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引導車的自動離合裝置,用于與料車自動對接與脫離,其包括:縱向設置的導軌、沿導軌上下運動的滑塊、與滑塊連接的離合件、用于使離合件自動復位的復位機構;離合件包括向前下方傾斜的斜面以及凹槽,該斜面包括上端和下端,凹槽位于斜面的上端之后;滑塊位于離合件之下且與離合件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實現自動引導車與料車的自動對接與脫離,而不需要手工操作,既節省了人力,又大大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等待裝料的時間,提高了自動引導車的使用率,進而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的需求數量,降低了物流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動離合裝置、帶有該自動離合裝置的自動引導車、以及相應的料車。
技術介紹
自動引導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簡稱AGV),通常也稱為AGV小車,指裝備有電磁或光學等自動導引裝置,能夠沿規定的導引路徑行駛,具有安全保護以及各種移載功能的運輸車,以及工業應用中不需駕駛員的搬運車,以可充電的蓄電池為其動力來源。一般可通過電腦來控制其行進路線以及行為,或利用電磁軌道來設立其行進路線,電磁軌道粘貼于地板上,自動引導車則依循電磁軌道所帶來的信息進行移動與動作。生產車間的AGV小車可以在各個車間穿梭往復,其優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充電自動化、美觀、方便,減少占地面積。在生產實踐中,AGV小車通常搭配料架使用以承載、移運物料。料架和AGV小車通常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一起,即一個AGV小車背負一個料架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弊端是價格不菲的AGV小車的需要量非常大,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AGV小車超過2/3的時間都在等待上料,造成了非常大的等待浪費。中國專利200820111748公開了一種四連桿結構后懸架總成裝配夾具。在AGV小車支撐臺上設置左前支撐座和右前支撐座,在支撐臺的兩側設置右固定臂和左固定臂和可以伸縮的左活動支撐臂和右活動支撐臂,左活動支撐臂和右活動支撐臂分別設置左制動器支撐座和右制動器支撐座,左制動器支撐座和右制動器支撐座通過左直線滑軌和右直線滑軌與左活動支撐臂和右活動支撐臂的邊沿部位連接。雖然料架和AGV小車通過夾具活動連接,但是其連接過程相對復雜。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料架和AGV小車在使用過程中能自動對接和脫離的自動分離裝置成為了業界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料省、制造工藝簡單且容易裝配的自動離合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引導車的自動離合裝置,用于與料車自動對接與脫離,其包括:縱向設置的導軌、沿導軌上下運動的滑塊、與滑塊連接的離合件、用于使離合件自動復位的復位機構;離合件包括向前下方傾斜的斜面以及凹槽,該斜面包括上端和下端,凹槽位于斜面的上端之后;滑塊位于離合件之下且與離合件固定連接。本技術中,導軌的作用是保證離合件的運動方向,使其只能上升和下降。進而當斜面受到阻力時,離合件只能向下運動;而當該阻力消失后,在復位機構的作用下,離合件只能向上運動。本技術中,斜面受到的阻力通常為水平或者大致水平方向的阻力。本技術中,待連接料車上設有對應于凹槽的連接件,例如橫桿或縱向設置的板,以插入離合件上的凹槽,形成連接。凹槽的作用是將該連接件嵌入其中,其形狀可為,例如U形凹槽。本技術中,斜面的作用是將連接件對其的阻力轉化為向下推動的力,以使斜面經過連接件時,整個離合件被向下壓,從而沿著導軌向下運動。該斜面具體可為板狀斜面或者塊狀斜面。本技術中,復位機構的作用是:當連接件經過斜面的上端之后的凹槽時,使離合件向上運動以回復原位,從而使連接件卡入離合件的凹槽中。其具體可直接作用于離合件或者通過滑塊間接作用于離合件。其具體可為各種彈性結構以及彈性元件例如彈簧。本技術通過斜面及縱向導軌將離合件受到的阻力轉化為向下運動的推力,并通過復位機構使離合件在受到的阻力消失時向上運動,通過設置凹槽將連接件嵌入其中以形成自動引導車與料車之間的對接,從而使自動引導車行至料車的連接件下方時自動與料車連接;而在自動引導車背負料車向前行駛時,當斜面受到前方其它阻力時,離合件自動下行與料車斷開連接;從而實現了自動引導車與料車的自動對接與脫離,而不需要手工操作,既節省了人力,又大大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等待裝料的時間,提高了自動引導車的使用率,進而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的需求數量,降低了物流成本。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導軌為導套,滑塊為穿過導套內的導柱。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復位機構為彈性元件。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復位機構為彈簧,彈簧套在一固定設立的立柱上;導柱的下端設有一盲孔,彈簧的頂端位于盲孔內。該方案優選為立柱的頂端也位于盲孔內,但是距離盲孔的頂端還有一定距離。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自動離合裝置進一步包括外殼,該外殼包括底板,立柱設于該底板上;該外殼將導套、彈簧、立柱容納于其內,而離合件位于外殼之外。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斜面的傾斜角度為5° -45°。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斜面為板狀斜面,其傾斜角度為10° -20°,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選為12° -15°。另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引導車,該自動引導車包括前述的自動離合裝置,該自動離合裝置設置于自動引導車的前端上部。另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與前述自動引導車配合使用的料車,該料車包括車輪及料架,料架的下方設有用于自動引導車通過的空隙,料架的前端下部設有用于插入離合件的凹槽以形成連接的連接件。該連接件具體可為,例如縱向設置的板件或者橫桿。進一步地,料架的后端下部設有壓塊,該壓塊的寬度大于該離合件上凹槽的寬度,以使自動離合裝置離合件在經過該壓塊時被下壓,進而使離合件與后一料車的前端脫離或者避免離合件與后一料車的前端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備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斜面及縱向導軌將離合件受到的阻力轉化為向下運動的推力,并通過復位機構使離合件在受到的阻力消失時向上運動,通過設置凹槽將連接件嵌入其中以形成自動引導車與料車之間的對接,從而使自動引導車行至料車的連接件下方時自動與料車連接;而在自動引導車背負料車向前行駛時,當斜面受到前方其它阻力時,離合件自動下行與料車斷開連接;從而實現了自動引導車與料車的自動對接與脫離,而不需要手工操作,既節省了人力,又大大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等待裝料的時間,提高了自動引導車的使用率,進而減少了自動引導車的需求數量,降低了物流成本。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1的自動離合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其顯示了離合件、導柱、復位機構;圖2是實施例1的自動離合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其在圖1的基礎上增加了導套和彈簧;圖3是實施例1的自動離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在圖2的基礎上增加了外殼。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自動離合裝置,用于與料車自動對接與脫離,其包括外殼1、導軌(導套201)、滑塊(導柱202)、離合件3、復位機構。復位機構包括立柱401及彈簧402。外殼I包括底板101,該底板上設有立柱401,彈簧402套在該立柱401上;導套201、彈簧402、立柱401位于外殼I之內。其中導套201縱向設置。離合件3包括向前下方傾斜的斜面301以及凹槽302,斜面301為板狀斜面,其傾斜角度為13°,包括上端和下端,凹槽302位于斜面301的上端之后。導柱202穿過導套201并沿著導套201上下運動,其位于離合件3之下且與離合件3固定連接。導柱202的下端設有一盲孔,彈簧402的頂端位于該盲孔內。立柱401的頂端稍高于導柱202的底端,立柱401的頂端也位于該盲孔內,但是距離盲孔的頂端還有一定距離。本實施例的自動離合裝置設置于自動引導車的前端上部。與該自動引導車配合使用的料車包括車輪及料架,料架的下方設有用于自動引導車通過的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引導車的自動離合裝置,用于與料車自動對接與脫離,其包括:縱向設置的導軌、沿所述導軌上下運動的滑塊、與所述滑塊連接的離合件、用于使所述離合件自動復位的復位機構;?所述離合件包括向前下方傾斜的斜面以及凹槽,所述斜面包括上端和下端,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斜面的上端之后;所述滑塊位于所述離合件之下且與所述離合件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文斌,庹鵬剛,晁惠峰,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風神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