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交通塔(1)底部安裝單向向上的提升電梯;在兩座交通塔(1)之間建立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所述滑梯橋(3)頂端與所述提升電梯出口連接,底端與提升電梯入口連接;橋上鋪設軌道(16),軌道(16)上有若干由高到低單向行駛的滑行車(5)。本發明專利技術是一種出行方便、節能環保、能有效的解決交通擁堵、事故率極低、乘坐舒適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滑梯橋式立體交通系統。
技術介紹
: 眾所周知,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幾乎所有城市都面臨著交通擁堵的問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現代化的城市已經不可能離開車,城市越大人口越多車就越多交通也就越擁堵。城市在不斷的擴建,道路越修越寬,人口越來越多,車也越來越多,由此造成交通也越來越擁堵。私家車面臨堵車、停車、油價、修車、被盜等問題,有時還會遇到難免的小掛擦甚至重大車禍。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低碳環保,國內也在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設,提倡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地鐵、輕軌連續上馬,公交車投入逐年加大。但是,公共交通仍然一直存在擁擠、乘車環境不好、等待時間過長、“最后一公里”難以解決等問題。所以現在已經單單靠車來解決交通問題已經遠遠不夠了。現代的城市迫切的需要另一種交通系統來改善現在的交通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 本專利技術克服了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出行方便、節能環保、能有效的解決交通擁堵、事故率極低、乘坐舒適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在交通塔底部安裝單向向上的提升電梯;在兩座交通塔之間建立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所述滑梯橋頂端與所述提升電梯出口連接,底端與提升電梯入口連接;橋上鋪設軌道,軌道上有若干由高到低單向行駛的滑行車。所述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之間的支柱用8字型固定裝置連接。每座交通塔與四周每座交通塔之間均采用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連接,構成市內交通網。所述交通塔頂端和底端的各向滑梯橋交匯處設置有可旋轉的轉盤,連接各向滑梯橋和電梯口。所述交通塔底端的滑梯橋靠近轉盤的軌道外側設置有若干液壓剎車,接近轉盤處有磁鐵減速器。所述軌道是相對的“]”和“[”形的,所述滑行車的車輪嵌入軌道兩側對應的空腔行駛;所述“]”或“[”形軌道的豎直壁上設置有風孔。所述電梯井內裝有齒輪,帶動專用鏈條向上單向運動;鏈條上裝有與滑行車的底部槽位固定的“L”形角鋼卡子,帶動滑行車向上單向運動。所述滑行車內設置有減震系統,包括若干安裝在車底部的減震彈簧,及與部分車底部的減震彈簧位置對應的安裝在車體內部四角的減震彈簧。所述交通塔為高樓的附屬部分,或者由高樓的電梯井改造而成。本專利技術采用了這樣的結構之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整個城市建立了這樣的立體交通網,不與現有的交通網發生沖突,行人最多幾分鐘步行即可到達站點,而且下車即可換乘,方便到達城市任何地方,出行極為方便;所有的動力消耗均在滑行車進出電梯口、提升過程中,行駛過程中不消耗能量,節能環保;各向滑梯橋交匯點設置有可旋轉的轉盤進行進出電梯順序調配,交通塔底端的滑梯橋靠近轉盤的軌道外側設置有若干磁鐵減速器進行減速控制,從根本上避免了交通擁堵并且事故率極低;配備減震系統的滑梯橋式軌道滑行車確保乘坐舒適,充足的車輛確保不會出現目前的公共交通工具的擁擠、空氣混濁的情況。附圖說明: 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 圖2是導軌結構示意圖, 圖3是由本專利技術構成的交通網示意 圖4是本專利技術各向滑梯橋底部交匯處結構示意 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滑行車結構示意 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 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電梯運行示意 圖8是電梯意圖, 圖9是圖8的左視圖, 圖10是“L”形角鋼卡子示意圖, 圖11是本專利技術的滑梯橋細部結構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B-B剖視圖。圖中標記: 1、交通塔,2、支撐柱,3、滑梯橋,4、液壓剎車,5、滑行車,6、轉盤,7、凸條,8、車門,9、凹槽,10、車輪護板,11、車輪,12、卡子,13、齒輪,14、鏈條,15、風孔,16、軌道,17、桁架,18、橋體,19、安全出口,20、安全橫桿,21、定位桿。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專利技術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的 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如圖1所示,單個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包括交通塔1、支撐柱2、滑梯橋3、滑行車5。交通塔I可設置在高樓中,也可獨立設置為單體建筑,如果設置在高樓中,滑梯橋3對于高樓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從而使高樓在地震中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在交通塔I底部安裝單向向上的提升電梯,或者將高樓的樓梯間改造變為提升電梯;在兩座交通塔I之間建立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所述滑梯橋3頂端與所述提升電梯出口連接,底端與提升電梯入口連接;滑梯橋3上鋪設軌道,軌道上有若干由高到低單向行駛的滑行車5。滑梯橋3通過架立支撐柱2在半空中布設,下邊原有的公共交通網不受影響。所述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之間的支柱用8字型固定裝置連接,使橋更穩固。為了使行駛速度更快,滑梯橋3可如圖1設置為坡度較陡的加速段和坡度較緩的勻速段。如圖3所示,上述的單個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組合構成市內交通網,人們可以通過在每個交通塔換乘任意方向的滑行車,從而到達城市的任意角落,所需步行距離較短。如圖4所示,所述交通塔I頂端和底端的各向滑梯橋3交匯處設置有可旋轉的轉盤6,連接各向滑梯橋3和電梯口。頂端和底端交匯處的不同之處在于,頂端設有液壓剎車4,接近轉盤處有磁鐵減速器。磁鐵減速器4可以是電磁鐵,通電具有磁性;也可以是強力永磁鐵,但用隔磁板隔開,需用時將隔磁板移開。各向滑梯橋3的底部交匯處的運行規則是:滑行車5從各向滑梯橋3滑到接近轉盤6的位置,最靠近轉盤6的磁鐵減速器變為有磁性,吸附在滑行車的車輪護板10上,達到減速的目的;此時如果其后有車輛靠近,將自動觸發第二個磁鐵減速器,以此類推,從而避免追尾事故;轉盤6能檢測到周圍有車輛移近,在乘客上下車完畢之后,智能分析應轉動到某一方向,將車輛移入轉盤6,然后旋轉至與交通塔I相連的軌道,然后將車輛移入交通塔I。與此相同,頂部的運行規則基本一致,包括:車輛移出,旋轉至需前往方向,移入軌道,開始滑行。作為一種安全設計,可以將底部的車輛設計為只能進不能出,將頂部的車輛設計為只能出不能進。滑行車5可制作為目前的公交車、地鐵車廂一樣,也可以制作為如圖5-6所示的形狀。滑行車5雙向均有向內的車門8,車門8可以是對稱內滑式的。車體上設置有對稱的兩根凸條7,每根凸條7上有兩條凹槽9。凹槽9作用是為了在進出電梯時用來與兩邊特定的安全橫桿固定,滑出電梯,避免車身下沉。凹槽9有滾輪,減少摩擦方便出電梯。滑行車5的車輪11安裝在車輪護板10的內側,并嵌入軌道16中行駛。滑行車5內設置有減震系統,包括若干安裝在車底部的減震彈簧,及與部分車底部的減震彈簧位置對應的安裝在車體內部四角的減震彈簧。當然,將車底部的減震彈簧換為彈簧鋼板也是可行的。滑行車5底部有四個卡槽,與電梯的“L”形角鋼卡子12對應。車輪護板10內有兩個滾輪,滾輪的作用防止行駛中左右偏移也能正常行走。滑行車5頂部和下部都有推塊,下部推塊是進電梯時通過有外翻的推車推,出電梯時通過有外翻的推車推頂部的推塊。如圖7-10所示,電梯的設計是只上不下。電梯井由四個立柱組成,立柱內裝鏈條14,對應的兩邊鏈條14同步反向運動,鏈條14之間有多處齒輪13,其余實心部分,鏈條14內全部加上防磨擦小滾輪。電梯內電機通過變速箱,帶動齒輪13旋轉從而帶動鏈條14向上運行。鏈條14之間的多處齒輪13是為了保證鏈條14的直線度,避免損壞。滑行車5進入電梯后,被電梯兩側的鏈條14上特殊設計的四個與滑行車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交通塔(1)底部安裝單向向上的提升電梯;在兩座交通塔(1)之間建立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所述滑梯橋(3)頂端與所述提升電梯出口連接,底端與提升電梯入口連接;橋上鋪設軌道(16),軌道(16)上有若干由高到低單向行駛的滑行車(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交通塔(I)底部安裝單向向上的提升電梯;在兩座交通塔(I)之間建立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所述滑梯橋(3)頂端與所述提升電梯出口連接,底端與提升電梯入口連接;橋上鋪設軌道(16),軌道(16)上有若干由高到低單向行駛的滑行車(5)。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之間的支柱用8字型固定裝置連接。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每座交通塔與四周每座交通塔(I)之間均采用兩座相反方向的滑梯橋(3)連接,構成市內交通網。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塔(I)頂端和底端的各向滑梯橋(3)交匯處設置有可旋轉的轉盤¢),連接各向滑梯橋(3)和電梯口。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擁堵立體交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塔(I)底端的滑梯橋(3)靠近轉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南北,
申請(專利權)人:王南北,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