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神經調控儀器。所述神經調控儀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電脈沖發生裝置,其適于生成電脈沖;電脈沖作用裝置,其適于接收來自所述電脈沖裝置的電脈沖,并用于將所述電脈沖作用于人體穴位或者神經干及神經末梢分布區域。從而通過刺激外周神經末梢的方式進行神經調控的神經調控儀器,即以一種更加安全的方式進行神經調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神經調控儀器,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通過刺激外周神經末梢的方式進行神經調控的神經調控儀器。
技術介紹
神經調控(neuiOmodulation)是目前最受重視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神經調控”的理論,人體生理功能均直接或間接處于神經系統的調控之下才能正常運行。很多功能性疾病或者病理狀態是因為身體某些器官或組織失去正常神經調控引起的,通過刺激大腦或者神經系統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恢復對身體這些功能的神經調控,從而逆轉疾病過程,達到治療的目的。目前醫院中恢復神經調控的手段單一,大多是用電磁脈沖通過直接刺激大腦某些功能區域而實現,屬于中樞調控的方法。本技術采用外周神經調控的方法,用低頻電脈沖,通過皮膚電極刺激某些神經和穴位,電脈沖產生的生物學效應,在外周神經和大腦中產生神經調控的效果。此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通過恢復正常神經調控,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進而改善健康狀態,達到預防或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針灸療法在中國的應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針灸療法切實有效,可以廣泛用于各種疾病的防治。針灸療法雖然有中醫理論指導,但是迄今沒有大家公認、統一的操作規程,以及診斷和處方標準。每個醫生根據自己門派的實踐以及自己的辯證來選取穴位,決定行針手法。因此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各種疾病的治療作用時好時壞,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特點。另外,中醫理論源自幾千年的實踐,形成于現代醫學出現之前。雖然自成體系,卻很難被現代醫學理論理解和接受,影響了針灸這種有效的療法在世界的普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專利的專利技術人致力于針刺鎮痛原理研究40年,通過大量的工作,借助生理生化、組織解剖、藥理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手段,從基因到整體水平闡明了針刺鎮痛的作用原理,揭示了針刺療法治療多種疾病的機制。本專利的專利技術人認為,施加于針灸穴位的手針、電針、經皮電刺激,以及各種形式的經皮刺激,是激活了皮膚下的神經末梢,通過神經內分泌等多重通路,將體表的刺激信號,經過外周神經系統傳輸給中樞,通過對體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發揮治療疾病作用的。雖然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解剖組織學證據證明經絡的存在,事實上也無法排除經絡和氣血等中醫理論中的現象參與介導穴位刺激引起的生物學效應。本專利的專利技術人注意到,用電磁波直接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刺激,被稱為“中樞神經調控”方法。例如,可以在顱內或者顱外特定地區設置一個電極,施加特定電脈沖對大腦進行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中樞神經調控”的方法盡管有時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但在實施上存在較大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本專利的專利技術人提出在身體的軀體或四肢穴位上施加具有特定參數的電刺激,也可以取得同樣的治療效果,稱為“外周神經調控(peripheral neuromodulator)”。外周神經調控的概念可以體現在在對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中,包括各種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等。本申請人所專利技術的神經調控儀,可以將皮膚電極置于身體某些經絡穴位上或者神經干及神經末梢分布區域,通過施加特定參數的刺激,激活神經通路,調節人體功能。從神經化學角度講,通過本專利專利技術人多年的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發現,不同頻率的電刺激可引起腦內不同神經遞質的釋放:例如低頻電刺激可增加β內啡肽,腦啡肽,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Y氨基丁酸,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的釋放而降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中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泌乳素以及神經肽Y的水平,降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中頻電刺激則引起催產素,精氨酸后葉加壓素的釋放;而高頻電刺激則引起強啡肽的釋放。有多種疾病與上述物質失調有關,如嗎啡吸毒患者在戒斷期表現為對阿片類物質的渴求,而針刺治療疼痛則主要是通過釋放自體阿片肽類物質,抑郁癥患者5-羥色胺合成不足;卵巢功能早衰患者卵泡刺激素反饋式升高,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黃體生成素增高,高泌乳素血癥患者表現為假孕或不排卵,單純性肥胖往往是抑制攝食的α -黑色素細胞刺激素減少而促進攝食的神經肽Y增高,孤獨患者血漿中催產素,精氨酸后葉加壓素水平降低。此外,阿片肽有助于鎮靜催眠,強啡肽有助于解除肌肉痙攣。因此,對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衡的各種患者,采用不同參數,穴位的神經調控將改善他們失衡的內環境,促進機體的康復。從電刺激傳導通路講,對于鎮痛作用,電刺激將干擾疼痛信號傳入中樞,產生鎮痛效果。對于神經病理性痛,低頻電刺激引起脊髓背角神經元突觸傳遞的長時程弱化(LTD),而高頻電刺激引起長時程增強(LTP),因此低頻可以弱化痛的學習記憶,治療神經病理性痛。此外,對于多種局部神經異常放電所產生肌肉痙攣、感覺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如截癱后肌痙攣痛,近視眼的發生(持續的睫狀肌痙攣),輪匝肌痙攣,瞬目綜合癥(眼肌痙攣),慢性咽炎(舌咽,迷走神經末梢激惹)等疾病,適當頻率電刺激可使原本異常的神經電信號恢復,從而使局部肌肉收縮功能恢復,異常感覺消失。因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操作的儀器來以安全、便捷的方式對神經進行調控,以疾病或調整人體生理狀態。所述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神經調控儀器來實現的。所述神經調控儀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電脈沖發生裝置,其適于生成電脈沖;電脈沖作用裝置,其適于接收來自所述電脈沖裝置的電脈沖,并用于將所述電脈沖作用于人體穴位或者神經干及神經末梢分布區域。從而通過刺激外周神經末梢的方式進行神經調控的神經調控儀器,即以一種更加安全的方式進行神經調控本技術的儀器操作簡單,不必針灸醫師參與,無痛感與侵入性,臨床使用者超過200人,尚未發現任何副作用,適合在高級白領,IT從業者、辦公室、學生與家庭內使用。優選地,所述電脈沖作用裝置可以具有至少一個經皮刺激電極和/或至少一個電針。優選地,所述電脈沖發生裝置包括用于調整所述電脈沖頻率的頻率調整裝置。優選地,所述電脈沖發生裝置包括用于調整所述電脈沖占空比的占空比調整裝置。優選地,所述電脈沖發生裝置包括用于調整所述電脈沖強度的強度調整裝置。附圖說明本技術通過以下結合附圖所作的詳細說明將會更加清楚。在所述附圖中:圖1是按照本技術的神經調控儀器的示意性立體圖;圖2是置于穴位上的電極的剖視圖;圖3是所述神經調控儀器的方框圖;圖4A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發生裝置電路圖4B是脈沖發生裝置Ul的Q14端輸出的FL波形圖;圖4C是脈沖發生裝置U2:A的Q3輸出的!7H波形圖:圖5A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控制裝置電路圖;圖5B是神經調控儀器U4:A的Q及Q_端輸出的波形圖;圖5C是神經調控儀器U4:B的Q及Q_端輸出的波形圖;圖6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選擇裝置電路圖;圖7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寬度控制裝置電路圖;圖8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分離裝置電路圖;圖9是神經調控儀器的交替開關恒流源輸出裝置的電路圖;圖10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輸出方式控制裝置電路圖;圖11是神經調控儀器的定時裝置的電路圖;圖12是神經調控儀器的脈沖時序圖。具體實施方式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神經調控儀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電脈沖發生裝置,其適于生成電脈沖;電脈沖作用裝置,其適于接收來自所述電脈沖裝置的電脈沖,并用于將所述電脈沖作用于至少一個人體穴位或皮膚表面。該實施例的神經調控儀器通過在人體穴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神經調控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電脈沖發生裝置,其適于生成電脈沖;電脈沖作用裝置,其適于接收來自所述電脈沖裝置的電脈沖,并用于將所述電脈沖作用于人體穴位或者神經干及神經末梢分布區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神經調控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 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電脈沖發生裝置,其適于生成電脈沖; 電脈沖作用裝置,其適于接收來自所述電脈沖裝置的電脈沖,并用于將所述電脈沖作用于人體穴位或者神經干及神經末梢分布區域。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調控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脈沖作用裝置具有至少一個經皮刺激電極。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調控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脈沖作用裝置具有至少一個電針。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調控儀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濟生,韓松平,
申請(專利權)人:韓濟生,韓松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