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門開閉結構及具有該門開閉結構的機床,作為機床的加工中心在保護擋板(3)的開口部(10)配設有門單元(20)。門單元(20)由相對開口部(10)移動的主門(40)、以及可轉動地與該主門(40)連接并從動于主門(40)一邊旋轉一邊折彎的副門(60)構成。在副門(60)的游端部的上部通過支承部配設有卡扣軸(66),該卡扣軸(66)沿著保護擋板(3)的導板(80)的導槽(81)滑動。導槽(81)具有引導卡扣軸(66)的曲線形狀,當主門(40)以一定速度移動時能使副門(60)的角速度保持一定。由此,因副門(60)的角速度不會急劇變化,故可防止對卡扣軸(66)施加負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門開閉結構及具有該門開閉結構的機床,尤其是涉及通過折頁將副門可折疊地安裝在主門側部的門開閉結構及具有該門開閉結構的機床。
技術介紹
以往,作為機床的一種的加工中心,具備在基臺即基座上使用切削刀具來加工工件(被加工物)的機械本體,在該基座上裝有覆蓋機械本體一部分或全部的保護擋板。該保護擋板用于防止從配設于基座上部的旋轉工作臺以及機械本體飛散的切削粉或冷卻液(切削液)向外部周圍飛散。 該保護擋板的前表面具有開口部,作業者通過該開口部在設于基座的工作臺上進行工件裝卸作業。該開口部通常配設有可開閉的前門。例如已知有日本技術公開1992年第57352號公報所記載的機床的保護擋板。這種保護擋板中,在保護擋板本體前表面的開口部內面開閉自如地安裝著前門(門單元),該前門是通過鉸鏈將副門可折疊地安裝在主門側部而構成的。將所述副門的游端側卡扣在設于所述保護擋板本體上表面側的導板的圓弧狀導槽中,打開門時將副門的游端側折疊地引導到主門的后方。 然而,在這種機床的保護擋板中,設于導板的導槽具有相互正交的兩條直線的正交部分以圓弧連接的形狀。因此,例如在作業者用力開閉主門的場合,當副門的游端側通過導槽的圓弧部分時,往往會對該游端側施加不合理的力而導致破損。并且,由于副門的游端側的導軸不能平滑地通過導槽,因此,存在致使作業者感到主門的門把手沉重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作業者用力開閉主門也不會由此對副門的游端側施加負載的門開閉結構及具有該門開閉結構的機床。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的門開閉結構,包括設置在圍住機械本體的護板的壁部上的開口部、以及開閉該開口部的一對門,所述一對門包括主門和副門,該主門開閉自如地沿著所述壁部的內面配設,該副門通過鉸鏈可折疊地與所述主門的側端部連接,且連接于所述側端部的連接部相反側的游端部的上部可沿著設于所述護板上表面側的導板的導槽進行移動,打開所述主門時,通過使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側沿著所述導槽向所述主門的后方移動,使所述副門相對所述主門一邊轉動一邊折彎,而且,所述導槽具有引導所述副門的形狀,在所述主門的開閉速度一定時能使所述副門的轉動角速度保持一定。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的門開閉結構,當主門沿著壁部的內面打開時,通過使副門的游端部的上部沿著導板的導槽移動,使該游端部側向主門的后方移動。其結果是,副門一邊旋轉一邊通過鉸鏈折彎。導槽的形狀具有引導功能,當主門的開閉速度一定時能使副門的轉動角速度保持一定。這樣,副門的角速度不會急劇加速或變慢,能以一定的速度進行旋轉。由此,可防止對副門游端部的上部施加大的負載而導致損傷。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2的門開閉結構中,打開所述主門時,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的上部從所述導槽的始端沿著終端移動,該終端側是曲線狀。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2的門開閉結構,當用力打開主門時,因副門的游端部的上部沿著導槽的曲線狀的終端側移動,故與直線形狀的場合相比,游端側的轉動速度受到限制。由此,可防止對副門游端部的上部施加大的負載而導致損傷。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3和技術方案4的門開閉結構中,在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的上部設置有向所述護板的內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承部;以及從該支承部的前端向上方突出且與所述導槽卡扣地滑動的卡扣部。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3和技術方案4的門開閉結構,由于在從副門游端部的上部向護板內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承部的前端設置有卡扣部,因此滑動打開主門時可使副門的游端部側偏置。由此,不會對副門游端部的上部直接施加負載,并能快速地使副門相對主門進行折疊。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5和技術方案6的門開閉結構中,所述導槽的所述終端側的形狀在將所述主門的行程長度作為L、所述副門的寬度作為R時,是沿著所述游端部的上部沿著X=(2L/π)sin-1(Y/R)+R(1-(Y/R)2-1)]]>公式表示的路徑移動時所述卡扣部的移動路徑而形成的。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5和技術方案6的門開閉結構,通過使游端部的上部沿著所述路徑移動,當主門以一定速度開閉時可使副門的轉動角速度保持一定。導槽終端側的形狀是沿著所述副門轉動時卡扣部的移動路徑而形成的。由此,通過使卡扣部沿著導槽一邊滑動一邊移動,可使副門游端部的上部以一定的角速度轉動。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7和技術方案8的門開閉結構中,所述導槽的所述始端側的形狀是相對所述主門的開閉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線形狀。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7和技術方案8的門開閉結構,副門轉動前,沿著直線狀導槽的始端側引導副門游端部的卡扣部,由此可防止打開主門時副門突然開始轉動。并且,由于副門在導槽的直線狀的始端側平行移動,能在確保其移動速度的狀態下轉換成轉動動作,因此可得到副門的平滑轉動動作。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9~12的門開閉結構中,所述導槽的所述始端側與所述終端側的連接部分是圓弧狀。 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9~12的門開閉結構,可使移動后的副門在導槽的直線狀的始端側與曲線狀的終端側之間以確保其移動速度的狀態平滑地轉動。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3和技術方案14的門開閉結構中,在所述主門的與所述副門連接側的一端部上設置有止動件,打開所述主門時,該止動件抵觸在與所述一端部相向的所述護板的壁部內面上,以使所述主門與所述副門形成的角度在90度或90度以上。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3和技術方案14的門開閉結構中,利用主門的止動件來限制主門的移動幅度,以使主門與副門形成的角度在90度或90度以上。例如若不設置該止動件,則有時會使主門與副門形成的角度在90度以下。該場合,移動到導槽終端的卡扣部會朝始端側略微后退。當作業者用力打開主門時,因急劇地產生該卡扣部的后退動作,故往往會對設于副門游端部的上部的支承部及卡扣部施加負載而導致損傷。本專利技術因能防止該卡扣部的后退現象,故不會對支承部及卡扣部施加負載。 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5的具有門開閉結構的機床,包括加工工件用的機械本體、圍住該機械本體的加工區域的保護板、設置在該保護板的壁部上的開口部、開閉該開口部的所述一對門、以及設置在所述保護板上表面側的所述導板,具有技術方案1~14中任一項所述的門開閉結構。 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15的具有門開閉結構的機床中,保護板壁部的開口部由一對門進行開閉。該一對門由主門和副門構成。并且,因這種機床具有技術方案1~14中任一項所述的門開閉結構,故在以一定速度開閉主門時不會使副門的旋轉角度急劇地加速或變慢,能以一定速度轉動。由此,可防止對副門游端部的上部施加負載而導致損傷。并且,即使作業者以一定速度用力開閉主門,也不會使副門的旋轉速度急劇變化,可防止對副門的上部施加大的負載。附圖說明圖1為加工中心1的整體立體圖。 圖2為保護擋板3的立體圖。 圖3為從上側后方觀察保護擋板3的前表面時的立體圖(省略了隔板30)。 圖4為從門單元20的前表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 圖5為門單元20的后視圖。 圖6為導板80的俯視圖。 圖7為表示副門60的轉動軌跡的說明圖。 圖8為保護擋板3的主視圖(開口部10關閉狀態)。 圖9為保護擋板3的主視圖(開口部10半開狀態)。 圖10為保護擋板3的主視圖(開口部10全開狀態)。 圖11為圖3所示的A-A線向視方向剖視圖(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門開閉結構,包括:設置在圍住機械本體的護板的壁部上的開口部、以及開閉該開口部的一對門,所述一對門包括主門和副門,該主門開閉自如地沿著所述壁部的內面配設,該副門通過鉸鏈可折疊地與所述主門的側端部連接,且連接于所述側端部的連接部相反側的游端部的上部可沿著設于所述護板上表面側的導板的導槽進行移動,打開所述主門時,通過使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側沿著所述導槽向所述主門的后方移動,使所述副門相對所述主門一邊轉動一邊折彎,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槽具有引導所述副門的形狀,在所述主門的開閉速度一定時能使所述副門的轉動角速度保持一定。
【技術特征摘要】
JP 2005-12-28 2005-3783561.一種門開閉結構,包括設置在圍住機械本體的護板的壁部上的開口部、以及開閉該開口部的一對門,所述一對門包括主門和副門,該主門開閉自如地沿著所述壁部的內面配設,該副門通過鉸鏈可折疊地與所述主門的側端部連接,且連接于所述側端部的連接部相反側的游端部的上部可沿著設于所述護板上表面側的導板的導槽進行移動,打開所述主門時,通過使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側沿著所述導槽向所述主門的后方移動,使所述副門相對所述主門一邊轉動一邊折彎,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具有引導所述副門的形狀,在所述主門的開閉速度一定時能使所述副門的轉動角速度保持一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開閉結構,其特征在于,打開所述主門時,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的上部從所述導槽的始端沿著終端移動,該終端側是曲線狀。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開閉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的上部設置有向所述護板的內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承部;以及從該支承部的前端向上方突出且與所述導槽卡扣地滑動的卡扣部。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門開閉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門的所述游端部的上部設置有向所述護板的內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支承部;以及從該支承部的前端向上方突出且與所述導槽卡扣地滑動的卡扣部。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門開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的所述終端側的形狀在將所述主門的行程長度作為L、所述副門的寬度作為R時,是沿著所述游端部的上部沿著X=(2L/π)sin-1(Y/R)+R(1-(Y/R)2-1)]]>公式表示的路徑移動時所述卡扣部的移動路徑而形成的。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門開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的所述終端側的形狀在將所述主門的行程長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村井友浩,
申請(專利權)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