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機械吊裝設備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強度高、移動穩定性好、工作效率高且能提供旋轉動作的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縱向行走行車安裝在導軌上,橫向行走小車安裝在縱向行走行車上,旋轉起吊裝置固定安裝在橫向行走小車上,兩排立柱沿巷道兩邊對稱設置,每個立柱的下端均連接有支撐座,支撐座用多個地腳螺栓固定,每個立柱的上部均與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一錨桿固定連接,每排立柱的上端均設置有由多根工字鋼首尾固定相連形成的機架,兩個機架均與多個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二錨桿連接,兩個機架上均固定設置有導軌,本發明專利技術主要用于煤礦井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屬于機械吊裝設備
技術介紹
在煤礦井下換裝站,大量的貨物及設備需要從舊式的平板車上轉運到另外一種平板車上,必要時還需對拆卸成部件的液壓支架進行組裝、裝車,在液壓支架的組裝、貨物及設備的轉裝過程中,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辦法,安裝單鉤行車,絞車拖拉結合人工搬運等方法對設備及貨物進行安裝和換裝,這種裝卸方法,制約了設備的安裝及貨物的轉運速度,且工人的勞動強度大,需要人力多,費工費時,隨著綜采工作面機械化程度的不斷發展,綜采工作面煤炭產量的提高,必須提高換裝站對設備的安裝及貨物的轉裝速度。專利公告號CN102249156A公開了一種井下維修行車,采用支柱頂天立地進行支撐,將行車在井下安裝好以后,啟動液壓泵,將個立柱油缸定起,使導軌升到適當高度,將上各撐頂油缸頂起,使活塞上端和巷道頂部接觸,然后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此種行車在使用中存在行車強度不高、穩定性差,調試時間長,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足,而且在安裝液壓支架時不能進行旋轉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強度高、移動穩定性好、工作效率高且能提供旋轉動作的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包括立柱、機架、導軌、縱向行走行車、橫向行走小車和旋轉起吊裝置,縱向行走行車安裝在導軌上,橫向行走小車安裝在縱向行走行車上,旋轉起吊裝置固定安裝在橫向行走小車上,兩排立柱沿巷道兩邊對稱設置,每個立柱的下端均連接有支撐座,支撐座用多個地腳螺栓固定,每個立柱的上部均與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一錨桿固定連接,每排立柱的上端均設置有由多根工字鋼首尾固定相連形成的機架,兩個機架均與多個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二錨桿連接,兩個機架上均固定設置有導軌。所述立柱通過多個水平調節器與支撐座連接,水平調節器為長螺栓,該長螺栓上設置有多個調節螺母,水平調節器的下端固定在支撐座上,水平調節器的上端穿過立柱下端的對應孔用調節螺母固定。所述兩個機架與巷壁間均連接有多個橫向調節器,橫向調節器的結構為第二錨桿的一端固定在機架上,第二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側壁上,第二錨桿的上、下兩側傾斜對稱設置有兩根活動連接桿,兩根活動連接桿的一端鉸接在機架上,兩根活動連接桿的另一端鉸接在錨固于側壁的鉸接座上,兩個活動連接桿之間豎直設置有調節桿,調節桿為長圓柱,兩端都開有螺紋,兩個活動連接桿上均設置有一個螺母,調節桿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活動連接桿上的螺母配合。所述縱向行走行車的結構為主體為框架結構,其頂部裝有橫向行走導軌,底部裝有縱向行走導輪,通過縱向電機減速器驅動縱向行走導輪縱向行走。所述橫向行走小車的結構為主體為框架結構,其上裝有起吊機構和橫向行走導輪,通過橫向電機減速器驅動橫向行走導輪橫向行走。旋轉起吊裝置的結構為轉盤裝在轉盤座上并與轉盤座上的旋轉油缸相聯,轉盤上裝有起吊油缸和滑輪,鋼絲繩繞在滑輪上,吊鉤連接在鋼絲繩的末端。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專利技術立柱下端用地腳螺栓錨固在巷道上,立柱的上部又與錨固在巷壁上的第一錨桿固定連接,增加了行車運行的穩定性,提高了行車的工作強度。2、本專利技術水平調節器與立柱的下端固定連接,導軌通過機架又與巷壁上的橫向調節器固定連接,可以方便調節軌道的位置,使行車在導軌上運行平穩,節省了調試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3、本專利技術在橫向行走行車上安裝了旋轉起吊裝置,可以方便的安裝和拆卸液壓支架,實現裝物裝架兩用,另外在旋轉起吊裝置的旋轉盤上安裝4個吊鉤,使液壓支架在起吊過程中保持平穩,安全性好。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1的左視圖。圖中1為立柱、2為機架、3為導軌、4為縱向行走行車、5為橫向行走小車、6為旋轉起吊裝置、7為支撐座、8為地腳螺栓、9為第一錨桿、10為第二錨桿、11為水平調節器、12為橫向調節器、13為活動連接桿、14為調節桿。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包括立柱1、機架2、導軌3、縱向行走行車4、橫向行走小車5和旋轉起吊裝置6,縱向行走行車4安裝在導軌3上,橫向行走小車5安裝在縱向行走行車4上,旋轉起吊裝置6固定安裝在橫向行走小車5上,兩排立柱I沿巷道兩邊對稱設置,每個立柱I的下端均連接有支撐座7,支撐座7用多個地腳螺栓8固定,每個立柱I的上部均與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一錨桿9固定連接,每排立柱I的上端均設置有由多根工字鋼首尾固定相連形成的機架2,兩個機架2均與多個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二錨桿10連接,兩個機架2上均固定設置有導軌3。所述立柱I通過多個水平調節器11與支撐座7連接,水平調節器11為長螺栓,該長螺栓上設置有多個調節螺母,水平調節器11的下端固定在支撐座7上,水平調節器11的上端穿過立柱I下端的對應孔用調節螺母固定。所述兩個機架與巷壁間均連接有多個橫向調節器12,橫向調節器12的結構為第二錨桿10的一端固定在機架上,第二錨桿10的另一端固定在側壁上,第二錨桿10的上、下兩側傾斜對稱設置有兩根活動連接桿13,兩根活動連接桿13的一端鉸接在機架2上,兩根活動連接桿13的另一端鉸接在錨固于側壁的鉸接座上,兩個活動連接桿13之間豎直設置有調節桿14,調節桿14為長圓柱,兩端都開有螺紋,兩個活動連接桿13上均設置有一個螺母,調節桿14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活動連接桿13上的螺母配合。所述縱向行走行車4的結構為主體為框架結構,其頂部裝有橫向行走導軌,底部裝有縱向行走導輪,通過縱向電機減速器驅動縱向行走導輪縱向行走。所述橫向行走小車5的結構為主體為框架結構,其上裝有起吊機構和橫向行走導輪,通過橫向電機減速器驅動橫向行走導輪橫向行走。旋轉起吊裝置6的結構為轉盤裝在轉盤座上并與轉盤座上的旋轉油缸相聯,轉盤上裝有起吊油缸和滑輪,鋼絲繩繞在滑輪上,吊鉤連接在鋼絲繩的末端。本專利技術的立柱I的下端通過地腳螺栓錨8固在巷道上,立柱I的上部又與錨固在巷壁上的第一錨桿10固定連接,增加了行車運行的穩定性,提高了行車的工作強度。本專利技術水平調節器11與立柱I的下端固定連接,導軌3通過機架2又與巷壁上的橫向調節器12固定連接,可以方便調節軌道3的位置,使行車在導軌上運行平穩,節省了調試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專利技術在橫向行走小車5上安裝了旋轉起吊裝置6,可以方便的安裝和拆卸液壓支架,實現裝物裝架兩用,另外在旋轉起吊裝置6的旋轉盤上安裝四個吊鉤,使液壓支架在起吊過程中保持平穩,安全性好。本專利技術中使用的行車結構與現有工廠使用的行車結構相同。本專利技術在井下安裝好后,通過調節水平調節器11和橫向調節器12使導軌處于合適的位置,以適應行車的平穩運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裝不同數量的立柱1,延長導軌3的長度。本專利技術上裝有旋轉起吊裝置6,能在導軌3上縱向移動,該旋轉起吊裝置6有四個吊鉤,通過液壓系統控制可進行升、降、旋轉等動作,能方便的對液壓支架進行組裝,并進行換裝。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包括立柱(1)、機架(2)、導軌(3)、縱向行走行車(4)、橫向行走小車(5)和旋轉起吊裝置(6),縱向行走行車(4)安裝在導軌(3)上,橫向行走小車(5)安裝在縱向行走行車(4)上,旋轉起吊裝置(6)固定安裝在橫向行走小車(5)上,其特征在于,兩排立柱(1)沿巷道兩邊對稱設置,每個立柱(1)的下端均連接有支撐座(7),支撐座(7)用多個地腳螺栓(8)固定,每個立柱(1)的上部均與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一錨桿(9)固定連接,每排立柱(1)的上端均設置有由多根工字鋼首尾固定相連形成的機架(2),兩個機架(2)均與多個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二錨桿(10)連接,兩個機架(2)上均固定設置有導軌(3)。
【技術特征摘要】
1.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包括立柱(I)、機架(2 )、導軌(3 )、縱向行走行車(4)、橫向行走小車(5)和旋轉起吊裝置(6),縱向行走行車(4)安裝在導軌(3)上,橫向行走小車(5 )安裝在縱向行走行車(4)上,旋轉起吊裝置(6 )固定安裝在橫向行走小車(5 )上,其特征在于,兩排立柱(I)沿巷道兩邊對稱設置,每個立柱(I)的下端均連接有支撐座(7),支撐座(7)用多個地腳螺栓(8)固定,每個立柱(I)的上部均與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一錨桿(9)固定連接,每排立柱(I)的上端均設置有由多根工字鋼首尾固定相連形成的機架(2),兩個機架(2)均與多個錨固在側壁上的第二錨桿(10)連接,兩個機架(2)上均固定設置有導軌(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I)通過多個水平調節器(11)與支撐座(7)連接,水平調節器(11)為長螺栓,該長螺栓上設置有多個調節螺母,水平調節器(11)的下端固定在支撐座(7)上,水平調節器(11)的上端穿過立柱(I)下端的對應孔用調節螺母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井下裝物裝架兩用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機架與巷壁間均連接有多個橫向調節器(12 ),橫向調節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慎志東,楊志強,邵泉江,宋翠萍,王亞亮,陳林山,
申請(專利權)人:山西東華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