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能夠提高泵的可靠性的泵以及熱泵裝置。具備:轉子部(21);定子(17a);泵部(26),其具有葉輪(25)、形成有吸水口(22)和排出口(23)的上殼體(24),通過葉輪(25)的旋轉而從吸水口(22)抽吸液體并從排出口(23)排出;下殼體(15),其將轉子部(21)收納在大致鍋狀的內部而將泵部(26)與定子(17a)隔離;驅動元件(30),其用于向定子(17a)供給電力;散熱板(31),其使驅動元件(30)的熱量散發;傳熱板(32),其與下殼體(15)的一部分和散熱板(31)雙方接觸,將驅動元件(30)的熱量從散熱板(31)傳遞到下殼體(15)的一部分;驅動元件(30)的熱量通過按照散熱板(31)、傳熱板(32)、下殼體(15)的一部分以及下殼體(15)的內部的液體的順序傳導而被散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泵和使用該泵的熱泵裝置,特別涉及到密封式泵和使用該密封式泵的熱泵裝置。
技術介紹
作為現有的泵,例如存在下述結構:“一種具備由模塑樹脂使定子部一體成形的模塑定子、轉子組裝件以及托架的模塑電動機,所述定子部具有:定子,其將絕緣部件安裝在由電磁鋼板層疊構成且具有多個槽的定子鐵芯上,并且在所述槽設有繞組而形成;驅動元件,其安裝在與所述定子相反的一側的表面,用于驅動該模塑電動機;以及熱敏電阻元件,其安裝在所述定子側的表面,用于監視所述模塑電動機的溫度,并且所述定子部具備:基板,其固定在所述絕緣部件的一個軸向端部;以及散熱板,其安裝于所述驅動元件,該散熱板與所述基板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與所述熱敏電阻元件沿軸向對置地配置,該散熱板用于使所述驅動元件的發熱散發”。在這樣的結構中,“在驅動元件12另外安裝有散熱板21 (例如,鋁板),從而形成為用散熱板21消除驅動元件12的溫度上升的結構。”(參照專利文獻I)。作為現有的泵,例如存在下述結構:“由下述部件構成:定子3,其具有線圈31 ;控制基板4,其用于進行對線圈31的通電控制;轉子2,其通過控制基板4的通電控制而旋轉;框架12,其具有用于收納定子3和控制基板4的收納室16 ;凸設部5,其安裝于框架12并向收納室16突出;以及導熱性部件,其作為填充材料6填充于收納室16。并且,控制基板4具備半導體元件41,所述半導體元件41將從外部供給的電力轉換為馬達的驅動電力,上述半導體元件41的散熱面與凸設部5的受熱面對置,并且在半導體元件41的散熱面和與上述散熱面對置的凸設部5的受熱面之間填充有上述填充材料6”。在這樣的結構中,“由于在半導體元件41和凸設部5的對置的兩個面之間填充有填充材料6,因此半導體元件41不會與凸設部5或框架12直接接觸。并且,在半導體元件41產生的熱量從填充材料6即導熱性部件經由凸設部5傳遞到框架12并散發到外部。”(參照專利文獻2)。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93962號公報(段落和)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273443號公報(段落)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現有的泵(專利文獻I)中,用于驅動模塑電動機的驅動元件的散熱板與用于安裝定子或驅動元件的基板一起一體地由樹脂模塑而形成。由此,驅動元件產生的熱量未被充分地熱傳導到外部。由此,并未進行高效的散熱。而且,在現有的泵(專利文獻2)中,設于外殼的金屬制框架的內部的凸設部隔著填充材料與半導體元件接觸,所述半導體元件將供給到控制基板的電力轉換為馬達的驅動電力。由此,半導體元件產生的熱量通過填充材料進行熱傳導,該熱傳導的熱量進一步通過凸設部熱傳導至外殼的金屬制框架,并散發到外部。由此,并未進行高效的散熱。其結果是,由用于驅動泵的驅動元件產生的熱量并未被充分散發。由此,泵的驅動元件的溫度、構成定子的部分的溫度會上升。由此,存在著泵的可靠性降低的問題點。本專利技術正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泵和熱泵裝置,其能夠高效地進行泵的構成驅動元件、定子的部分的散熱。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本專利技術的泵的特征在于,具備:轉子;定子,所述定子通過與所述轉子的電磁相互作用而使所述轉子旋轉;泵部,所述泵部具有形成有吸水口以及排出口的上殼體、和收納于所述上殼體且安裝于所述轉子的葉輪,通過所述葉輪的旋轉而從所述吸水口抽吸液體,向所述轉子供給所述液體,并且將從所述吸水口抽吸到的所述液體經由所述葉輪從所述排出口排出;下殼體,所述下殼體呈大致鍋狀,將所述轉子收納在所述大致鍋狀的內部而將所述泵部與所述定子隔離開;電路元件,所述電路元件用于向所述定子供給電力;散熱板,所述散熱板安裝于所述電路元件,使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散發;以及傳熱板,所述傳熱板與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和所述散熱板雙方接觸,將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從所述散熱板傳遞到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通過按照所述散熱板、所述傳熱板、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以及存在于所述下殼體的內部的所述液體的順序進行傳導而被散發。專利技術的效果本專利技術由于能夠高效地進行泵的構成驅動元件、定子的部分的散熱,從而具有能夠提高泵的可靠性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熱泵裝置的結構圖。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泵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的泵的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使用附圖詳細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I參照圖1和圖2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中,用于使水循環的泵2在熱泵裝置100中使用。(熱泵裝置100)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熱泵裝置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熱泵裝置100具備壓縮機(未圖示)、熱交換器3等。熱泵裝置100通過熱交換器3與制冷劑回路5和水回路4進行熱交換。具體來說,熱泵裝置100具備供制冷劑9流動的制冷劑回路5和熱交換器3。而且,熱泵裝置100具備:容器I ;泵2 ;水回路4,其供水8流動;水溫檢測構件6,其用于檢測水回路4的水溫;以及水量控制部7。水量控制部7輸入水溫設定指令信號7a和來自水溫檢測構件6的水溫信息6a,并向泵2輸出速度指令信號2a。并且,水量控制部7通過控制泵2來調整在水回路4中循環的水8的量,與此相伴地調整熱交換器3中的制冷劑回路5與水回路4的熱交換量。另外,上文所說明的熱泵裝置100的結構是一個示例,并不限定于此。(泵2的結構)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泵的剖視圖。使用圖2說明泵2的結構。如圖2所示,泵2具備定子部17、轉子部21、泵部26和軸27。軸27是固定的,轉子部21在該軸27的周圍旋轉。另外,上文所說明的泵2的結構是一個示例,并不限定于此。(定子部17)說明定子部17的結構。定子部17例如具備:大致圈形的鐵芯10,其通過將多個沖裁成規定形狀的電磁鋼板層疊起來而形成;繞組11,其隔著絕緣子12 (絕緣部件12)插入所述鐵芯10的槽(未圖示);電路基板13,其與導線14連接在一起;以及大致鍋狀的下殼體15。鐵芯10和隔著絕緣子12 (絕緣部件)插入所述鐵芯10的槽(未圖示)的繞組11形成定子17a,所述定子17a通過與轉子部21的電磁相互作用而使轉子部21 (轉子)產生旋轉轉矩并旋轉。電路基板13配置在定子部17的一個軸向端部附近,即相對于下殼體15配置在與泵部26相反的一側的方向。另外,通過將絕緣子12的銷狀的突起插入在電路基板13自身上預先設置的孔中,從而自動地確定電路基板13在轉子部21的旋轉方向上的相位以及軸向高度。在大致鍋狀的下殼體15的內部的空間收納有轉子部21。如圖2所示,下殼體15為具有下述部分的形狀:下殼體底部15b ;下殼體中空圓筒15c,其從下殼體底部15b立起;以及圈形的板即下殼體側板部15d,其相對于下殼體中空圓筒15c的外側的側面大致正交,且沿下殼體中空圓筒15c的邊緣的周圍形成。即,下殼體15通過下殼體底部15b、下殼體中空圓筒15c和下殼體側板部15d形成為大致鍋狀。在該下殼體中空圓筒15c的內部側收納軸27和轉子部21。而且,下殼體15在下殼體中空圓筒15c的外部側與封入定子17a的模塑樹脂之間形成界面。即,下殼體15將泵部26與定子17a隔離開。而且,下殼體底部15b的大致中央部限制軸27的旋轉并承托軸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具備:轉子;定子,所述定子通過與所述轉子的電磁相互作用而使所述轉子旋轉;泵部,所述泵部具有形成有吸水口以及排出口的上殼體、和收納于所述上殼體且安裝于所述轉子的葉輪,通過所述葉輪的旋轉而從所述吸水口抽吸液體,向所述轉子供給所述液體,并且將從所述吸水口抽吸到的所述液體經由所述葉輪從所述排出口排出;下殼體,所述下殼體呈大致鍋狀,將所述轉子收納在所述大致鍋狀的內部而將所述泵部與所述定子隔離開;電路元件,所述電路元件用于向所述定子供給電力;散熱板,所述散熱板安裝于所述電路元件,使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散發;以及傳熱板,所述傳熱板與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和所述散熱板雙方接觸,將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從所述散熱板傳遞到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通過按照所述散熱板、所述傳熱板、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以及存在于所述下殼體的內部的所述液體的順序進行傳導而被散發。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28 JP 2011-2371321.一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具備: 轉子; 定子,所述定子通過與所述轉子的電磁相互作用而使所述轉子旋轉; 泵部,所述泵部具有形成有吸水口以及排出口的上殼體、和收納于所述上殼體且安裝于所述轉子的葉輪,通過所述葉輪的旋轉而從所述吸水口抽吸液體,向所述轉子供給所述液體,并且將從所述吸水口抽吸到的所述液體經由所述葉輪從所述排出口排出; 下殼體,所述下殼體呈大致鍋狀,將所述轉子收納在所述大致鍋狀的內部而將所述泵部與所述定子隔離開; 電路元件,所述電路元件用于向所述定子供給電力; 散熱板,所述散熱板安裝于所述電路元件,使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散發;以及傳熱板,所述傳熱板與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和所述散熱板雙方接觸,將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從所述散熱板傳遞到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 所述電路元件的熱量通過按照所述散熱板、所述傳熱板、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以及存在于所述下殼體的內部的所述液體的順序進行傳導而被散發。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傳熱板、所述下殼體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散熱板形成熱橋, 所述熱橋是熱傳導率比所述電路元件周圍的熱介質的熱傳導率高的熱介質。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殼體、所述定子、所述電路元件以及所述熱橋經由樹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松永訓明,麻生洋樹,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