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它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鋁合金框架,下傳動連接軸,上傳動連接軸,傳動桿,連桿;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根下轉動連接軸和一根上轉動連接軸,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通過各自的下轉動連接軸和上轉動連接軸以及軸套座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一端部通過一傳動桿和連桿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可實現太陽光的跟蹤;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主要有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組件按照預先設定的安裝孔位交叉排列在一支架底板上面;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組件為一種156或125三角形的單晶硅或多晶硅的切割電池片通過無框結構滴膠電池板封裝而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屬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
技術介紹
在當今能源短缺的現狀下,各國都加緊了發展光伏的步伐。隨著國內光伏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技術逐步提升,光伏發電成本會逐步下降,未來國內光伏裝機容量將大幅增力口。我國已將新能源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產業,擬加大對包括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產業投資,以減少經濟對石化能源依賴和降低碳排放。未來五到十年我國光伏發電有望規模化發展。光伏組件在整個光伏產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幾年來對組件改進很少。現有太陽能光伏發電組件主要用于:1、固定式光伏系統;2、跟蹤式光伏系統。固定式結構簡潔,但系統效率低。跟蹤式系統效率高,但目前的跟蹤系統采用多塊組件整體轉動,存在重量重、轉動空間大等缺陷,無法用于屋頂光伏系統及光伏建筑一體化,而屋頂光伏系統卻是光伏應用市場中的重中之重。等三面錐封裝組件能有效增加電池片受光面積,有效的改進組件實際光電轉換效率,但需要配跟蹤系統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如何擴大等三面錐封裝組件在屋頂光伏系統的應用。這一個改變將對光伏產品的升級換代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傳統光伏組件在跟蹤系統中需要外部支架帶動若干整塊組件轉動,存在轉動空間大,安裝不便等缺陷,而提供一種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它在對太陽光實時跟蹤且光伏組件外圍框架不運動時,僅僅是內部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作小幅轉動,大大縮小系統運動空間,最大限度提高系統光電轉換效率,同時保留了固定式系統的便捷性。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它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鋁合金框架,下傳動連接軸,上傳動連接軸,傳動桿,連桿;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根下轉動連接軸和一根上轉動連接軸,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通過各自的下轉動連接軸和上轉動連接軸以及軸套座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一端部通過一傳動桿和連桿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可實現太陽光的跟蹤。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主要有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組件按照預先設定的安裝孔位交叉排列在一支架底板上面;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組件為一種156或125三角形的單晶硅或多晶硅的切割電池片通過無框結構滴膠電池板封裝而成。所述所述的鋁合金框架為一可直接安裝的在地面或屋頂支架上的長方形框架;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固定有所述下轉動連接軸和上轉動連接軸,所述的軸套座中間安裝有固定下轉動連接軸和上轉動連接軸的自潤滑軸套。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的下轉動連接軸和上轉動連接軸分別通過各自的軸套座安裝固定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上。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分別設有一個正極和一個負極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組件;所述下轉動連接軸的一端通過鍵或螺栓固定連接有傳動桿,該傳動桿的另一端通過螺栓銷軸相連有連桿,且所述傳動桿與連桿可以相對運動,所述連桿與受跟蹤組件控制的外部小型減速器電機相連。本專利技術所述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具有如下明顯有益效果:電池片采用等三面錐封裝,有效提高組件的實際光電轉換效率,通過內置巡日轉動機構可高效地跟蹤陽光;可便捷用于屋頂光伏系統及BIPV (建筑一體化系統),較好的結合固定式系統的低成本與跟蹤式系統的高效率,是一種全新的光伏組件,將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光伏組件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光伏組件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放大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光伏組件傳動部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附圖中的標號如下:1 一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2—鋁合金框架、3—下傳動連接軸、4一上傳動連接軸、5—傳動桿、6—連桿、7—軸套座、I一 I等三面錐封裝組件、I一2支架底板。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2所示,本專利技術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1,鋁合金框架2,下傳動連接軸3,上傳動連接軸4,傳動桿5,連桿6 ;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根下轉動連接軸3和一根上轉動連接軸4,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通過各自的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以及軸套座7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3 —端部通過一傳動桿5和連桿6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6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見圖5所示。圖3、4所示,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主要有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按照預先設定的安裝孔位交叉排列在一支架底板1-2上面;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為一種156或125三角形的單晶硅或多晶硅的切割電池片通過無框結構滴膠電池板封裝而成。圖中所示的鋁合金框架2為一可直接安裝的在地面或屋頂支架上的長方形框架;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固定有所述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所述的軸套座7中間安裝有固定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的自潤滑軸套。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的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分別通過各自的軸套座7安裝固定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分別設有一個正極和一個負極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組件;所述下轉動連接軸3的一端通過鍵或螺栓固定連接有傳動桿5,該傳動桿5的另一端通過螺栓銷軸相連有連桿6,且所述傳動桿5與連桿6可以相對運動,所述連桿6與受跟蹤組件控制的外部小型減速器電機相連。實施例:本專利技術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1,鋁合金框架2,下傳動連接軸3,上傳動連接軸4,傳動桿5,連桿6。所述的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主要有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按照預先設定的安裝孔位交叉排列在一支架底板1-2上面;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為一種156或125三角形的單晶硅或多晶硅的切割電池片,采用無框結構滴膠電池板封裝。所述的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上安裝有一下轉動連接軸3和一上轉動連接軸4,該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通過軸套座7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3 —端部通過傳動桿5和連桿6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6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可實現太陽光的跟蹤。所述的鋁合金框架2可以直接安裝的在地面或屋頂支架上的長方形。所述的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固定有所述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所述的軸套座7中間安裝有固定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的自潤滑軸套。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的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都通過軸套座7安裝固定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分別設有一個正極和一個負極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組件;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3的一端通過鍵或螺栓固定連接有所述的傳動桿5,該傳動桿5的另一端通過螺栓銷軸相連有所述的連桿6,且所述傳動桿5與連桿6可以相對運動,這樣連桿6可以實現帶動控制傳動桿5,進而控制多個電池列條的旋轉運動。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通過連桿6聯接在一起,以達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的同時旋轉運動,起到跟蹤太陽光的效果。本專利技術通過所述的鋁合金框架1,可以直接安裝的在地面或屋頂的支架上。跟蹤組件通過外部小型減速器電機驅動連桿6,來帶動本專利技術光伏組件的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它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1),鋁合金框架(2),下傳動連接軸(3),上傳動連接軸(4),傳動桿(5),連桿(6);其特征在于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1)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根下轉動連接軸(3)和一根上轉動連接軸(4),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1)通過各自的下轉動連接軸(3)和上轉動連接軸(4)以及軸套座(7)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3)一端部通過一傳動桿(5)和連桿(6)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6)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它主要包括: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鋁合金框架(2 ),下傳動連接軸(3 ),上傳動連接軸(4 ),傳動桿(5 ),連桿(6 );其特征在于所述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根下轉動連接軸(3)和一根上轉動連接軸(4 ),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通過各自的下轉動連接軸(3 )和上轉動連接軸(4)以及軸套座(7)安裝在長方形的鋁合金框架(2)上;所述的下轉動連接軸(3)—端部通過一傳動桿(5 )和連桿(6 )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桿(6 )通過一外部小型減速器與可實現太陽光跟蹤的跟蹤組件電機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內置巡日轉動機構的光伏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結合件(I)主要有若干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按照預先設定的安裝孔位交叉排列在一支架底板(1-2)上面;所述的等三面錐封裝組件(1-1)為一種156或125三角形的單晶硅或多晶硅的切割電池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恩高,張偉峰,張濤,王強,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嘉興工程中心,嘉興乾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