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閥4和逃逸閥23安裝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風道12將換向閥4與氧化床22連接;由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將逃逸閥23與氧化床22連接;引風機20安裝在逃逸閥23一側,由余熱回收氣管18將逃逸閥23與引風機20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可以實現對乏風去風口風量從零到全部風量的全覆蓋引風,可以根據乏風氧化裝置需要靈活調節引風量,且結構簡單、安裝檢修方便等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一、
:本技術涉及一種為煤礦乏風氧化裝置,是一種熱力雙向流反應技術,對煤礦乏風中CH4的銷毀、利用的綜合氧化處理裝置。二、
技術介紹
:瓦斯是在煤礦開采過程中伴生的一種可燃性氣體,主要是空氣與CH4的混合物,具有爆炸危險。煤礦風排瓦斯中CH4含量極低,CH4體積分數一般為0.10% 0.75%,人們通常將其稱為“乏風”。雖然風排瓦斯中CH4含量極低,但總量巨大,約占我國煤礦排放CH4的80%。如果將乏風中的CH4進行分離提純,耗能要遠遠超過所提取的CH4能量,很不經濟,且這種濃度的瓦斯也不能直接燃燒,所以長期以來只能向空氣中排放。而通過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則最大限度地回收高溫煙氣中的熱量,并將燃燒空氣加熱到1000°C以上,使之進入燃燒室與燃料摻混后形成高溫燃燒,由于這項技術突出的節能與環保優勢,已經在煤礦乏風氧化技術上得到了長足的應用。目前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本體的技術已經成熟,與之配套的瓦斯引風裝置尚未有成熟技術,存在不能完全取風、設備體積大穩定性差等諸多問題。三、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進氣系統引風裝置中不能完全取風、設備體積大穩定性差等諸多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型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可以有效的解決目前該氧化裝置現有不能完全取風、設備體積大穩定性差等諸多問題。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閥⑷和逃逸閥(23)安裝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風道(12)將換向閥(4)與氧化床(22)連接;由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將逃逸閥(23)與氧化床(22)連接;其中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與逃逸回收閥門(16)相連;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與換向閥門(5)相連;弓丨風機(20)安裝在逃逸閥(23)—側,由余熱回收氣管(18)將逃逸閥(23)與引風機(20)連接;其中所述的引風機(20)的一端還接有煤礦乏風進氣管(21)。所述的氧化床(22)由陶瓷纖維材料(8)、蓄熱體(9)、換熱器(10)和電加熱器(11)構成的,其中在氧化床(22)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設置一電加熱器(11),對稱于電加熱器(11)設置換熱器(10),其余空間填充蓄熱體(9),上、下設置陶瓷纖維材料(8)進行保溫。所述的換向閥(4)由換向電磁控制器(I)、換向閥氣缸(2)、平衡梁(3)、換向閥門(5)、乏風進氣口(6)、廢氣排出口(7)、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和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 (19)構成。所述的逃逸閥(23)由逃逸回收閥氣缸(13)、逃逸電磁控制器(14)、逃逸回收閥門(16)、尾氣排出口(17)和余熱回收氣管(18)構成。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實現對乏風去風口風量從零到全部風量的全覆蓋引風;2、可以根據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需要靈活調節引風量;3、結構簡單、安裝檢修方便。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換向閥與氧化床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逃逸閥與氧化床連接結構示意圖。其中:1、換向電磁控制 器 2、換向閥氣缸 3、平衡梁 4、換向閥5、換向閥門 6、乏風進氣口 7、廢氣排出口 8、陶瓷纖維材料9、蓄熱體 10、換熱器11、電加熱器 13、逃逸回收閥氣缸12、左、右風道14、逃逸電磁控制器 15、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6、逃逸回收閥門 17、尾氣排出口 18、余熱回收氣管19、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 20、引風機 21、煤礦乏風進氣管22、氧化床 23、逃逸閥五、具體實施例:參照圖1、圖2,本技術所述的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閥4和逃逸閥23安裝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風道12將換向閥4與氧化床22連接;由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 15、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 19將逃逸閥23與氧化床22連接;其中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 15與逃逸回收閥門16相連;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與換向閥門5相連;引風機20安裝在逃逸閥23 —側,由余熱回收氣管18將逃逸閥23與引風機20連接;其中所述的引風機20的一端還接有煤礦乏風進氣管21。所述的氧化床22由陶瓷纖維材料8、蓄熱體9、換熱器10和電加熱器11構成的,其中在氧化床22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設置一電加熱器11,對稱于電加熱器11設置換熱器10,其余空間填充蓄熱體9,上、下設置陶瓷纖維材料8進行保溫。所述的換向閥4由換向電磁控制器1、換向閥氣缸2、平衡梁3、換向閥門5、乏風進氣口 6、廢氣排出口 7、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 15和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 19構成。所述的逃逸閥23由逃逸回收閥氣缸13、逃逸電磁控制器14、逃逸回收閥門16、尾氣排出口 17和余熱回收氣管18構成。所述的熱力雙向流,就是通過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則最大限度地回收高溫煙氣中的熱量,并將燃燒空氣加熱到1000°c以上,使之進入燃燒室與燃料摻混后形成高溫燃燒,并再次進行循環利用其自身所攜帶的熱量。工作原理如下: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氧化床22內安裝蓄熱體9、換熱器10和電加熱器11 ;氧化裝置工作時,由外部電源通過電加熱器11在氧化床22內,預先創造一個1000°C的高溫反應環境;煤礦乏風中的CH4由引風機20送入氧化床22,在高溫區內煤礦乏風中的CH4由蓄熱體9預熱,即提供足夠的活化能,使得CH4與O2發生放熱反應,其熱量一部分由下風側的蓄熱體9留存,一部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取出利用,一部分由排氣帶出氧化床22;之后,通過換向閥4使得后期進入氧化床22內的風流改變方向,新進的乏風在氧化床22內逐級預熱,并獲取氧化所需的活化能,在高溫區域開始氧化并釋放熱量,又將熱量留存在下風側的蓄熱體9內,富余熱量由水蒸氣和排氣帶出氧化床22 ;如此周而復始,當煤礦乏風中的CH4氧化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停掉外部電源供給,氧化裝置靠煤礦乏風中的CH4自身能量來維持正常運行。而由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共同作用回收氣流換向過程中為氧化的乏風中的CH4,保證進入氧化裝置內的乏風中的CH4全部氧化。具體操作如下:I)以380V父流電作為啟動電源,接通電源后,控制系統開始工作;2)在氧化床22內垂直方向上設置多個電加熱器11,每個電加熱器11的加熱功率和流經氧化床22的氣體流量根據控制系統的溫控儀進行控制,使啟動過程中溫度場分布均勻,保證氧化床22內各區域均能啟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閥(4)和逃逸閥(23)安裝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風道(12)將換向閥(4)與氧化床(22)連接;由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將逃逸閥(23)與氧化床(22)連接;其中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與逃逸回收閥門(16)相連;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與換向閥門(5)相連;引風機(20)安裝在逃逸閥(23)一側,由余熱回收氣管(18)將逃逸閥(23)與引風機(20)連接;其中所述的引風機(20)的一端還接有煤礦乏風進氣管(21)。
【技術特征摘要】
1.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統、換向閥(4)、逃逸閥(23)和引風機(20)構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換向閥⑷和逃逸閥(23)安裝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風道(12)將換向閥(4)與氧化床(22)連接;由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將逃逸閥(23)與氧化床(22)連接; 其中換向閥廢氣排出口接口(15)與逃逸回收閥門(16)相連;換向閥乏風進氣口接口(19)與換向閥門(5)相連; 引風機(20)安裝在逃逸閥(23) —側,由余熱回收氣管(18)將逃逸閥(23)與引風機(20)連接;其中所述的引風機(20)的一端還接有煤礦乏風進氣管(2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乏風熱力雙向流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床(2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忠獻,劉天嬌,周磊,魏強,張麗雯,郭斌,蘇濤,趙杰,
申請(專利權)人:劉忠獻,劉天嬌,周磊,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