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變幅定滑輪機構和起重機械,該變幅定滑輪機構包括扳起油缸(2)、擋繩骨架(3)、定滑輪組(4)和定滑輪架(5),擋繩骨架和定滑輪組旋轉安裝在定滑輪架的頂端,定滑輪架位于桅桿(7)和臂架(15)的后方且底端鉸接安裝于平臺(6)上,扳起油缸的一端鉸接于平臺上,另一端鉸接于定滑輪架的后側以推動該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或向前平臥。該定滑輪組與桅桿滑輪組(71)之間通過變幅鋼絲繩相連,桅桿與臂架之間通過拉板(9)連接。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時,能獲得足夠大的起升角以方便起桅桿。平臺上的定滑輪架一側的高度空間可充分利用。定滑輪架在運輸時可向前平臥進行隱藏設計,從而減小平臺高度,有利于運輸。(*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起重機械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起重機械及其變幅定滑輪機構。
技術介紹
在起重機械的變副系統中,一種是采用A型架的變副機構形式,運輸時A型架折疊后置放在平臺上,起臂時先起A型架,A型架到位固定后再起臂架,其中需要A型架起架油缸進行輔助作業和支撐。另一種是采用桅桿的變副機構形式,如圖1所示,定滑輪組4通過變幅安裝支架13固定安裝在平臺6上,運輸時桅桿7置于平臺6上,如圖3所示。起臂時,如圖2所示,桅桿油缸先將桅桿7頂起一定角度并繃緊變幅鋼絲繩,桅桿7再通過拉板9拉起臂架(圖2中未顯示),這也需要桅桿油缸進行輔助作業和支撐。還有一種是同時采用A型架加桅桿的變幅機構形式,同樣需要A型架起架油缸輔助作業和支撐。但無論何種變副機構形式,定滑輪組4的安裝位置均固定。圖1至圖3顯示了一種采用桅桿的變副機構形式,在圖2所示的工作狀態與圖3所示的運輸狀態之間,定滑輪組4與動滑輪組(即圖中的桅桿滑輪組71)之間的變幅鋼絲繩的仰角(即相對于平臺6的傾斜角)變化很大,即變幅鋼絲繩的移動空間大,該移動空間內不能安裝其它結構部件,以免干涉變幅鋼絲繩,使鋼絲繩受損,造成空間上的浪費。此外,在拉起桅桿7時,定滑輪組4的旋轉中心的高度必須高于桅桿7的底端鉸點的高度,因此固定安裝在轉臺6上的定滑輪組4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轉臺結構的高度。但同時,轉臺6上的定滑輪組4又不能設計太高,否則太高會導致整車在運輸狀態時的高度偏大,不利于運輸。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變幅定滑輪機構和起重機械,安裝該變幅定滑輪機構有利于起重機械的平臺上的空間利用且不增加平臺高度。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起重機械的變幅定滑輪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變幅定滑輪機構包括扳起油缸、擋繩骨架、定滑輪組和定滑輪架,所述擋繩骨架和定滑輪組旋轉安裝在所述定滑輪架的頂端,所述扳起油缸鉸接于所述定滑輪架的一側以用于推動該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或向另一側平臥。優選地,該變幅定滑輪機構還包括支撐板,該支撐板連接于所述定滑輪架的一側以用于在所述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時支撐該定滑輪架。優選地,所述支撐板通過銷軸鉸接或者通過緊固件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所述定滑輪架。優選地,所述定滑輪架包括左右兩側的側板,所述支撐板為兩個并分別連接于所述側板上,所述擋繩骨架和定滑輪組可旋轉地安裝于所述兩個側板的頂端之間。優選地,所述扳起油缸為液壓油缸,該液壓油缸通過銷軸鉸接于所述定滑輪架一偵牝并位于所述兩個側板之間。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起重機械,該起重機械包括平臺以及該平臺上安裝的變幅定滑輪機構、桅桿和臂架,該桅桿的一端鉸接于所述平臺上,另一端安裝有桅桿滑輪組,所述桅桿與臂架之間通過拉板連接,所述變幅定滑輪機構包括扳起油缸、擋繩骨架、定滑輪組和定滑輪架,該定滑輪架位于所述桅桿和臂架的后方且底端鉸接安裝于所述平臺上,所述擋繩骨架和定滑輪組旋轉安裝在所述定滑輪架的頂端,該定滑輪組與所述桅桿滑輪組之間通過變幅鋼絲繩相連,所述扳起油缸的一端鉸接于所述平臺上,另一端鉸接于所述定滑輪架的后側以推動該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或向前平臥。優選地,所述平臺上形成有能夠容納所述變幅定滑輪機構的容置空間,當所述扳起油缸推動所述定滑輪架向前平臥時,所述變幅定滑輪機構容納于所述容置空間內。優選地,所述平臺上設有平臺箱架,該平臺箱架包括兩側架,該兩側架之間形成有所述容置空間,所述桅桿鉸接于所述平臺箱架的前端,所述定滑輪架包括左右兩側的側板,該兩側板分別鉸接于所述兩側架的內側,所述扳起油缸鉸接于所述平臺箱架的后端。優選地,在所述平臺箱架上,所述定滑輪架向上豎直時所述定滑輪組的高度滿足所述定滑輪架與所述桅桿之間的任何安裝結構與鋼絲繩相互間隔。優選地,該變幅定滑輪機構還包括兩個支撐板,當所述扳起油缸推動所述定滑輪架向上豎起時,所述兩個支撐板的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平臺箱架的兩側架上,另一端分別連接并支撐所述定滑輪架的側板。在根據本技術的變幅定滑輪機構以及采用該變幅定滑輪機構的起重機械中,定滑輪組安裝在定滑輪架上,定滑輪架可鉸接到平臺上,在扳起油缸的推動下定滑輪架能夠向上豎起或向前平臥。因此,在定滑輪架向上豎起的工作狀態下,起桅桿時能夠獲得足夠大的起升角,方便起桅桿,而且平臺上的定滑輪架一側的高度空間可用于安裝其它結構部件,以便于緊湊的結構設計需要,有效利用空間。而且,定滑輪架在運輸時可向前平臥進行隱藏設計,從而減小平臺高度,有利于運輸。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變幅定滑輪機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變幅定滑輪機構在工作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的變幅定滑輪機構在運輸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變幅定滑輪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的變幅定滑輪機構在工作狀態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所示的變 幅定滑輪機構在運輸狀態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 支撐板2 扳起油缸3 擋繩骨架4 定滑輪組5 定滑輪架6 平臺7 桅桿8 平臺箱架9拉板10下車架11起升卷揚滾筒12變幅卷揚滾筒13 變幅安裝支架14后仰防止機構15 臂架51側板71桅桿滑輪組81側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在本技術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系描述用詞。方位詞“前、后”通常是針對起重機械的前進方向而言的,即類似地車頭部分為“前”,而車尾位置為“后”。如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起重機械的變幅定滑輪機構,該變幅定滑輪機構包括扳起油缸2、擋繩骨架3、定滑輪組4和定滑輪架5,擋繩骨架3和定滑輪組4可旋轉地安裝在定滑輪架5的頂端,扳起油缸2鉸接于定滑輪架5的后側。在本技術中,將變幅定滑輪機構設計成活動式結構,其中定滑輪組4不再如圖1所示的固定安裝在平臺6上,而是通過設置定滑輪架5,將定滑輪組4安裝在定滑輪架5上,定滑輪架5可由扳起油缸2推動而撐起一定高度或平臥成隱藏到平臺6內。這樣,定滑輪架在運輸時可向前平臥進行隱藏設計,從而減小平臺高度,有利于運輸。在定滑輪架5向上豎起的工作狀態下,定滑輪組4的軸心位置可相對于桅桿底端的鉸接點位置的高度提升,從而獲得更大的起升角,方便起桅桿,變幅鋼絲繩更不 易與平臺6上的其它安裝結構產生結構干涉。因而,在定滑輪架5向上豎起時,平臺6上的定滑輪架5—側的高度空間可用于安裝其它結構部件,如圖5所示的下車架10等。從而在平臺6上可進行更為緊湊的結構設計,有效利用平臺空間。其中,上述變幅定滑輪機構可包括支撐板1,該支撐板I連接于定滑輪架5的后側上。通過設置支撐板1,可在定滑輪架5向上豎起時的工作狀態下,通過安裝到平臺6上的支撐板I來牢靠支撐定滑輪架5,從而避免使扳起油缸2支撐受力,以節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起重機械的變幅定滑輪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變幅定滑輪機構包括扳起油缸(2)、擋繩骨架(3)、定滑輪組(4)和定滑輪架(5),所述擋繩骨架(3)和定滑輪組(4)旋轉安裝在所述定滑輪架(5)的頂端,所述扳起油缸(2)鉸接于所述定滑輪架(5)的一側以用于推動該定滑輪架(5)向上豎起或向另一側平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司志強,朱長林,胡骎,喬國華,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中聯重科樁工機械有限公司,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