁桿和分別固接在所述上梁桿兩端的兩根側立桿,兩根所述側立桿分別滑動連接在兩根導管9內,兩根所述導管9分設在所述外筒I的前后兩側,每根所述側立桿的下端均與內側連接板27-1的上端和外側連接板27-2的上端鉸接,所述內側連接板27-1的下端與抓斗內側驅動板23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23的下端與抓斗22固接;所述外側連接板27-2的下端與抓斗外側驅動板24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24的下端與抓斗22固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24的中下部與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23的中下部通過定位銷25鉸接,所述定位銷25固接在所述外筒I上;兩根所述導管9上部設有橫梁,所述橫梁的右側與脫落掛鉤17的中部鉸接,所述脫落掛鉤包括成L形的本體,在L形本體的上端部兩側對稱地設有兩個水平掛柱,在所述L形本體的外端部設有第一配重;在所述上梁桿上設有與兩個所述水平掛柱適配的掛托30,當所述抓斗22打開時,所述水平掛柱掛在所述掛托30上。所述掛托30成L形。所述上梁桿上設有起吊結構,所述起吊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梁桿固接的π形支撐桿10,所述π形支撐桿10上固接有一對吊耳11,所述吊耳11與一鐘狀部件的鐘體12鉸接,所述鐘狀部件12的頂部與一倒T形銷15的下部轉動連接,所述倒T形銷15的上部與一倒U形吊環13鉸接。所述外筒I的外面安裝有第二配重21。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24在靠近所述抓斗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包括柱形筒體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設有閉合時與其封閉連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設有開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筒體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之間通過插銷結構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包括柱形筒體結構,所述柱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設有閉合時與其封閉連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設有開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筒體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之間通過插銷結構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的外圓柱面的左右兩側對稱地設有沿徑向向外延伸的縱向導流片。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柱狀機械抓斗式底樣采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合結構包括門形驅動連桿,所述門形驅動連桿上設有上梁桿和分別固接在所述上梁桿兩端的兩根側立桿,兩根所述側立桿分別滑動連接在兩根導管內,兩根所述導管分設在所述外筒的前后兩側,每根所述側立桿的下端均與內側連接板的上端和外側連接板的上端鉸接,所述內側連接板的下端與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下端與抓斗固接;所述外側連接板的下端與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上端鉸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下端與抓斗固接,所述抓斗外側驅動板的中下部與所述抓斗內側驅動板的中下部通過定位銷鉸接,所述定位銷固接在所述外筒上;兩根所述導管上部設有橫梁,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建成,卲萬駿,孫健,袁德奎,劉長根,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